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返贫研究演进与发展(1989—2019)

2019-11-22 05:36王佳楣张伯斗罗剑朝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图谱攻坚期刊

王佳楣,张伯斗,罗剑朝

(1.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引言

在2018 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曾直言:“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渐推进,扶贫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脱贫与返贫交织出现;然而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能否有效脱贫、防止返贫,深刻影响着我国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文献分析角度,利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方法对1989—2019 年CNKI 总库中关于返贫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多维度分析,描绘了扶贫开发30 年来返贫研究的脉络和趋势,为脱贫攻坚的推进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样本文献来自于当前国内收录中文研究文献的主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主要以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为检索对象。期刊类检索条件为“篇目”含“返贫”或含“返贫困”或含“返贫困境”,时间从“1989 年”到“2019 年”,检索获得文献299篇;硕博士类检索条件为“题名”含“返贫”或含“返贫困”或含“返贫困境”,时间从“1989 年”到“2019 年”,共检索出7 篇文献,两种条目合计306篇。其中,通过阅读筛选,“硕博士”论文类7 篇相关文献全部保留;“期刊”类文献剔除了因版权过期而锁定的文献7 篇,剔除了同一作者且内容相似率90%以上的重复文献19 篇,仅保留重复文献中发表最早的一篇,剔除了纪实报道、新闻通讯、人物访谈等文献52 篇,最终得到有效的返贫研究文献221 篇作为分析样本。

三、研究方法及参数设置

本文采用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对返贫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CiteSpace 是以Java 平台作为图像制作支撑,从而进行学术文献分析的一种工具,它在分析中所呈现出的知识结构、动态规律以及分布状况的图谱,能够直观显示出文献内部隐藏的研究内容之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1]。基于221 篇有效文献,本文在时间跨度的设置上,将起止时间设为1989年至2019 年,起点时间选择与返贫文献收集时间同步;在研究内容上,将基于不同分析方向设置不同的“Node Types”参数。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返贫研究文献分析

1.核心作者分布。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个研究领域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较多,并且论文引用率较高的作者,对核心作者分布的分析,能够有效识别某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亲缘关系[1]。通过对1989—2019 年221 篇返贫研究成果作者(Author)的可视化分析,得到图1、图2 和表1 的结果。从图1 中可以看出,返贫研究核心作者分布图谱中连线数(E=17)多于节点数(N=13),说明返贫研究的作者多为合作,作者间的联系较多,网络密度(Density=0.2179)较高也证实了这一点。

图1 核心作者分布图谱信息说明窗口

图2 1989—2019 年返贫核心作者分布图谱

表1 1989—2019 年返贫研究发文量排名前3 的作者

作者发文数量中,自2002 年以来,刘玉森在返贫研究领域发文频次高达7 次(见表1),同时,结合图2 可以发现,核心作者的人数较少且分布集中,刘玉森的节点圆圈最大,说明该作者在返贫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线与其他作者连接,说明该作者与其他作者在该领域研究中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刘玉森与范黎光的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均为15 次,表明两位作者的论文研究价值较高,并且受到了其他作者的肯定。

2.研究机构分布。对1989—2019 年的返贫研究文献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可看出,从事返贫研究的机构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较为突出的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见表2),表明返贫研究的主力机构仍然是高校群体。

表2 1989—2019 年返贫研究发文量前3 的机构

3.发文期刊分布。对1989—2019 年返贫文献发表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由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办的《老区建设》在返贫研究方面载文量多达16 篇,其次是西南大学主办的《山区开发》和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中国贫困地区》各载文5 篇,再次是中国统计学会主办的《调研世界》发文4 篇(见表3)。返贫研究主要来源期刊所在地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如江西、重庆、贵州等,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地区的学术团体对返贫研究关注度较高。

表3 1989—2019 年返贫研究发文量前3 的期刊

4.共被引聚类分析。从返贫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本文分析的221 篇返贫研究文献总共参考了881 篇已有文献,表明其具有较为可靠的研究基础;总被引数为629,篇均被引数为2.85,篇均下载数为244.76,表明相关研究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其他作者的肯定,作为参考文献具有较高的价值。

表4 被引比分析(1989—2019)

从返贫研究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献(见表5)可以看出,丁军和陈标平(2010)[2]发表在期刊《社会科学》的“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一文较早提出了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来治理返贫,被引多达42次。凌国顺和夏静(1999)[3]发表的“返贫成因和反贫困对策探析”一文被引26 次,此文较早发现人口素质低是返贫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治理返贫。吴晓俊(2010)[4]基于农村的返贫困境,对可持续扶贫问题进行了探索。庄天慧等(2011)[5]从村级发展环境入手,运用有序Probit 实证分析了影响返贫的因素。王萍萍和闫芳(2010)[6]的研究则发现农村贫困人口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返贫比例较高。

表5 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 收录期刊被引数前5 的文献(1989—2019)

(二)返贫研究内容分析

1.返贫研究的主要区域。通过对1989—2019年221 篇文献中的具体研究区域统计(见表6)可以发现,返贫研究区域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对区、县经济单元关注的最多,共有47 篇文献以县(旗、区)为样本区域;对省、市经济单元的关注度接近,分别为28 篇和25 篇。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以特殊区域为样本进行研究的文献仅有9篇,表明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连片特殊区域的返贫研究存在不足。

表6 返贫文献具体研究区域(1989—2019)

2.返贫研究的关键词。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概括和浓缩,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反映了研究热点[1]。返贫研究的关键词图谱有39 个节点,108条连线(N=39,E=108),关键词的密度为0.145 7(Density=0.1457),反映出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并且形成了多处自然聚类的关键词(见图3、图4),可以看出,学者围绕返贫问题从不同视角对其所涉及的返贫现象、精准扶贫、扶贫攻坚、扶贫开发问题等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图3 关键词分布图谱信息说明窗口

图4 1989—2019 年返贫核心关键词网络图谱

表7 1989—2019 年返贫中心度、频次前10 位的关键词

此外,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的频次越高,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该领域愈重要,代表了研究者们在某一时段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就是研究热点[1]。从表7 可以看出,国内返贫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返贫”“贫困户”“农村”“农民”“扶贫攻坚”“劳动者”等;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为“返贫”“精准扶贫”“贫困户”“因病致贫”“贫困”等,综合频次和中心度两个指标可得出,返贫研究的热点为“农村”的“返贫现象”以及“贫困户”的“精准扶贫”等。

3.返贫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对1989—2019年221 篇文献中研究方法的统计可以发现,对返贫问题的研究基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较少,仅包括了有序Probit 模型[5]、SWOT分析[7]、PSM模型[8]、VAR 模型[9]、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10]、模糊评价法[11]以及A-F 多维贫困指数[12]与A-F 双重临界值法[13],在定量研究方法上还有发展空间(见表8)。

表8 返贫文献定量研究方法(1989—2019)

4.返贫研究的演进路径与前沿。通过Cite-Space 对返贫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返贫研究的时间线图谱(见图5)以及时区图谱(见图6),直观描述了返贫研究前沿及研究热点的演进变化。从图5 中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中以“返贫”作为关键词首次出现在1992 年,这是自1986 年国家扶贫领导小组成立后返贫问题初次进入学术研究视野;1994 年的返贫研究热点集中于“贫困户”,正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施扶贫到户的第一年;1995 年和1996 年的研究则重在对“返贫现象”描述和对“农民”群体返贫原因的分析;1998 年高频关键词“扶贫攻坚”和1999 年的关键词“温饱”则体现出了“八七”计划解决温饱的扶贫攻坚目标;进入2000 年之后的十年间,返贫研究关注于整体的“农村”地区“反贫困”的“可持续扶贫模式”,围绕如何巩固温饱并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进行了探索;在加快脱贫致富、确保全面小康的攻坚要求下,2012 年开始已有文献对“返贫问题”研究集中到了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治理上;2016 年“因病致贫”和“医疗救助”成为了研究热点,2017 年“精准扶贫”导向下的“返贫风险”分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2018 年返贫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围绕“脱贫”这一关键词更加的精准化。

图5 返贫研究时间线图谱(参数为2)

图6 返贫研究时区图谱(参数为3)

图6 的时区图谱体现了返贫研究的3 个高峰时期:(1)1992—2000 年,出现了大量描述返贫的高频词,如“贫困户”“返贫率”“返贫现象”“农民”“扶贫攻坚”等,表明农户的贫困治理中的返贫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2)2004—2012 年,出现了“返贫困”“反贫困”“可持续扶贫模式”等研究热点,表明研究者开始寻找解决返贫的根本性方法;(3)2016—2018 年,出现了“因病致贫”“医疗救助”“精准扶贫”“返贫风险”“脱贫”等研究热点,表明研究者对返贫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逐渐精准化。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1989—2019 年收录在CNKI 的221篇返贫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发现研究主体以高校及其科研人员为主,刘玉森、范黎光、丁军、陈标平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极具代表性,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老区建设》《山区开发》《中国贫困地区》《调研世界》等刊物对返贫研究成果刊载较多。另外,从共被引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返贫研究文献具有较为可靠的研究基础和较高的价值。

已有研究涉及到返贫概念的界定、返贫的影响、返贫现象的特点及类型、返贫人口的一般特征及类型、影响返贫的因素、返贫的根源与成因、返贫治理等方面,围绕返贫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其所涉及的返贫现象、精准扶贫、扶贫攻坚、扶贫开发等展开了较为深刻的解读。通过图谱分析可以发现,返贫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1992—2000 年)是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到户的引导下,以对返贫问题的描述性研究为主;第二个高峰期(2004—2012 年)是在巩固温饱的要求下,关注于探寻解决返贫的根本性方法;第三个高峰期(2016—2018 年)是在全面小康的目标下,对返贫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逐渐精准化,研究热点随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而呈现阶段性变化。

现有的返贫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未来的返贫研究亟需探讨的问题:(1)已有研究对贫困线设置提出了一些见解,认为贫困线设置过低、没有考虑到教育和医疗这类对贫困农户冲击巨大的支出,出现了一些“边缘”贫困户,但是对贫困线到底应该如何调整还存在争议,因此如何识别和瞄准返贫群体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已有研究对返贫原因与治理的讨论,通过定性、案例和实证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研究返贫问题的完整框架,对返贫的内在机理把握不足,在返贫治理上侧重于事后治理,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构建返贫问题的研究框架,把握返贫的内在机理,丰富从源头设计的返贫阻断机制;(3)已有研究从省市到县域到村域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对于那些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的区域的返贫问题关注不足,2020 年后这些曾经的“连片特困区”的扶贫政策如何过渡,如何与其他经济发展政策衔接,也是未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图谱攻坚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绘一张成长图谱
期刊问答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