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农结合”模式助力脱贫
——以贵州大学为例

2019-12-17 03:48王志凌卢金花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贫困地区农户

王志凌,卢金花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 字的总要求是现今我国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工作纲要。“校农结合”模式是现今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为农户生产过剩的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和稳定市场作为切入点,帮助农户解决滞销农产品问题,有利于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摆脱“穷根”,减少农产品中间销售运输环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调整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来发展乡村经济。

现今农村各种果蔬、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但同时由于农户信息获取有限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滞销,大部分农产品由于存储时间不长,滞销后易腐烂,农户收入减少,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使农业发展受挫,农村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2018 年初就有西红柿、辣椒、土豆、苹果滞销的报道,2018 年9—10 月,根据《农产品滞销数据分析报告》数据监测,发现国庆期间芋头、红薯、红枣等在山东、四川、陕西等省份产量过剩,8 月,邯郸大蒜、临海黄桃、玉林龙眼等均因自然因素、市场行情低迷等滞销。

二、校农结合

“校农结合”是学校食堂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贫困地区农产品丰富的特征,引导当地农民结合生产市场所需生产农产品,通过购买该类农产品实现学校教育和农村生产的有机结合[1]。笔者查阅已有文献,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策类:将学校和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需要以乡镇企业为中介,立足实际按需培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提高质量、订单培训创新发展,利用学校的实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使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反哺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建设[2]。(2)校农企三者关系:三者是产业链的利益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学校作为消费方,能够为农业提供专业科学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研发培训新的农业品种从而让企业占据市场优势,农民作为生产方,反过来其居住地为学校提供研发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实验基地和劳动力;企业作为中介,同时也是销售方可通过优惠政策、市场资源等优势汇聚乡村劳动力,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同时也可以为农村发展和学校培育品种提供资金支持。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每年都会出现全国性大范围农产品滞销问题,但现在“校农结合”模式主要是中小学作为最稳定的市场成为大头消费者,解决部分滞销产品,但这只是初级的模式,因有些农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无法达到长期对外供应,所以目前“校农结合”没有形成相对长效的机制,缺乏效益。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开展“校农结合”相关工作,如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农场+农企+农职+农协+农户”五联动“校农结合”模式主要是培育农业高技能人才,云南三七种植与江苏淮师的跨区域校农合作模式打破地域界限,通过东西合作带动农业生产。全国各高校因采取的模式不同,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各有差异,但贵州作为全国的贫困省,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和严峻性,“校农结合”尤为突出,贵州大学、黔南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均启动该模式帮助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以贵州大学为例,发现贵州大学在“校农结合”模式中已作出的行为表率,重点分析其特点和做法,以期通过对贵州大学的分析总结可以复制的经验,逐步完善“校农结合”。

三、贵州大学“校农结合”主要做法

在2018 年2 月贵州省委省政府颁布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后,贵州大学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中心,成立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在贯彻实施校农结合中,精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形成了“贵大经验”,推动贵州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切实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动贵州乡村振兴。

(一)打破传统,创新帮扶模式

1.降低成本,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农产品滞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闭塞和运输成本过高导致,再加上自然因素影响,农户由于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信息量过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户倾向于大面积种植去年产量高卖价好的农产品,而且会产生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形成后导致供过于求,产量过剩、价格过低。但是贵州大学“校农结合”模式帮助解决合作基地应急销售的问题,使农户不至于因卖不出去而大量亏损。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为校农结合模式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时空距离缩短省去运输公司等运输成本,实现了最偏远地区农产品当日可到达学生食堂的快速运输通道,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通过一站式总接收,自行再组织转运到各食堂直销点的方式,减轻了合作社送货强度,提高了配送效率,在应急销售基础上完善了生产与销售的良好对接。

2.以食堂需求引导农业生产,保障终年销售。

后勤服务集团以管辖的6 个学生食堂、2 个清真食堂、2 个教职工餐厅每日需求为导向,按照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调配、统一运送原则,在做好常规农产品进学生食堂的同时,贵州大学率先引进“农校直销合作社”模式,通过按需生产的方法,通过平台建设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贵州大学农产品采购数量,保证学习对贫困地区的终年采购,并用实际购买行动体现对脱贫攻坚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度。

(二)打破单元受益,创新利益链接机制

1.多中心利益主体,互利共赢。贵州大学采取的主要是以“学校+合作社+农户+购销平台”为主体的多中心合作模式,学校在对贫困地区农产品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后选择帮扶对象,确定帮扶地区后,由学校后勤服务集团主要负责人下乡与贫困地区合作社和农户进行深入了解,共同协商采购数量及价格等具体细节后最终确定。

2.采购渠道多元化。学校向贫困地区采购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涉及对口帮扶企业、学校自身、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或合作社自身,通过这个购销平台进行单向采购、多向受益的大型采购,并与贞丰、黎平、长顺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持续、稳定的对接合作关系,保证食堂终年连续不断的供应,在合作基地出现农产品滞销问题时解决销售问题,也推动多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3.精准对接广覆盖。贵州大学校农结合后先与平塘县、晴隆县、黄平县等30 余个区、县建立合作对接关系并实施持续采购措施,已覆盖贵州省2/3 的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镇,并根据各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和地方特产特色制定采购计划,这些农产品的采购均以贫困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能从贫困户采购的农产品,绝不从市场采购”的工作原则。

(三)扶贫扶智多措并举提升农民生计资本

贵州大学校农结合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提升农民自身造血能力,使贫困户“钱袋子”鼓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贵州大学自春风行动令以来始终将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动力,共选派400 多名教授、博士到全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选派18 位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5 年来选派了600 余科技特派员下村指导,这种打组合拳的方式通过重点选择帮扶产业的措施,保证科学种植,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农业特色的农业技术开发、攻关和推广及指导的“扶智”新路。这两种举措都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提高自身技能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助其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表1

图1 2015—2018 年贵州大学“乡村振兴”培训人才分布情况

表1 和图1 是2015—2018 年贵州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情况,贵州大学的人才培训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户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举措可以通过“扶智”和“扶志”彻底摆脱“穷根”,阻断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近年来,贵州大学主动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涉农企业,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在乡镇开设不同领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贵州大学关注农民的学历和知识技能的提升,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针对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以推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开办了涉及农业科学、管理、工程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受训对象包括普通农民、贫困户、乡村教师、乡村干部及中小学财务人员。贵州大学近年在乡村积极承接贫困地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创业就业等培训项目,在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新思路后,并于2018 年4 月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并设立了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讲习所等。技能培训及能力素质提升专题班的开设有利于农民了解和学习我国现行政策,对其有深入解读,有利于提升乡村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四、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采购量,形成常态且长效机制

2017—2018 年以来,后勤服务集团共向贵州省贫困州、区、县采购了蔬菜208.5 万斤、鸡蛋107.5 万枚、白条鸡4.9 万斤、猪肉17.6 万斤、大米35.2 万斤,水果24.8 万斤,惠及贫困户2 028户,贫困人口7 480 人,将贫困地区“菜园子”直接变成“菜篮子”,降低了农户销售成本,有效解决了困难农户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学校受益、农民增收。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多方供应

贵州大学在贵州省校农结合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曾有贵州多家报社去学校采访以及多家单位至小学校观摩。2018 年3 月29 日,花溪区新闻信息中心记者进入贵州大学就“校农结合”工作开展的情况对饮食公司的经理进行了专题采访。媒体的参与有利于将“校农结合”工作对外界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媒体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校农对接工作中,在社会大环境中带动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校农合作的长效与高效。

(三)共赢的对接合作模式形成

自“校农结合”开展以来,农户、学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对接模式,“农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的模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三农”问题角度看,农民收入增加,钱袋子变鼓了,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地区的农村也因“校农结合”村域集体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因农业产业革命逐渐摆脱贫困,走向乡村发展的道路。从学校方面看,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学校后勤保障力量更强更大,学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变得更好,学校与地方联系更紧密。同时,由于学校直接像乡村采购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腐败滋生;因在合作贫困地区创建的实践基地,也为部分专业学生实训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得到很好发挥,学校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经验总结

1.向农户倾斜,保障产量。农产品大多为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多年来,农村农业部首先抓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城市的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的建设,但是批发市场由于是大量采购且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大都是与种植大户或产量较大的合作社合作,少有与散户合作,因为散户零散种植,产量相对比较少。“校农结合”模式向农户倾斜,不仅与合作社合作,也与当地散户合作,向贫困散户倾斜,保障了食堂的采购量,也为贫困散户解决滞销问题避免大量亏损现象发生。

2.向贫困地区倾斜,保障终年供应。第一,与多个贫困地区合作,保障在不同时令可以有不同品类农产品向学校食堂进行供应。第二,与贫困地区地多个合作社合作,在当地形成该地合作社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保障采购的农产品质量。第三,与某贫困地区多家散户合作,增加采购量的同时为零散种植和养殖的农户提供了增收的渠道。

3.田间带动,扶智扶志提高质量。将“校农结合”延伸至田间,做到“精准”带动,使生产种植更加科学高产,以此发展农业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下乡指导农户生产,帮助农户扩充农产品种植养殖专业知识,以保证在将来若没有人指导,没有学校企业等帮助销售等无人帮扶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户农业专业知识和培养其树立长远目标,解决比较长远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贫困地区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贵州大学 喀斯特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培育团队 王小利 课题组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校徽见证贵州大学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