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化、就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2019-12-17 03:48叶含亮周珊珊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差距城镇化

叶含亮,周珊珊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0235)

一、引言及文献评述

改革开放40 年来,开放政策使得各项生产要素得以有效地流动和优化组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前是由于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和低效率的生产关系而导致的;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体制的建立极大解放了生产力,生产效率得以提升,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减低(邓翔,1999)[1]。从1989 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逐渐拉大,陆铭和陈钊(2004)[2]认为这是由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化倾向的政策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不符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截止2017 年底,在西部十二省市中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省份有川、渝、陕、青、宁、内蒙古,其城乡收入差距陕、青两省超过3.0 之外,其余皆小于3.0;而其余各省的城镇化水平皆低于50%,然而其城乡收入差距接近或高于3.0,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最高的云南省为4.61,而其城镇化水平为46.69%。显然西部地区存在着两种状态,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低,而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那么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学术界研究表明,城镇化建设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陆铭和陈钊,2004[2];姚耀军,2005[3];许秀川和王钊,2008[4])。同时,城镇化的建设会诱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而引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迁。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引起收入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研究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结论:(1)第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姚耀军(2005)[3]、龚新蜀等(2018)[5]、赵莎莎等(2018)[6]等学者从城镇化加快劳动力流动、放宽户籍制度、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三农问题等角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李欢和吴文值(2019)[7]运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也证实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第二种研究观点认为城镇化进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王能和李万明(2016)[8]、赵峥等(2018)[9]、张英丽和杨正勇(2018)[10]分别在引入财政分权、技术创兴、金融发展等因素来研究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皆显示城镇化进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3)第三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王悦和马树才(2017)[11]、冯梦黎和王军(2018)[12]、马强和王军(2018)[13]分别从理论层面、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机制和效用等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呈现倒U 型关系。而赵莎莎等(2018)[14]在加入TFP 新视角的研究角度下,实证研究城镇化结合TFP 动态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后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显著的倒U 型影响。

关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还很少。西方经典的就业结构变迁理论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威廉·配第)[15]和刘易斯(1954)[16]的二元结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后向第三产业转移,但该理论并未进一步分析就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二元结构理论则从工资差异性分析了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最终会使得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相等,劳动力进一步流动会使社会收入水平趋于收敛,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缩小。即劳动力转移使就业结构变迁最终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以上理论可以得出,就业结构变迁通过缩小收入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学者段龙龙和汪丹(2013)利用中国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研究显示随着就业结构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张文等(2015)利用1978—2013 年时间序列数据所进行的协整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研究也认为,城乡就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文献评述:虽然国内学者在研究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且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实证方面出发,很少有学者从理论上分析城镇化是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在就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都还很少,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也各自有其认识。基于此,本文拟从机理上就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利于西部十二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遵循本领域研究传统,结合文献综述的系统梳理,再相应结合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来构建实证模型。首先,为了检验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不单纯局限于既定的时点和时间段,可以对其设定包含个体的和时间、固定和随机影响在内的多种形式,综合检验影响因素产生的具体变动。模型M1 为本文的核心模型,即首先分析城镇化、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模型M2 为在加入三个控制变量后的模型,即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城镇化、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设定模型如下:

其 中gapi,t,urbi,t,emii,t分别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就业结构三个核心变量;eixpoi,t表示对外开放水平,lnpgdpi,t表示经济发展水平,firi,t表示金融发展水平;下标i 和t 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西部十二省市2008—2017 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及数据来源如下:

1.城乡收入差距(gap)。目前在学术界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时通常采用三种指标,分别是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泰尔指数的计算通常需要研究区域和时间段城乡人口数量和城乡收入总额,因此计算较为麻烦。基尼系数是由洛伦茨曲线计算出来的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指标,因此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则有失偏僻,因为该系数没有考虑到再分配效应。本文借鉴陈钊和陆铭(2004)的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主要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净收入之比来表示。

2.城镇化(urb)。学界目前在城镇化的测度方面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单一指标主要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城市建设用土地比重等,综合指标是用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来计算衡量城镇化率,考虑综合指标的复杂性和选取指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学术上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我们选择单一指标中的非农人口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

3.就业结构(emi)。学术界普遍认为,就业结构反应的是劳动力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分布状况,主要按产业和行业划分,本文中的就业结构选择为产业就业结构。在指标选取方面,段龙龙和汪丹(2013)研究时采用的是产业就业指数(emi)来替代就业结构变量,也有学者采用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来替代(林春,2017)。本文借鉴段龙龙和汪丹(2013)的研究,采用产业就业结构指数(emi)来替代就业结构变迁变量,其中emi 计算公式为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数量与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数量之和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数量之比。在梳理文献中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选择这三个指标来作为控制变量。

4.经济发展水平(pgdp)。我们采用研究区域省市人均GDP 自然对数来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5.对外开放水平(eixpo)。采用研究区域进出口总额与GDP 之比来衡量,其中进出口总额数据通过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进行计算。进出口水平高低反映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国际间资金与商品流动频繁,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6.金融发发展水平(fir)。金融发展水平采用戈氏指标,由Goldsmith(1969)提出,指一时期内全部金融资产与经济总量之比,表示经济的货币化;而国内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一定时期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总额与名义GDP 之比作为指标,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有效地观测到金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变量数据主要来自研究区域各省市统计年鉴,其中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9—2018)》,为了消除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异方差,对其进行取对数处理。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

(一)图示检验

图1 给出了研究区域各省市2008—2017 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散点图及拟合曲线,图2给出了研究区域各省市2008—2017 年就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散点图及拟合曲线,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城镇化、就业结构与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

图1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散点图

图2 就业结构与城乡收入 差距散点图

从图1 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 型曲线关系,与王悦和马树才(2017)、冯梦黎和王军(2018)等学者的观点相同。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剧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使得劳动力要素收入均等化,同时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农民收入,两面综合作用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从图2 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是就业结构的优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就业结构的变迁提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收入,均等化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二)模型分析

我们分别对模型固定效应、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回归。从回归后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固定效应下,M1 模型回归后城镇化与就业结构指数系数均为负,其中城镇化通过检验而就业结构未通过检验,且从系数上观察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而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性较小;M2 模型中城镇化系数为负,且未通过检验,就业结构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检验,反而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系数为负,其中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而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显著;在混合效应模型下,M1 模型回归后城镇化与就业结构系数为负且通过检验,即城镇化与就业结构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中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就业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均不显著,反而同样是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系数为负且通过检验,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下,M1 模型中城镇化与就业结构系数为负且通过检验,说明在核心模型中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观察系数可以知道,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大,而在加入控制变量的M2 模型下,同前两个回归一样,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系数为负且通过检验,而城镇化与就业结构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别是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梳理文献时从机理上分析了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然后运用西部地区12 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就业结构变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的核心方程的三种效应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就业结构在固定效应下系数为负但为通过检验,其他两种效应下系数为负且通过检验,说明城镇化显著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业结构也显著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就业结构大;(3)在加入控制变量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时候进行三种回归可以看出,城镇化系数为正,就业结构为负但未通过检验,此时是三个控制变量系数为负,其中除了固定效应下金融发展水平未通过检验外都通过检验,说明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确定,而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三个因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影响强度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

表2 回归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西部地区我们认为:(1)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注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研究时虽然核心模型显示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发现城镇化并没有缩小反而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应当要注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西部地区应当多渠道转移就业。虽然研究显示就业结构的变迁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不太明显,但是从理论上,就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转移农业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西部地区应当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还是要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解决,因此西部地区应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差距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