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态仙霞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2019-12-17 07:58王荣华
浙江林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管护保护区科普

王荣华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山区,钱江源头之一,南与福建浦城县接壤,是中国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闽赣交界山地中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为全面保护好区内资源,江山仙霞岭省级保护区管理局紧紧围绕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社区共建4项职能,开展了各项独具特色的工作,将保护区倾力打造成“生灵仙境·云山霞岭”。

多方布控 编织生态“安全网”

科技引领,打造保护区数字化典范。紧跟数字政府建设,围绕“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目标,以数字保护区为核心抓手,加快资源管护现代化建设。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一套完整的、全功能体系的“数字保护区”软硬件系统。目前已完成“天眼”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保护区内关键卡点布设了35个监控探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并在5个制高点分别设立热成像仪,对3—5公里范围内高温火源进行红外监测报警。做到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人员出入有记录,24小时全程录像可查。并通过自动巡逻,对疑似火情,向管理平台自动发布预警,不留管护死角,做到早部署、早预防、早发现。同时,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管护系统,建设保护区无线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外发布系统、应急管控系统、数据存管系统、信息中间件转换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信息处理平台,并将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野外红外相机监测、伯乐树等特色物种定位展示、GPS定位巡护、无人机巡护等功能融入整合,依靠现代技术实现高效管理,提高管护能力。

完善基础建设,源头控制外来活动。在以陆路管理为主的安民关管理站、深坑口管理站基础上,新建东坑口和龙井坑两个管理站,对从水路进入保护区的外来人员设卡检查,从而实现进入保护区陆路、水路的全方位源头管控。

加强协作,合力管护保护区资源。联合市检察院、林业局、属地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保护区资源管护四方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合力推进保护区建设与保护。加强与公安部门协作,在管理站设立警务室,借助其强大的威慑力,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巡查,开展“清网”行动。深入运行“管理局+管理站”“管理员+巡护员”模式,针对夏季网鱼等违捕行为高发时段,及时启动“日巡+夜巡”24小时无缝对接的巡护形式,全力开展生态资源破坏大整治。由9名巡护员为主力军,包干到位,分组对保护区范围内特别对涉水区域全面开展巡查,履行资源保护职责。

多措并举 构建监测“智慧网”

启动综合科考。先后2次开展专项科考活动,特别是2018年底启动的新一轮综合科考,对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植物植被、大型真菌、苔藓等各类资源进行深度调查。同时针对黑麂、伯乐树两个特色物种组织专家开展了专题调查和研究。截至目前,已发现并明确以江山仙霞岭命名的新种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个、华东新记录1个、浙江新记录4个。另外,通过开展“寻找伯乐树活动”,已将原有记录的200株伯乐树提升到近2000株,刷新全省历史纪录,有望冲刺全国纪录,目前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

开展自主监测。自主开展野外监测,购置红外相机170台,按照全域覆盖的目标,在保护区内将公里网格布设和重点区域加密的方式相结合,开展全域监测工作。通过2轮布设和回收整理,成功拍摄到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藏酋猴等20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藏酋猴,为浙西地区近20年首次发现,刷新了江山市物种新记录。黑麂、黄腹角雉等“生态环境指标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充分体现了江山市近年生态保护的成效。

加强科研合作。保护区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了伯乐树研究、样地监测、生态功能评估等科研项目,不仅为保护管理提供了更多科学支撑,更加强了与省级、国家级评委的联系沟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多管齐下 疏通科普“经络网”

两大科普阵地建设全面启动。实施科普阵地触角“二个拓展”,即向城区、保护区拓展,分别在市区和保护区内建设科普馆和科普长廊,建设科普游线,不断丰富科普载体。目前已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建设科普馆和科普长廊,11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自然教育三年行动启动实施。以中小学生为重点科普对象,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自然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3年努力,建成固定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2个和学生科普志愿队伍1支,发展15所以上中小学成为仙霞岭省级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2019年已建成首批自然教育基地3个,并依托“5·22”等宣传活动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有效提升了中小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加深了科普实效。

媒体宣传通道全线打通。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合作资源更加丰富,关系更加密切。1年多来,已累计在市级以上媒体发布宣传报道近80篇,省级以上媒体发布宣传报道20多篇,其中藏酋猴、伯乐树等科考成果在《新京报》、浙江新闻等多个省级以上媒体高频次报道。拍摄到的白鹇、黄腹角雉、藏酋猴视频被中央一套“秘境之眼”栏目选中并连续3期播出,保护区内的摄影作品在“学习强国”上强力推出,较好地展示了江山市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多点发力 架构服务“连心网”

高效完成集体林租赁工作。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市、乡、村三级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仅用2个月,顺利完成涉及8个乡镇17个行政村994户共10.34万亩集体林租赁工作,促进当地村和群众每年增收80多万元,有效激发了当地村及村民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产业发展促增收。组织食用菌、中草药、蜜蜂等企业与当地村进行对接交流,谋划合作;引入古老农耕、冒个泡等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发展电商,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保护区还通过购买劳动力、雇用当地群众为站点管理员和巡护员等举措,进一步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加强保护区品牌建设。申请注册“江山仙霞岭”商标,切实提升保护区猕猴桃、蜂蜜、茶叶等农特产品的品牌价值,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并开展仙霞岭省级保护区品牌策划,以“生灵仙境·云山霞岭”为主题,完成仙霞岭省级自然保護区形象LOGO设计。谋划以结合当地生态产业,打造拳头产品,提升品牌效应,实现共赢。

积极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保护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周村片交溪口—徐罗2公里林道硬化工程,争取市财政一事一议资金补助100万元;积极开展抗洪抢险,一期投入15万元,启动深坑口—龙井坑总长5.4公里的水毁道路修缮工程。

猜你喜欢
管护保护区科普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