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素养生成

2019-11-23 06:56唐昭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唐昭莉

[摘 要]情境是架设在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情境教学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构筑了一个快乐、高效的数学学习范式,优化情境教学空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真情美思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多维度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及活动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空间;素养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76-02

由江苏省南通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创建的“情境教育”,被誉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生的发展是情境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应优化情境教学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所谓“情境”,也就是“情景、境地”(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育的精髓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在数学教学中,情境是促发学生数学思考和数学探究的重要媒介。以情境为导引,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情境,往往能给学生更多的认知启示和学习启发;将情境建筑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上,更能让学生对情境产生一种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能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让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完“圆柱表面积”后,研发了“香蕉的表面积”这样一个有趣味、有意义的课题。香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它形似圆柱但又不是一个标准的圆柱,由此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对学生生活中非标准化形体的研究,对培育学生数学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因循守旧、不机械套用、不照搬公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调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明”了多种问题解决方法,有的學生发现香蕉一般都是“月牙形”,因此可以先用布带绕中段一圈,测量腰部周长作为香蕉的底面周长,然后用布带测量香蕉内外两侧的长度,再取平均值作为香蕉的高,这就相当于将“月牙形”的香蕉拉直成圆柱来计算表面积。有的学生发现香蕉不仅是“月牙形”,而且都是两端窄、中间宽,因此先取香蕉内外两侧长度的平均值作为高,再取香蕉腰部与两端的周长的平均值作为底面周长,这样计算出来的香蕉的表面积更为精准。还有的学生发现香蕉皮很容易撕下来摆成一个平面图形,因此先将香蕉皮撕下来摊在方格纸上,然后用笔将香蕉皮的轮廓描画下来,再运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所画图形的面积,也就是香蕉的表面积。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探究,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情境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环境、氛围和气场,不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意义上的“场”,更是勒温所谓的社会意义上的“场”。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等服务的。生活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为取向的情境,由于非常贴合学生实际、非常“接地气”,所以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应当是一种质性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当以赤裸裸的方式展开,而应融入情境之中,用情境来包装,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显现出活力与美感。情境之于数学,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数学新知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不和谐,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盘活数学思维。通常情况下,问题情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平均分”过渡到“按比例分配”。笔者出示问题:“老师想将100个橘子分给每班30人的两个班,每个班应分得多少个?应该怎样分?”由于两个班的人数相等,因此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平均分。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两个班的人数分别改为“20人”和“30人”,这一小小的改动,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情境。学生意识到平均分两份已经不合理、不公平了,应该按照人数多少来分。于是,学生先算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再算出每个人应该分得多少个橘子,最后计算两个班各应分得多少个橘子。显然,学生还没有想到按比例分配。为此,笔者进行第二次修改:“老师想把140个橘子分给两个班,其中一个班的人数为20人,另一个班的人数为30人,每个班应分得多少个?”学生在计算每人分得多少个橘子时发现不能得到整数个,不得不展开深层思考,最终发现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方案。一次次改动,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将问题寓于情境之中,不断变化问题形式、问题内容,就能让问题变得更具挑战性,就能更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情境运作,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思考、探究的时空。

三、创设“操作情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智慧在指尖跳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画图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李吉林老师说:“儿童的潜能和经验是要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在与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境中来实现的。”在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把学生的数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与“用”的“中介”,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进而“以用促学”。操作情境可以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将实物都集聚到学生的周围,召唤着学生去探究。

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素材,如胶带、罐头、剪刀等,用于构建一个实物操作情境。有学生将圆柱形罐头的商标纸沿着高剪下来,转化成长方形,进而通过观察、推导,得出圆柱的侧面积;有学生将圆柱形罐头的商标纸斜着剪下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经过推导也得到了圆柱的侧面积;有学生将圆柱形罐头横放在桌面上并滚动一周,通过观察滚动的轨迹,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用长方形纸卷成圆柱,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有学生先用一个胶带在桌面上滚动,然后与较大些的胶带套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圆柱后再次滚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圆柱的侧面积应与圆柱底面周长及圆柱的高有关;有学生用一个圆环箍着圆柱形罐头,然后在上下底之间来回平移,促发了深层感悟:因为移线成面,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乘高……操作化的情境,促使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操作情境能让学生深度卷入学习、探索之中。数学操作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拐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金钥匙”。通过数学操作,学生能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并深化自我的学习感受与体验。在操作化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积累,数学思维实现质的飞跃,数学想象得到放飞,数学素养悄然生成。

情境具有通透性,能消除学生与数学之间的隔阂;情境具有濡染性,能润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境是链接“理性数学”与“感性儿童”的纽带,是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优化情境教学空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能展开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转教成学”。学生自我研学、交流互动,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深度,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彭国斌.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J]. 小学教学设计,2007(02).

[2] 尹侠.教好“数学广角”,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 贵州教育,2017(02).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