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学生体质现状与改善方法

2019-11-27 02:37张立争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质体育课

张立争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1 高校学生体质现状

作者2018年参与某高校组织的体育测试工作,负责5 000余名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工作,在测试中发现,引体向上能做到10个以上的学生只能用“罕见”来形容。有老教师感慨,这种现象和十几年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引体向上做不到10个会成为笑话。对作者触动最大的是,在2019年开学初的体育课上,因为是室外理论课,体育教师要求学生集体盘坐在地,竟有5名学生坐不下去,称腰不好、膝关节不好,实在无法坐下,在学生的帮助下才勉强坐下,课程结束后他们自己又站起不来,还需要帮助。经了解得知,这些学生平时都不喜欢运动,久而久之引起了肥胖、腰椎间盘、膝关节损伤等问题,造成了身体不便。这些现象在校园里已经很多见了,可见学生体质弱的这种现象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 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显示,与2017年相比,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耐力的800 m、1 000 m跑,49% 的学生成绩出现下降;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数值也继续呈下降趋势。日前,安徽安庆师范大学出台规定,从2019年起,应届毕业生如果体测不合格,将不予颁发毕业证书。而教育部对此早已经颁布过相关规定。

2 原因与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吃得好,运动少”这种现象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因为营养和摄入的热量不断增加,却不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所以体质弱的学生越来越多,肥胖、亚健康、慢性病正在校园蔓延。

高校的体育课是改善学生体质的最大舞台,但是体育课中体能教学不是独立的课程体系,以兴趣为主的体育项目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时间为2年,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每周进行2学时共计90 min的体育课,课程的教学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舞蹈类、武术类和拓展运动等。教学内容围绕授课项目评分目标进行,由于强调技术动作练习的方法,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能训练。传统发展体能的体育项目田径课已经淡出教学课程,经了解,主要是田径项目较其他技能类项目选课的学生少,开不了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田径项目趣味性相对较小、动作单一、运动量更大、运动时的强度更高、学生怕累、兴趣与积极性不高造成,而且教师调动起学生兴趣也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这门课程就不再提及。发展体能是体育课应该具备的功能,从实质上讲体能训练应该是贯穿于各个运动项目之中,体能训练是体育课上的基本功能的回归。

从当前高校体育课与学生体质情况分析,以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体育动作的训练,学生基础体能训练这方面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体能方面很难得到提高。这是为了实现课程上教学目标而造成了体能训练的缺失。

3 高校学校体质改善方法

3.1 开展30min体能训练效果

根据最终的测试数据结果对比显示,接受了30 min体能训练的班级,5项体能考核标准比接受体能训练前的平均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的成绩,较往年都有明显的提升,而没有接受体能训练的班级5项体能考核标准平均成绩基本没有变化。实践证明,体育课期间进行30 min体能训练有效的。建议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身体发展的规律、机能变化规律出发设定练习项目,制定适宜且趣味性强的训练内容,以现有体育课为载体,把30 min体能训练的练习内容融入体育课的课堂上,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

3.2 讲究练习的方式方法

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很少积极主动去参加练习,况且其体能状态也不会很好,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30 min体能训练时要有方法,教师可以先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身边实际影响身体形态的主要障碍和因素,如做什么练习脂肪会少一些、哪些练习能将腿练得细一些、什么力量练习肌肉会迅速膨胀等,让学生在心理变化下观察身体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参与合适的体能训练中去。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这些障碍因素分析,看他们的身体形态是否有变化,可完成自己对训练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就建立了体能教育的自我认知成分,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在体能训练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着急,课堂上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时间,体能训练的强度、难度等,坚持从简单与容易上手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保障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能逐渐提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循合理运动的原则,注重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保证动作的正确性,保证训练负荷、训练强度的合理性。

3.3 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

在体育课开展学生体能训练时,要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不能只提高学生其中一两项身体素质,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都能得到锻炼并协调发展。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如果只是提高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身体素质,会对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的平衡性形成破坏,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单一训练能够使身体机能在训练后处于异变状态;只增长某一方面的能力,会对学生体能的提高造成影响。例如,过度注重力量的发展就会引起肌肉僵硬,降低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的发展。所以,在实际训练中要保证学生体能的协调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有机结合进行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4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体育教师教学生运动,实际上就是教学生爱上运动,师生之间要一起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表情动作严肃,学生害怕教师,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如果在体育课堂上变通师生关系,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运动,组织课内比赛和学生一起参与,以“比赛对手”“好朋友”的关系面对,这样对活跃气氛有很好的效果,如在800 m耐力跑练习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以撞线的形式跑向终点冲刺,用语言与肢体语言大声鼓励尚未完成跑步的学生,在跑道边与每一个跑步经过的学生击掌,组织未参与跑步的学生在参与的学生即将到达终点时热烈鼓掌,大声喊加油,模拟颁奖典礼,为获得前8名的选手颁发奖杯等,烘托出热烈的气氛。

3.5 创新教学形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体现全面性、多样性,在训练内容、组织方法、教学手段、体育器材等方面下功夫。一般的教学模式是体能训练前教师布置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共做多少组、多少次的练习,再强调练习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形式上去完成这些练习。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表现欲很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新颖的、变化多样练习方式和教学内容。所以,教师需加强业务知识的积累,抓住学生的心理,遵循运动规律,推行教学形式多样化,进行创造性教学,给学生一个点,让他们展开一个面。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在某一个练习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感到疲惫体力不支,这时可以运用电子设备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伴奏的节拍完成训练,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常规的800 m、1 000 m耐力跑,学生一听到长跑就害怕,条件反射性地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可以不使用重复绕操场跑的形式,让学生采用追逐跑、侧身跑、倒退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练习,制定好规则,以动作、完成时间进行评价;也可以分组以接力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固定接力队的组别,给自己的队起个名字,教师提出要求,每周1次比赛,如果名次没有提高那么成绩上就需要有提高,二者得达到一个才行。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迎合了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心理,激发了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增加团队意识。

3.6 因材施教、分组练习的原则

每个教学班都有一些体质很差或者身体协调性不好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身体运动能力上的差异,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的想法,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进行练习。研究可知,最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组会越来越好,最差的分到一个组往往越来越差,所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要灵活掌握,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体育教师应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把学生分成A、B组。A组运动能力中等的和运动能力较差的,B组运动能力较差的和运动能力最差的;另外安排运动能力最好的辅助教学,帮助个别确实无法按要求完成动作的学生。在遵照课程评分标准的前提下,采用附加分的规则,进步最大的和帮助其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分值的加分,如果退步了就减分,这样就可以调动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不管自己的成绩好不好,只要努力做练习就会有加分。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健康的体质,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4 结 语

学生体质问题已经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影响,学校要继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体育的各项考核,保证学生体能训练的必要性、有效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上的自主选择权力应该保留,不能完全交给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应融入更多的健身知识,增加趣味性和拓展体能训练的外延与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体能训练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还有很高的趣味性。在体能训练的教学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普通的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包括饮食、睡眠、保暖、避开生理期等,体育教师需要更多地学习业务知识,总结思考,深刻学习运动生理学概念,理解运动中循序渐进原则、特殊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等, 把这些原则整理成重要的锻炼原则,提高体能训练的专业性、合理性。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上的“意外”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