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分析
——基于数据测度与实例探究

2019-11-15 02:22闫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测度城镇

闫晴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宇欣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设施不够齐全。人均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1981年到2016年中国农业和非农业的发展情况,研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趋势。

二、城乡部门划分与测度方法

运用产业划分法,假设经济领域只存在乡村和城镇两部门。Y表示经济领域的GDP,Yr为GDP增量中属于乡村的范畴,Yu则为城镇GDP增值;L为经济领域中劳动力总量,Lr为乡村就业量,Lu为城镇部门的就业量。其中,Y=Yr+Yu,L=Lr+Lu。

假设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为C,可得C的表达式:C=Y/L

劳动生产率即C=Y/L,增加一单位劳动所相应增加的产值。

假设乡村与城镇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Cr和Cu,表达式为:Cr=Yr/LrCu=Yu/Lu根据上式,乡村与城镇劳动生产率比值记为C*:C*=Cr/Cu=YrLu/LrYu。

三、测度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以及分析影响因素时,采用二元对比系数这一指标。基于上文的比值C*,可得取值范围是为0至1。在1981至2016年间,C*在[0.152,0.266]范围内波动,并且可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此推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农村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仍存很大差值,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顺利转变。

图一 1981-2016年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变动趋势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把产业划分法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84年,城乡劳动生产率较快上升,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较低。第二阶段是1985-1993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波动中增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减弱。第四阶段是1997-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持续增强。第五阶段是2004-2010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波动中未有很大改变。第六个阶段,2010年之后,二元经济结构稳中有升。

四、结论建议

1.培养新式人才队伍,带领农村进行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廉价劳动力纷纷转移至城镇,使得农村劳动力空缺,人才流失,严重阻碍着农村的发展。自此,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必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劳动力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带领农村进行新发展。

2.丰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工作渠道与发展的空间。为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构建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工农关系。

3.平衡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牢固树立十三五计划中提出的 “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测度城镇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文化边城镇远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