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省城镇化研究脉络与热点
——基于CiteSpace 图谱量化分析

2019-11-22 05:36郭文炯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0期

张 昱,郭文炯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进的过程[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5 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30%,2015 年4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标志着山西城镇化发展实现新的飞跃。2018 年城镇化率达到58.41%。作为煤炭资源型地区,山西城镇化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小城镇的发展[2]、人口城镇化[3]、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4]、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5]等研究。本文基于CNKI 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工具,并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对有关山西城镇化领域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量化分析,力求更为客观地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真实度和可信度,本文选取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中国知网CNKI 和CSSCI 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源,以“城镇化”“城镇体系”为检索词,以“山西”为附加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途径,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1978—2018 年,共获得数据616 条。对检索结果进一步去重、整理,剔除会议、书评、征稿通知、新闻报道等无效数据,筛选后得到有效数据461 条。所有文献均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到Citespace 软件进行处理。Citespace 是一款集科学计量、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于一体的分析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5]。本文也运用该方法,作为对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热点词聚类、热点词突现等分析的工具。

二、“山西城镇化”的文献统计分析

(一)发文量的时间分布

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6]。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具体分布如图1 所示。从发文数量及线性关系看,对山西城镇化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根据发文量,可将城镇化研究分为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2000 年),年度发文量在5 篇以下,研究力量和关注度明显不足;第二个阶段(2001—2013 年)相关研究文献迅速增加,从2011年开始,城镇化研究文献呈井喷式增长,其中2013 年度达到顶峰发表78 篇,占文献总量的16.9%;第三个阶段(2014 年至今)发文量平稳波动并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对山西城镇化研究的发文量呈现上升态势,说明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城镇化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图1 1978—2018 年山西城镇化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二)高产出作者分布

从表1 可以看出,以城镇化为主题发文量最多的是郭文炯,共6 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该论文从人口、经济视角提出山西省应该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区域城镇发展和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集聚[7]。排名并列第二位的作者分别是解睿、景普秋,均发表文献5 篇,高被引文献分别从农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为山西城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8-9]。排在第三位的是张仲伍,发表文献4 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作者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发展模型,测度山西城乡协调度[10]。关海玲、郝向耕发文量在3 篇以上,也属于高产作者。

表1 山西城镇化研究的高频作者和高被引文献分布表

(三)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图2 山西城镇化研究机构可视化图

利用CiteSpace 生成的山西城镇化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见图2),用以展示山西城镇化研究领域各机构的合作关系。从整体上看,网络密度较低,说明对山西城镇化研究力量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发文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差,团队规模较小。仅有位于省会城市的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强。从发文量看,关于山西城镇化的研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尤其是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其次是科研院所,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二级机构看,对山西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学院和城市与旅游学院,其次是地理科学学院,表明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等领域。

三、“山西城镇化”的研究热点及脉络演进

(一)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分析可以直观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脉络[11]。将461 篇文献导入CiteSpace 软件中,可以计算出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进而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3)。由图3 可以看出,关键词节点73 个,连接线166 条,密度0.063 2,表明关键词共现结果较为合理。其中城镇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特色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关键词在图谱中整体比较紧密,表明对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热点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较大的节点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对策、产业结构等,是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12]。按时间片段统计山西城镇化研究,列出研究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2),通过研读文献内容,并结合关键词列表,可将山西城镇化研究脉络分为三个阶段。

图3 山西城镇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第一个阶段为城镇化的初期探索阶段(1978—2000 年)。这一阶段学者们对城镇化的研究较少,年度发文数量低于5 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镇发展历史现状的描述和城镇体系构建的探索。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但这一阶段对城镇体系的探索无疑为后期“城市群”“一核一圈三群”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南楠(1987)较早地论述了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朱专法(1995)[13]运用城镇人口指标,分析山西人口城镇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白明英(1999)[14]从省域层面提出构建山西城镇体系的目标。

表2 山西城镇化研究热点关键词列表

第二个阶段是城镇化研究繁荣阶段(2001—2013 年)。研究数量迅速增加,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城镇化、特色城镇化、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发展战略等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此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特色城镇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农村城镇化以及城镇群的发展。其中“城镇化”中心值为0.59,“特色城镇化”中心值0.12,“县域经济”中心值为0.13,进一步表明此阶段区域城镇化研究是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郭文炯和李锦生(2009)[15]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视角,对山西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特色城镇化的战略取向和战略重点进行了分析。董俊梅(2006)[16]对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山西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对策。景普秋和郭文炯(2009)[17]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演进中的偏差问题,进而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措施。郭文炯和张婧(2010)[18]运用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分形维数等方法,对山西中部城镇群等级规模进行了研究。

此阶段国家和省域层面对区域城镇化给予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国家层面,将“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列入“十五”计划,同时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小城镇,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省域层面,山西省“十五”计划中提出重点实施城镇化工程,同时还积极组织编制了《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正逐步被积极的城镇化政策所取代,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第三个阶段是城镇化研究稳定阶段(2014 年至今)。该阶段出现的高频词有“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其中“新型城镇化”频次为42,中心度0.21,同时突现强度达到9.282 9,这表明新型城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刘敏等(2017)[19]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空间、智慧六项维度,评价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王文寅等(2016)[20]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环境和转化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创新能力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这一阶段省域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4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晋发〔2015〕8 号)。2016 年6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6〕26 号)》,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2018 年1月25 日,在《关于山西省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和整体性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研究内容热点词聚类分析

图4 由CiteSpace 软件生成的热点词聚类,用以展示学术界对山西城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但仅仅从聚类图很难深入地了解热点词内部的结构,因此需要结合子聚类(见表3),更好地了解热点词的聚类情况。为了更加客观、系统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将山西城镇化研究文献归纳概括为以下3 个方面。

图4 山西城镇化研究热点词聚类图

表3 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热点词聚类表

1.关于城镇化内涵与路径的研究。在城镇化内涵与路径研究方面,2013 年以前特色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动力、农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突出的研究热点。以特色城镇化为主题的城镇化研究较多,研究对象主要是省域层面城镇化研究,如山西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考[21],而具体到单个城市的城镇化研究较少。同时,资源型区域的城镇化研究[3]、农村城镇化研究[22]、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23]颇受学者们关注。2014 年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山西城镇化的研究焦点也发生了转变,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城市群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中“一核一群三群”的提出,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化质量测度,在学术界掀起一波热潮,这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近年来,在强调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互动发展的当下,以供给侧改革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推进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就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看,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发展[24]、经济增长[25]、收入差距、存在问题等多个侧面进行实证研究,呈现多角度研究趋势。在转型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方面,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型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山西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国内大多数煤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17]。从研究视角看,学者们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差异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分析,积极为山西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3.关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人口城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山西城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人口城镇化研究的子聚类有:经济城镇化、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空间耦合度等。人口城镇化研究最早的是朱专法(1995)运用城镇人口指标,分析山西人口城镇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温鹏飞等(2018)[26]对山西21 世纪以来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当下对人口城镇化的研究覆盖面越来越广,在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不仅仅局限于相关分析、单要素分析,将结合GIS 和RS 等技术,更加注重空间地域分析。

四、主要结论

以1978—2018 年CNKI 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为研究手段,对山西城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城镇化研究关注度较少,自2001 年开始迅速增加,从2011 年开始,城镇化研究文献呈井喷式增长,其中2013 年度达到顶峰,2014 年以后发文量平稳波动并呈现下降趋势。(2)从研究机构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发文最多的是山西财经大学,从二级机构看,对山西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学院和城市与旅游学院,其次是地理科学学院。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管理、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等学科领域。(3)从发展脉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镇化研究经历了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2000 年)注重城镇发展现状和城镇体系探索研究;第二个阶段(2001—2013年)注重区域城镇化研究,尤其是特色城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2014 年至今)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4)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的梳理,山西城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化内涵与路径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人口城镇化研究这三个方面。

当前,山西城镇化研究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山西城镇化研究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如何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如何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如何提升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这些都将是新时期山西城镇化研究应予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