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的路径探索

2019-12-08 18:48谭玉甜刘淑兰
关键词:乡民乡风文化产业

谭玉甜,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于乡土,饱含着深厚的价值理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精髓,是实现文明乡风的“根”与“魂”。乡村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乡村社会有序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实现文明、和谐乡村的着力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一、坚定文化自信与培育文明乡风的内在逻辑

坚定文化自信与培育文明乡风相互联系。文化自信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和肯定,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坚定的自信心[3]。文明乡风可以理解为在某一个地方生活的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方面都能够继承乡村优秀文化,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呈现出积极、和谐、健康的乡村社会风貌。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与培育文明乡风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育文明乡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培育文明乡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规定。坚定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肯定,能够在社会活动的细节中展现文化自信的精神特质,并且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文化进行创新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文明乡风是乡村社会风气的一种进步状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价值取向不断端正。乡民能够摒弃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的思想,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思想去观察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乡民能够继承和弘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再者,乡村社会风气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逐渐形成人人安居乐业、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因此,培育文明乡风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乡民力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必由之路

坚定文化自信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5]因此,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塑造和规范等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化自信为培育文明乡风塑造精神支撑,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乡村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乡村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拥有极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够通过影响人的思想价值、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调整人的行为方式,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其次,文化自信为培育文明乡风凝聚思想共识。文化拥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培育文明乡风需要发挥乡村优秀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将乡民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凝聚成为追求美好生活、振兴乡村的共识。再者,文化自信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道德引领。文明乡风需要乡民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良好作风。乡村优秀文化蕴含着尊老爱幼、邻里相助和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能够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文化自信为涵养文明乡风提供思想灵魂和价值源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乡村优秀文化内于心、外化于行,从根本上塑造文明乡风。

综上所述,坚定文化自信与培育文明乡风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培育文明乡风,而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乡村优秀文化的滋养。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研究培育文明乡风的路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6]乡村文化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思想源泉。然而,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处于转型期,通过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的困境

1.传统美德逐步淡化

传承传统美德是培育文明乡风的着力点。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蕴藏着自强不息、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丰富内容,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忽略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校园暴力、家庭暴力、弃养幼老等道德滑坡现象频繁发生。如家庭暴力事件,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已婚妇女曾遭受来自丈夫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比例是24.7%;13.3%的老年人曾遭受过家庭成员的虐待;33.5%的女童和52.9%的男童,在近一年来曾遭受过父母的体罚[7]。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8]简而言之,道德归根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竞争中,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和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逐渐被淡忘、遗失,致使道德失范现象突出。

2.乡村不良习俗泛化

摒弃陈规陋习、封建思想是培育文明乡风的落脚点。良好的社会习俗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激发乡民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挣脱陈规陋习和封建思想的禁锢,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推动乡村社会健康发展,为实现乡风文明注入动力。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天价彩礼、恶俗婚闹、乡村宴会浪费严重、重男轻女等问题突出。如“天价彩礼”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乡村婚姻消费飞涨迅速,彩礼数额从2000年的几千元增长到现在的十几万元,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突破20万元[9]。此外,黄赌毒和妄信鬼神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因此,乡村不良习俗问题已经引起群众、大众传媒和相关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201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6]

3.人际关系日趋淡化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本质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然而,在城镇化的转型期,“差序格局”的社会观念愈发明显,大部分中国乡民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致使乡村矛盾与冲突不断,乡村社会关系日趋紧张。如婆媳、妯娌、兄弟之间常因为生活的小事引发争吵,关系逐渐冷淡;乡村干部挪用资金,侵占乡民的利益;乡村中邻居之间宅基地、债权、田间土地的纠纷,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轻则产生口角之争,重则采取暴力解决。此外,乡民还会因一些流言蜚语或者琐碎之事闹得不可开交等等。因此,乡村紧张的人际关系磨灭了中国传统乡村该有的人情味,逐渐瓦解乡村共同体意识。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困境的成因分析

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一步。然而,乡村文化深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的影响,大部分乡村文化处于失声状态,难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

1.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乡民文化自信、涵养文明乡风的关键。然而,关于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不足,致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主要由于在对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不足。国务院发展中心指出:“过去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大宗农产品上,对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开发利用得不够。”[10]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部分乡村为了追求高效益、高绩效而盲目发展农产品,而忽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导致许多乡村出现集体“文化失忆”现象。此外,乡村的交通、住宿和环境等方面条件落后;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适应大众口味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通过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的引路人。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1]要通过培养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青壮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受城镇化的影响,大部分乡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城镇务工,有技术、有文化的精英人士只进不出。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一年末提升1.06%,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一年末提升1.02%[12]。因此,较多乡村的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幼,造成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人力资源和文化精英,严重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全面展开。

3.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

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加大乡村社会的离心力,加剧乡民之间的矛盾。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乡村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主流地位正在被侵蚀、消解,甚至是摧毁,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乡村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当前,乡村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仅仅游离于表面,如在街道拉横幅、张贴宣传栏、媒体广告等方式对乡民进行输血,其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西方思潮逐渐消磨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西方国家通过电视、电影、娱乐节目等渠道,不断对乡民普及西方意识形态,西方社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慢慢地侵蚀一些意志不坚定、价值观不端正的乡民,磨灭乡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致使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思想观念、传统民俗等传统不断退化,逐渐瓦解以乡村优秀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4.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弱化

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文化振兴的切入点。目前,国家已经提出“国家2131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关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但各地方落实的结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主义”现象突出。据调查可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性失灵问题[13],较多乡村的文化展览区、书刊阅览室、档案室等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应付国家检查的“摆设”。另一方面,乡民对于乡村公共服务的认知较少。据调查可知,大部分乡民表示本村没有书刊阅览室该类的文化服务中心;在认为本村有文化服务中心的乡民中,超过一半乡民表示没有去过乡村文化服务中心[13]。此外,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的质量较差,甚至有些常年关闭或者缺乏相应的读物。因此,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内在要求乡村必须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方面的振兴,其中,文化振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塑造灵魂。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教化乡民、凝聚人心、淳化乡风等功能。因此,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在涵养文明乡风中作用,打造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乡村。

(一)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培育文明乡风奠定物质基础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唤醒乡民的文化自信,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1]因此,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首先,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健全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文化的政策,各地区乡村的民族故事、英雄人物、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应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为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其次,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选准培育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宣传,提升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再者,立足群众需求,打造迎合大众需求的文化产业。通过市场调查等形式,获取大众的文化需求,并结合当地乡村的现实需求,设计、包装和宣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最后,实现乡村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运用科技手段、新型文化创意等方式,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新产业,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健全文化人才的回归制度,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是乡村利用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主体。按照习近平一系列讲话要求,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4]。因此,完善文化人才回归制度,积极鼓励外出文化人才回归乡村,是营造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首先,培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地人才。教育是学习乡村文化的平台,提升当地乡村教育水平,为培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奠定素质基础;挑选乡村较为出色的青年,组织青年学习乡村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其次,制定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吸引文化人才留乡发展、实现安家乐业提供根本保障。再者,建立文化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城乡在公共设施、工作报酬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差距,为了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留乡工作,对于回归乡村的文化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最后,设立文化人才回归的奖励制度。对于自愿申报回归乡村工作的文化人才,根据各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对在乡村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进行公开表彰。

(三)弘扬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培育文明乡风增进思想认同

乡村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思想精髓,亟需弘扬乡村文化的核心精神,为塑造文明和谐乡村凝聚精神共识。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5]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孕育着丰厚的精神内涵,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弘扬乡村文化的核心精神,增强乡民之间的情感认同,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必然要求。

首先,创新乡村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思想精华。积极挖掘乡村文化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人文精神,并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创新发展。其次,加强乡村文化精神的宣传。各地区乡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设关于弘扬乡村文化精神的座谈会;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设立文化墙或者文化长廊,通过介绍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典型人物等来弘扬乡村文化精神。再者,把乡村文化精神融入学校课堂。学生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可以利用学校课堂、课余活动向学生传授乡村文化精神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乡村文化精神的认识。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体制保障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家风、民风、乡风,提升乡民的整体素养,是建设文明乡村的着重点。《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中强调,“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1]因此,积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落脚点。

首先,制定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强乡村与城市的资源整合,设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并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其次,鼓励乡民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乡村干部需积极向乡民科普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加深乡民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再者,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注重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鼓励乡村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小组,对乡村的电子阅览室、农村书屋、农民文化乐园等场所进行日常管理。最后,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区群众的实际需求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场所,及时更新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的书籍、报刊等,利用与时俱进的知识,提升乡民的整体素养。

猜你喜欢
乡民乡风文化产业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路遇乡亲
文明乡风聚人心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