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引领教育的诗和远方

2019-12-16 08:11郑奎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松滋市学校质量

郑奎

回首来路,才能不忘初心,永葆奔跑的激情和动力。松滋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绩册”上记录着松滋教育人的辛勤和智慧,也镌刻着教训和反思。一路走来,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是,在“质量立教”的执着坚守中积淀而成的“质量文化”,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教育的诗和远方。

落实优先发展,壮大“质量根系”

真心实意支持。出台教育政策、破解发展难题。市委书记担任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给思政课教师讲党课。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以及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议课。每年招聘新教师300人,用三年时间破解“教师荒”。设立“金松教育奖”。出台《松滋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全社会“为教师亮灯”,汇集各方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为教育服务、为教师发声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真金白银投入。在全力保障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高中教育经费逐年增加,高中教师、幼师和局属管理单位教师工资待遇财政全额预算,高中、公办园、职教、特校生均公用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松滋市一中“楚天名校”工程上升为市政府工程,每年财政预算专项资金200万元。市政府每年用于高中学校改造资金达2000万元。设立“教育质量振兴奖”,连续三年,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奖励,并出台政策支持各学校筹资用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奖励。

真干快干发展。大手笔办教育,投资6亿多元建设“五校两园”,增加城区优质资源供给。共增加高中学位1600个、初中学位1800个、小学学位37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900个,有效化解大班额。截至今年秋,市实验幼儿园、昌荣小学已顺利开学,刘家场地区整合原市贺炳炎中学资源,新建贺炳炎小学,今秋已顺利开学。

统筹发展要素,做优“质量格局”

党建统领,集聚关键力量。近三年,松滋市逐步实现了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从结合到融合、从有形到无痕的蜕变,教育党建真正成为教育质量的强大引擎。

一是以“校长三课”强化“红色引擎”。抓住了校长,就抓住了核心。聆听松滋教育的声音,以校长上课、观课、评课为内容的“校长三课”最为响亮。举旗帜。党组书记、局长带头执行“凡进学校必进课堂,凡有听课必有评课”的承诺;要求基层学校“凡是不进课堂的工作检查,学校不要接待”。每学期对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任课、观课、评课的数据在局官方微信进行通报,在社会上引起震撼。建制度。出台了《关于全市落实“校长三课”强化“红色引擎”实施方案(试行)》,对局机关干部、局属管理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任课、观课、评课等工作标准进行统一规定,纳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抓示范。开学工作检查听课,从听校长的课开始。局办公室建立工作专群,各学校凡属校长上课、观课、评课、说课的活动均在第一时间上传分享,营造全市上下校长示范引领的好氛围。

二是以“三个共建”培育“红烛先锋”。抓好了教师,就抓住了关键。“双培双带双促进乡村教师成长工程”,将城乡学校联盟和师徒结对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为乡村新招教师在城区学校找“师父”,一个不漏,精准对接。师徒之间线上线下互动、学校城乡之间走动成为常态。送教下乡、进城跟岗、网上交流、竞技比武、才艺展示等成为乡村青年教师的“必修课”。以400名乡村教师为抓手,撬动全市近4000名教師的广泛参与。“学校青蓝工程”,城区有师父,校内也有师父,回归拜师学艺的好传统,营造教学相长的好氛围,青蓝工程成为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青春结伴同行工程”,对青年教师实施班级建制管理、规定项目训练、定向规划专业成长,实现学校青年教师抱团发展、共同进步。

全域统揽,优化质量结构。松滋市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结构整体优化,在调结构、优布局、补短板、抓衔接、提效率上做足“功课”。

一是统揽高中差异化发展。在完成高中布局调整后,着力育“龙头”、锻“钢腰”、强“双腿”。育“龙头”,建设楚天名校。突出松滋市一中省级示范高中的优势地位,致力于名班、名校、名师、名生建设,让优质生源圆好梦。锻“钢腰”,提升质量内涵。作为布局于南北两片的农村高中,发展定位上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让中等生源有质量。强“双腿”,丰富办学特色。整合转型后的新言程中学,既让中等生源有质量,又突出体艺教育特色发展。整合转型后的市职教中心,在特色课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上特色发展,让基础生源人人有出路,人人都出彩。

二是统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构建良性的质量链。建立“15分钟城市教育圈”,城乡共建、联盟办学,城郊6所薄弱中小学迎来新的春天。优先办好1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最美乡村学校”风景线。探索镇域体艺教师走教制度,打破教师管理“天花板”。用好教育城域网,扩大镇域小学“一张课表”同步教学覆盖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跻身“省级示范”,为高中质量持续攀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统揽部门履责聚焦质量工作。全市形成“行政推动、教研主导、学校主抓、区域协作”的质量管理网络。局党组以高中质量管理的担当,示范践行“领航工程”,从备考的方向、氛围、机制、保障上当好谋划者、参与者、督办者,党组成员拿在手上抓。特别是在借智借力、资料选用、考试组织、生源建设等环节上全参与、全指导、全服务,真正发挥了引领质量提升的作用。各职能科室、乡镇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三点一线”,市教科中心、市教师发展中心和电教装备中心等部门联动,上下一体,各司其职。

五育统筹,提升育人质量。认真探索新高考背景下育人方式的变革,以新时代质量观构建完善的质量工作路径。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首在立德。坚信四个观点。坚信并落实“分数很重要,分数之外的东西更重要”“好成绩从外围开始突破”“超越考试才能赢得考试”和“把德育作为松滋教育提高质量的最大增长点”。打造精神气场。提出“把高中建成‘精神高地,把高三建成‘精神特区”,让师生置身于互相激励、互相推动、互相竞争的“精神气场”中,形成千帆竞发的态势。构筑文化高地。校园文化从“一校一品”到“一班一特色”。依据学校历史渊源、地域风情、学校特色,强化主题打造、资源开发、细节打磨、环境包装、活动助力,用特色校园文化引领质量提升。增强学习磁场。“逐梦未来,励志勤学”,形成全市中学六年励志勤学主题德育活动的完整序列,各学校紧扣主题创新主题班会,丰富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课前3分钟演讲、核心素养读报、励志歌曲天天唱等,让大德育化为“小水滴”。

二是坚持课程育人,重在课堂。把全面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进入新高考后,各高中学校坚持规范开课应对合格考,确保新高考改革全面育人理念落地。以“三变”为突破口,全域推进“生本教育改革”。变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课堂效益最大化。走出去、请进来,掀起理念变革的“头脑风暴”。变结构。以结构谋效益,调结构提质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探究,练在当堂。变评价。改课必须改评价。市教科中心牵头主持新课堂标准的设计和研究,提出基于“温度、高度、深度、效度”的“四度课堂”评价。

三是坚持活动育人,贵在落实。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將课外还给学生”。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坚持14年双休不补课,市实验初中七、八年级连续五年不上晚自习。以“大家唱、大家跳、大家诵、大家写、大家画”为内容的课外五大活动的常态训练、经常展演、定期比赛、期末考评等一系列活动让“课外还给学生”真正落地,做到了制度落实、人员落实、成果落实。

弘扬研究精神,打磨“质量过程”

保持了足够的办学定力。“公平”和“质量”始终是核心,“均衡”与“优质”始终是目标。不论外面的声音如何喧嚣,松滋教育人始终保持平心静气的状态,聚焦课堂,深耕教学,循序渐进,五育并举。评价校长不只看一时一事一幕,更看重一所学校长期积淀下来形成的底蕴,以此确保学校坚持常规不落空,坚守常态不折腾,让精细、求实的常规管理积淀成为质量和特色。

形成了强烈的质量意识。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年年有目标、主题和重点,关键时刻正向给力、提气凝神。锁定目标不动摇,坚定决心;坚定信念不动摇,砥砺恒心;硬账硬结不动摇,凸显诚心。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质量论英雄、以质量论成败,对于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和宣传,真金白银,不羞羞答答,不遮遮掩掩。

建构了成熟的教研机制。围绕“教研四手”目标,市教科研中心教研员争做“教师之师”,当好教研示范。教学指导坚持不唱高调,尊重规律、直面需要。教研重点回归课堂教学。全市基本形成了校长园长示范课、名师骨干特色课、师徒对接引领课、新进教师汇报课、新高考走班课、以城带乡同步课等课型。市教科研中心聚焦这些课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教研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市教科研中心重心下移,与各高中学校教研共建、备考共建。每周参与一次学科活动,及时传递高考信息、备考经验,与一线教师共进退。在各个学校各有侧重点,每个阶段有发力处,很好地发挥了对全市备考的业务指导作用。各高中学校围绕“减负提质”,以课堂为突破口,开展高效课堂、简约课堂的研究成效显著。备考联盟促进质量共进。依托松滋市一中成立全市高中备考联盟,通过“四个一”的活动,做到共建共享,抱团发展。

强化督导推动,改革“质量评价”

落实学校章程,让发展有规。松滋市用了一年的时间开展学校章程建设,形成了培训、试点、建章、讨论、审议、备案、督导等一系列推进机制。目前,全市学校章程建设覆盖率达到80%。章程建设让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等走向法定轨道。

完善质量监测,让发展有范。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综合监测工作,对学生五育发展、学校规范行为等全面考量,且持续地将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根据每年实际,选择重点和热点进行监测,做到统一标准和分类评价、监测评价和指导促进并重,评估结果纳入当年中考质量考评内容。

注重全面评价,让发展有标。不断完善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制度下育人方式的变革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质量目标设计,既重视名班名校突破,又重视水涨船高、整体推进;既重视品牌效应,获得社会的好口碑,又重视人人成才,赢得群众满意度。目标管理,以入口定出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高考质量目标中。质量评价,既算升学率,也算毕业率,既结高考账,也结统考账;不同层次学校的比较上,轻看升学率,重看有效生源存活率,全市所有高中学校以此标准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好生源”再也不是低质量的借口。

“教育报国,立德树人”是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全面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新时代教育人的重要任务。松滋教育人将牢记使命,勇立改革潮头,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用初心照亮学生的远方。

(作者系松滋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松滋市学校质量
The teacher who makes me shine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学校推介
质量投诉超六成
松滋市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