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缝制工具的演变看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作用

2019-12-21 21:36李华麒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缝制针法刺绣

李华麒



从服装缝制工具的演变看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作用

李华麒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服装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以服装制作工艺为主线,从技术的角度将服装主要缝制工具的演变进行梳理,认为服装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生产工具的进步,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终将代替人工劳作。服装工艺的实施过程是严谨、规范、理性的技术流程,来不得半点的情感冲动。我们对手工技术的坚守和传承只是为更好地改良生产工具,手工技术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它的创造性和前瞻性。

手工技术;生产工具;传承意义

服装生产工具是服装制作的基本条件,服装生产工具的先进性与否直接影响着服装产品的质量。《论语·卫灵公》有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对各种材质衣料的精妙处理,更有炫目的工艺方法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我们认真梳理起来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生产工艺的提高都离不开适手的专用工具,生产工具的迭代使服装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智能化的今天,先进的生产工具更是促进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并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从服装生产工具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机器辅佐人类并逐渐代替人类劳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牢固性为目的的手工缝制已经被机器所取代

在原始社会,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生产工具的使用。骨针是当时人们用于缝制动物毛皮的专用工具,标志着人类服装制作工艺的开始。人们用骨针对毛皮进行简单拼接、串连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毛皮的使用面积和加强连接的牢度,线材多是动物的筋、皮、植物的藤蔓。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以金属为材料的针具开始应用到衣物的缝制工艺中,并在锻造技术的不断成熟中逐渐取代了以动物骨头为材料的骨针。锋利的金属针具大大提高了缝制的效率和工艺的精细度,并伴随着社会劳作的分工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由骨针到金属针的进步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数千年,手工缝制的技术也在漫长且缓慢的工具改造中日臻成熟。

缝制工具真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是在大工业时代,1790年英国人托马斯·山特发明了第一台单线链式缝纫机;1841年法国人蒂莫尼埃设计和制造了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1843年美国人伊莱亚斯·豪设计制造了一台手摇式索实线缝纫机,从此改变了串连并合的工艺方法,由单线的“m”字形走势串连转变为底上线两条线“∞”形交叉缝制,由于采用两条线相互缠绕的针法,织物缝制的牢度更强,工艺的精细度更加稳定,制作的速度有了质的提高。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经过电气化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缝纫机行业也呈加速度的发展:电动缝纫机替代了人力缝纫机,电脑平缝机取代了电动高速机。以牢固性为目的的手工缝制已经被机器所取代。

二、以装饰为目的的手工针法正逐渐被机器取代

手工刺绣是典型的服饰装饰针法,时至今日,仍是美化服饰的主要工艺之一。刺绣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周礼·考工记·画缋》书籍中有“五采备,谓之绣”的记载,因绣制方法复杂,效果多变而被我们引以为豪,很多绣功精美的服装和绣片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价值连城,被众多博物馆或民间收藏。刺绣工艺复杂多变,用线多样,不同材质、不同粗细、不同工艺方法的线质均可采用,如蚕丝、棉、麻、动物羽毛、金银金属等,蓬松的无捻线、加捻线均在手工刺绣中出现,不同针法混杂着不同线质产生了斑斓多彩的外观效果。刺绣工艺耗时费工,集结了手工缝制工艺的精华。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宫廷中仅为杨贵妃一人织造奇锦、刺绣衣裙的工人就多达七百余人”[1]由此可见,刺绣的确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工且工艺复杂的精细活,在生活拮据时期,庶民百姓难以奢求拥有。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编程的出现,机器刺绣已开始替代简单的平针手工刺绣工艺。从平缝机改装的手推机绣到专业的刺绣机器,再到电脑编程的绣花机,从基本针法的绣工上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已远远高于手工刺绣。虽然现在机器刺绣的针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平绣、毛巾绣和金片绣的设备),但刺绣工种已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为工业化、批量化生产行业,刺绣已不再是贵族富贾们独享的奢侈工艺,机器刺绣可以廉价地应用到平民百姓的服饰上。在绣工针法的丰富性方面,电脑刺绣机器还远远无法与手工刺绣相比,甚至很多人(包括专业人士)都认为机器设备无法替代手工刺绣,并赋予手工刺绣独有的“情感”外衣,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设备在针法变化和不同材质的运用上存有缺憾,还没有完全达到仿制手工针法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电脑机器刺绣的出现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即基于人们对刺绣产品的需求度,换句话说,当今的人们还没有对不同刺绣针法的渴望,刺绣工艺作为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没有刺激技术人员研发各种电脑刺绣设备的动力。我们相信,随市场对不同工艺方法的刺绣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和刺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以及机器设备研发成本的降低,可以仿制任何一种手工刺绣的电脑机器设备一定会出现,这一点在服装制作的其它工序中电脑设备的作用已有验证。

传统的东方服装尤其擅长服装的装饰工艺,中华民族服饰的装饰手法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经常为祖先们在袍服上的精美镶嵌、滚边、钉缀、攀扣等工艺所折服:均匀细密的针脚、宽窄一致的条线、变化万千的各种工艺攀扣等无不令人称奇,惊叹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具。在现代生产中,专用设备或小专业工具已经开始替代纯手工,不同宽度的套筒工具和压脚可以快速地完成工作,质量稳定;撬边机代替了人工劳作,均匀快速;再精细的手工锁扣眼也无法与电脑锁眼机相比,甚至我们引以为豪的手工拱针针法也已被珠边机所取代,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使得手工操作无可比性。尽管机器生产的工艺制作方式和成品效果均与手工制作的产品有所不同,花色种类也有局限,但机器设备代替手工的可能性毋庸置疑,如前所述,市场需求决定着设备的创新研发。

三、服装裁剪技术开始被机器所取代

服装裁剪是服装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工艺。准确地说,服装裁剪应该分为服装制图和布料剪裁两个环节。作为服装制图的服装裁剪,技术性更强,是技术人员专业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过去,人们依靠尺、笔进行手工绘制图纸(或布料),绘制时由于操作者性格差异和工具的原因,难免出现角度不稳定,数据有误差、曲线不流畅等问题。每一款式的数据和变换方法完全依赖于技术人员的记忆和长时间的技艺练习,利用相同或近似款式进行绘制与变化时,需要查找保存过的衣片进行拓绘,年久遗失或技术人员离岗后,其他技术人员将无法借鉴前人的资料,留存的资料利用率低。随着服装电脑设计打版程序(CAD)的出现,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技术人员只要掌握服装打版的原理、技能和电脑打版的操作方法,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操作,并通过输出设备完成纸样的绘制和剪裁。纸样不再因人为的原因出现偏斜、数据不精确、线条不流畅等问题。电脑存储功能在大大缩减了样版纸样存放空间的同时,更加便于资料的查找。复制、拷贝功能使相似款式的调整更加方便,大大减少了技术工作的劳动强度,质量稳定性更强。在人工操作时期,生产工厂从打原始版到推版放码、加放缝份、制作净样版等全部流程完成需要十几个工时,而采用CAD技术后,完成全套流程所耗用的时间仅需手工操作的十分之一,效率明显提高。

布料的剪裁也是生产企业重要的技术岗位,在手工操作的年代,布料剪裁不仅是技术工种还是重体力劳动活,裁剪工手持专用剪刀最大量地裁剪多层布料,遇到粗纺的厚料或丝绸薄料时,剪裁的难度会更大,特别是丝绸面料,薄滑的不稳定性常常使裁剪工无从下手,生产效率极低。在人工排料环节,就算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裁剪工,耗时废料也在所难免。随着电剪刀的出现,特别是电脑自动裁床(CAM)的应用,裁剪工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排料和剪裁的精准度、耗时都有质的提高。计算机可以提供多种排料方案供操作者选择,精准的铺料,激光剪裁大大缩小了误差,无论单层还是多层,厚料还是薄料,自动裁床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裁剪,漏片、错片几乎为零,为后续的缝制环节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生产一线工人的技术操作正在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

服装个体化生产期间,工人需独立完成整件衣服的每一步环节,每位工人要熟练掌握服装各个部位的缝制技巧,因性格和熟练程度的不同,相同款式服装的耗时和质量难能统一,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低。自工业化服装生产以来,生产方式由单件制作改变为流水线排序生产。工人们只需掌握某一部位的生产技巧,即可与其他生产人员一起联合完成整件衣服的生产。企业可根据劳动者的性格特点安排生产岗位,技能技巧相对单一,大大缩短了对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时间。随电脑化、智能化进入服装生产环节,服装生产对工人的技术性要求进一步降低。以男西装生产为例:吊挂设备使生产排序井井有条,开袋、绱袖、装领、纳驳头、归拔整烫等技术环节均可由电脑缝纫设备按程序完成,生产工人仅需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虽然对工人生产技能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他们的文化水平、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却在提高,岗前培训也已从原来的缝制技巧的掌握转变到对先进设备的使用与保养上面。

五、手工制作坚守的意义和作用

手工劳作被工具所替代,是人们不断追求产品质量更加完美的结果,更好的劳动工具恰是劳动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为目的基本条件。我们从劳动工具的出现和迭代升级的演变中不难看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多么精巧的手工技术都对生产工具有所依赖,专业设备的进步在完善提高手工技术的同时也加速了它的灭亡。我们惊叹和赞许前人的手工技术及独到的匠心,不是为传承手工技法本身,而是传承前人们奇思妙想的构思方法,发扬前辈们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因此说,手工技术坚守的意义更在于探索和创新,防止工艺的失传,等待替代它的机器设备的出现。

当前,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的诘问一直争论不休,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也曾向人类发出过警告:“当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时将毁灭人类”。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在生产制造行业,任何生产加工类的智能机器都是对人类手工技术的模仿,是人的主观需求促成了机器设备的出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恰是人类探索实验的结果,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的手工技术也会产生,对新工艺的探索和发现是手艺人的目标和追求,由此说来,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技能,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手工技术永远是先进设备的引领者,设计——成熟——被机器设备所替代,循环往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开拓创新是手工技术走出被淘汰窘境的最好方法。

迄今为止,在服装生产加工领域我们还有很多的手工技术没有被智能化生产设备所代替,如上面提到的各种手工刺绣、攀扣、钉缀方法等,我们应竭力坚守、努力掌握传统手工艺的技法、技能的精髓,防止失传,并充分利用当下的生产劳动工具使传统技艺得到更好地提高,等待先进生产设备的产生。这种等待,可能是一时,也可能是一世,乐此不疲的坚守,可能就是手工技艺存在的另一个意义。很多人将“手工技艺”中的“艺”做单独解读,认为充满情感的艺术不可能被机器所替代,似乎在手工技艺中看到了“艺术的呼吸”,认为“冰冷的机器产品不可能代替充满手感余温的手工艺制品”。的确,技术的结果呈现出规整、有序、精致的技术美感,但这种技术美感不仅存在于手工制作中,还存在于工业化的量化成衣里,而不是将制作过程的技术与艺术设计创作的构思相混淆,用“艺术”的构思替代“手工技术”的实施过程。“手工技艺”本身仅代表着操作者的技术,是操作者理性、沉稳、一丝不苟的精确操作,来不得半点激情发挥。如果将手工产品中的瑕疵理解为艺术性的呈现,恰是对艺术的亵渎。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的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2]当新的劳动工具完全替代了旧的生产技能时,我们不必为旧手艺的消亡而惋惜,因为它已不适合于新时代的劳动环境,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说它仍具有留存的价值的话,那就是对历史的记载,对过去的回忆和梳理技艺发展变化的过程,总结工艺发展的规律。而对这种价值的保存,应该是历史学家、科研人员的工作,手艺人可以据此为遗产特色示众,而不能成为维持生计的坚守。

六、结语

综观上述,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服装制作的发展过程,看到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改变都与生产工具的改变有着紧密的关系。服装工艺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生产环境、加工材料、人们的主观审美意识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新的生产工具。纵观世界服装发展史,从蛮荒社会的骨针发明,直到今日的智能化成衣流水线,无不包含着服装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多样、从手工向机械的传承和演变。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手工艺的逐渐消亡和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们重提工匠精神的大形势下,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应该如何传承传统服装工艺,传承什么,不崇古,不忘古,面向未来,促进服装工艺的快速提高,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1] 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4.365.

[2]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04.

[3]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4] (美)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1.

[5] (美)彼得·蒂尔.从0到1[M].高玉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

Analyzing 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 of Craft Production based upon the Evolution of the Apparel Manufacturing Tools

LI Hua-qi

(School of Fash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

Taking garment sewing technology as the main line, we comb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sewing tool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We believ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garment product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ools, and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equipment will eventually replace manual labor. It can be seen from i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garment technology is a strict and standardized technical process, which does not allow any emotional impulse. Our adherence to and inheritance of manual technology is only to facilitate the emergence of better tools of production.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manual technology is its creativity and frontier.

manual technology; tool of production;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李华麒(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厅课题(J18RB270).

TS941

A

2095-414X(2019)01-0003-04

猜你喜欢
缝制针法刺绣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缝制香囊小记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