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大简«秦风•小戎»札记一则

2019-12-17 18:10刘泽敏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
关键词:毛诗点校安徽大学

刘泽敏

新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公布了一部由«周南»、«召南»、 «秦»、 «某»(缺失)、 «矦»、 «鄘»、 «魏(唐)»组成的«诗经»。①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9年版,«前言»第1页。整理者对简文作了细致的考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便利。不过亦有某些地方仍值得进一步的探讨。这里试讨论一则,请方家指正。

简46«秦风•小戎»中对应今本«毛诗»“乱我心曲”之“乱”的字作,整理者对字的释读提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其隶定作“”,从“又”,“嚣”声,疑“挠”字之异体。因上古音“嚣”属晓纽宵部,“挠”属泥纽宵部,又典籍中“嚣”与“敖”,“敖”与“浇”相通。«广雅•释诂»:“挠,乱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即“挠”亦有乱义,故可能是“挠”字异体。而«毛诗»作“乱”,盖因“”“乱”形近而误,且“挠”“乱”义亦相近。另一种则以为仍当隶定作“”(即“乱”)。 楚文字中“”作(«郭店•尊德义»简二三)、(«帛书•乙»四)、(«清华陆•郑武»简四)等形,简文“页”形疑为“”之误书。①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9年版,第104页。

虽然整理者提出了两种意见以供读者参考,但从释文最终选择了“(挠)我心曲”的表述上不难看出,整理者的意见应该是偏向前一种的。对于这一取舍,郭理远在«谈安大简‹诗经›文本的错讹现象»一文中提出了不同意见。②郭理远:«谈安大简‹诗经›文本的错讹现象»,简帛网,2019年10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id= 3434, 2019 年 10 月 17日。他认为从与今本“趋同”的角度来看,后说可从。笔者亦赞同整理者的第二种意见。

首先,“嚣”通“敖”,“敖“通“浇”,由此推导出从嚣的“”通从“尧”的“挠”,通假上辗转相通,略显繁琐。其次,“挠”虽有“乱”义,但在使用上有所限制,一般只用于外在的具体事物,如:«逸周书•史记解»“下挠其民”,朱右曾注:“挠,乱也。”③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8,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9页。«庄子•骈拇»“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成玄英疏:“挠,乱也。”④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4,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4页。当“挠”字所指的对象是精神、志愿、意识等心理状态时,一般作“屈曲”解,如«国语•晋语二»“抑挠志以从君”,韦昭注:“挠,屈也。”⑤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89页。«潜夫论•遏利»“挠志如芷”,汪继培笺:“挠,曲也。”⑥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若«秦风•小戎»此处作“屈曲”解,则诗义更令人费解。再者,在整理者的第一种意见中,“”“乱”形近而误的观点乃基于一个目前仍难以证明的前提——简本«诗经»与«毛诗»存在文本传承的关系。简本«诗经»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所言,经科学检测,初步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时期。①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第54~59页。«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则进一步确认其时代为战国早中期。②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9版,见“前言”第1页。这正是子夏及其门人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时期。除此之外,有关简本«诗经»的师承、流传、影响,以目前的材料来看,尚未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毛诗»据«汉书•艺文志»所言,“自谓子夏所传”③«汉书»卷30,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关于«毛诗»与子夏的关系,«经典释文»有更详细的记载:“(三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参见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页。。其是否师承简本«诗经»或者与简本«诗经»有着共同的师承,换言之,简本«诗经»是否与子夏之学存在关联性,尚难以定论。黄德宽先生就认为简本«诗经»与«毛诗»应是两个不同的先秦古本。④黄德宽:«略论新出战国楚简‹诗经›异文及其价值»,«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71~77页。如果汉代«毛诗»所承袭的祖本与简本«诗经»并非同一个版本,那么«毛诗»之“乱”乃“”字之讹的说法也就难以令人信服,因为«毛诗»所据版本可能就是写作“乱我心曲”的。因此,对于整理者提供的第一种意见——“”字乃“挠”字之异体,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在«诗经»的用字上,«毛诗»作“乱我心曲”,但这并非只有«毛诗»是这样用字,同时代的«韩诗»亦如此。«韩诗外传»卷二引«诗经•秦风•小戎»曰:“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⑤韩婴撰,许维遹集释:«韩诗外传集释»卷2,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1页。正作“乱”字。同一现象的再次出现不仅反映了«小戎»“乱我心曲”一句对于«韩»«毛»两家来说是一种共识,也表明«毛诗»在用“乱”字这一点上是有据可依的。

在古书的用字习惯上,常有“乱我+n.”, 罕见“挠我+n.”。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废朕命,乱我法,罪致不赦。”①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8页。 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页。«汉书•元帝纪»:“乱我家者,太子也!”②«汉书»卷9,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页。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6,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页。«小雅•宾之初筵»:“乱我笾豆。”③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卷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1页。以上三者均是“乱我”后直接加名词。此外又有“乱吾+n.”的形式,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乃欲乱吾王家。”④«史记»卷52,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436页。«焦氏易林•升»:“乱吾家国。”⑤焦延寿著,徐传武、胡真点校集注:«易林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2页。«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乃复乱吾父子也。”⑥«汉书»卷4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79页。«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乱吾法度。”⑦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而“挠我”或“挠吾”后接名词的辞例,在古书上实属罕见。“挠”后一般直接加名词构成“挠+n.”,如«庄子•骈拇»:“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⑧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4,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3页。«韩非子•说疑»:“援外以挠内。”⑨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17,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3页。«新书•匈奴»:“挠边境,扰中国。⑩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页。或后加用于宾格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如«孙子兵法•始计»:“怒而挠之。①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8页。 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页。«韩非子•解老»:“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②«汉书»卷9,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页。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6,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页。«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秦挠之以讲。”①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谨协校:«战国策笺证»卷2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9页。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2,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4页。也有与用于领格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一起组成“挠其+n.”的形式。如«鹖冠子•王鈇»:“故莫能挠其强。”②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卷中,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2页。«商君书•农战»:“故诸侯挠其弱。”③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卷1,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页。«逸周书•史记解»:“下挠其民。”④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8,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9页。可见“挠”字后面常常直接加名词,以及“之”“其”等第三人称代词,鲜有直接加第一人称代词者。

在词义上,“乱”“挠”亦如整理者所指出的,义亦相近。“挠乱”并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挠乱我同盟。”⑤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2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页。«国语•吴语»:“挠乱百度。”⑥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1页。«韩非子•说疑»:“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⑦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17,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4页。«说苑•建本»:“本绝则挠乱。”⑧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3,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页。由此可见用“乱”、用“挠”均不影响诗义,如此更不能轻易判断“挠”字的选择优于“乱”了。不过,诚如前文所言,“挠”字在当“乱”义讲的时候,一般不用于精神、志愿、意识等心理状态。而“乱”字明显没有这种限制,如«管子•内业»: “不以官乱心。”⑨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1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8页。«荀子•解蔽»: “酒乱其神也。”⑩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15,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04页。«韩非子•八奸»:“以娱其主而乱其心。”①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谨协校:«战国策笺证»卷2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9页。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2,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4页。«文子•符言»:“心乱则气逆。”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页。«周易•萃»:“其志乱也。”②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易正义»卷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黄帝内经•灵枢经•大惑论»:“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③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卷12,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436页。所以“乱”字在词义上显然比“挠”字更适合“✕我心曲”这一句式。

猜你喜欢
毛诗点校安徽大学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
《毛诗》与三家《诗》异同研究综述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补正两则
秦晓玥作品
谢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