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中的锣鼓音乐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2019-12-22 21:43
人文天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韩城社火锣鼓

李 新

民间社火中的锣鼓看似通俗、粗犷、直率,但其中既有《凤凰三点头》传承秦汉之雅,《集贤古乐》体现唐大曲之风,《韩城围鼓》表达宋时战鼓之势,又有《八大锤》表现勇士精神,《牛斗虎》歌颂人与动物的自然关系,《喜洋洋》展现美好的生活情绪。关中社火锣鼓沉淀了千百年来关中地区的文化精髓,是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

陕西关中地区,通常指秦岭以北、陕北黄土高原以南的渭河冲积平原,主要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市,共54个县(市、区)。由于其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又有秦岭、黄河等自然天险做屏障,张仪向秦惠王陈说时即有“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之称。西汉时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中”以地名之称便已出现,这说明至少在秦代,“关中”作为地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一、关中社火锣鼓的起源

传周公旦所著《周礼》中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由此可见,周时礼制中所涉及的祭祀、敬神、祈福、贺岁、庆丰等,皆与“鼓”密切相关,也可见鼓乐在重大礼制过程中的独特地位。文中“土鼓”即陶土烧制的鼓,后发展为由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再蒙上兽皮做成鼓面而制成的“革鼓”。而其中的“豳”,乃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隶属关中地区。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作为农耕社会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古老的文化、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精湛的艺术传承。随着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和秦的统一,农耕社会进一步发展,象征统治阶级权利的“礼乐”制度逐渐瓦解,所谓的“礼崩乐坏”,即是从“礼不下庶人”发展到普通平民可享“礼乐”。普通民众对自然与自身,即对天、地、人,开始通过自我的方式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表达,礼乐习俗与道德观念开始依附民间形式进行传播。而民间社火即是这种群体自发形成的传播民俗与信仰的最重要的民间活动之一。民间社火,内容上为祭祀神灵、祈求风雨、庆贺丰收、欢闹佳节,形式上是群众自发参与,村与村、社与社携手迎神赛会。这种民间形式比礼乐制度更加自由、简洁、直白、通俗,并且寓雅于乐,寓正于谐。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与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播上来看,民间社火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还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自注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民间社火形式多样,有抬芯子、踩高跷、骑竹马、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等等,而贯穿始终的乃是锣鼓。关中俗称“闹社火”,这个“闹”即营造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氛围,而这种气氛恰是来自震天锣鼓的烘托。《周易》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易·系辞》中亦有“鼓之以雷霆”。在中国古代,鼓的用途广泛,庆典、祭祀、报时、巡更、操练、征战都缺不了鼓的擂奏。鼓既可鼓舞人们的情绪与气势,也可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关中社火的锣鼓喧天,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中社火的气势恢宏,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关中社火的丰富内容,是不断传承的华夏文明;关中社火的豪迈奔放,是这一地区高尚、大气、勇敢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二、关中社火锣鼓的传承

关中社火的表演形式,本质上是雕塑造型的哑剧表演,通过人们熟识的历史人物脸谱来诠释道德、宣传信仰。因此,锣鼓就是社火的乐队,是社火表演中的总指挥,是社火的灵魂。“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当锣鼓响起时,舞奏者不只是在表演锣鼓,而是人鼓合一的以鼓为令,是勇往直前。

关中的农村乡镇大都有自己的民间锣鼓队,几乎“家家有铙鼓,户户有人敲”,其锣鼓乐以表演锣鼓与社火伴奏锣鼓见长。表演锣鼓通常载鼓载舞,主要起源于祭祀傩仪之舞、军旅战鼓之舞、祈雨求佑之舞、节日欢庆之舞等。此种锣鼓乐的演奏者在跑、跳、挥、转的舞蹈动作中击打着乐器,既是鼓者也是舞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时至今日,锣鼓的表演形式已经变得更加多样,曲目也更加纷繁。

例如,隶属渭南市的韩城地区,地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在北宋时期,这里更是宋辽战争的前沿战场,两军对垒,击鼓为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韩城的锣鼓乐基于古代战鼓而发展出韩城行鼓与韩城围鼓。其中,韩城围鼓的表演形式是将锣鼓队员划分成鼓营、锣营、钹营、火铳营、花杆营、旗营、墩柱营等七个阵营,总人数超过二百人。演奏时,帅旗开道,旗营人员手执龙凤旗居于阵营两侧,呈一字排开,鼓营也分化为两个阵营,锣营、钹营等各自居于自家阵营身后,军威赫赫,表现出极强的对抗性风格。

而位于西安周边的户县,其北乡锣鼓在音乐结构特征、乐器编配及表演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唐代宫廷仪仗锣鼓的特点,表现出唐大曲之风。北乡锣鼓表演稳重典雅,轻重有致,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对比划分声部,“鼓有大小、击有轻重、打有快慢、敲有巧秒,技艺稳健中见张扬,藏拙于巧,粗中有细”,是在唐代宫廷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锣鼓乐形式。

关中锣鼓表演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继承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如《击鼓刺秦》 《凤凰三点头》 《十样景》和《风搅雪》等。这些曲目并非一成不变,户县留南村的《得胜秦鼓》便是在《凤凰三点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此外,还发展出代表奥运精神的《天地社火》、歌颂人与动物及自然界关系的《牛斗虎》,展现美好生活情绪的《喜洋洋》等。这些曲目的创新为的是更加充分地表现当今农民生活的精神风貌,使锣鼓乐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三、关中社火锣鼓的表演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的进步,锣鼓乐与社火表演一样,都在逐渐淡化祭祀、驱傩的内涵,而更多的是表现群众欢庆丰收、欢度佳节、歌颂时代的娱人与自娱的精神狂欢。表演锣鼓与民间社火更加紧密结合,“新春乐,敲锣打鼓耍社火”即是这一民俗活动的写照。锣鼓乐既可独立表演,还可以为社火伴奏,如蒲城的“尧山大鼓”、富平的“老鼓”、临潼的“牛拉蹩鼓”等,都是社火表演中的常见形式。

韩城“抬神楼”与“挎鼓子”的表演堪称社火锣鼓的典范。“抬神楼”是流行于陕西韩城一带的社火舞种之一,又称“撞神楼”,是韩城民间社火中最威武的项目,拥有韩城“社火之王”的美誉。“抬神楼”起源于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大神楼16人抬,小神楼4人抬,一般是黑虎与灵官两个神楼对耍,多在春节或7月乞雨时耍。过去的韩城农村,各大村镇都有自己的庙宇,供奉着当地人们崇拜的神灵。每当庙会、年节或旱涝灾害时,人们就抬着自己供奉神灵的“神楼”或“龙王”走街串巷游行祭祀。当不同村镇的“游神”队伍狭路相逢时,会互不相让,发生“撞神楼”的场面,以前经常出现因矛盾激化而造成人员负伤及财物损失。解放后,“撞神楼”逐渐演化成节庆时的娱乐活动,狭路相逢时会佯装“冲撞”,两队人马抬着两座“神楼”对向而行,随着伴奏锣鼓的轻重缓急,抬楼人或走“直线”、或走“之字形”路线,或以左右摇摆的“晃轿”、或以前四后三的“颠轿”等舞步,或徐徐前行、或迅疾奔跑,以此来炫耀抬楼者的力量技巧的高超,从而获得观者的赞美。

“挎鼓子”为“抬神楼”表演时的伴奏锣鼓乐,是韩城行鼓的俗称,相传源自古蒙古士兵的军乐战鼓。乐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还有“马锣”“嗡号”。表演时以鼓为主,还有挎鼓、抬鼓、车鼓,打击时锣、铙钹与之相配合。

1996年春节,韩城东庄的锣鼓和神楼代表陕西省在北京太庙参加中华青年锣鼓擂台大赛,荣获最佳气势奖,之后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7年,东庄神楼成功入围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下,东庄神楼、社火锣鼓以及秧歌等多种民间社火形式完美结合,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得以发展壮大,更好地践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策略。

四、关中社火锣鼓的发展困境与前景

与诸多传统民俗一样,关中社火锣鼓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辈艺人年事已高,亟需培养一批年轻的接班人。而锣鼓技艺的学习需经年累月而非一日之功,年轻人忙于生计,少有时间耐下心来习练。另外,社火锣鼓气势雄浑、阵势庞大,动辄上百人参与表演,往往需要家家户户都参与才能真正耍起来,人员的组织需要费大力气协调。

其次,社火锣鼓的传承形式主要依赖口耳相授的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限制了传承与发展。当锣鼓乐的种类数量达到一定的量级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宜、统一的记谱方法,很难批量培养新生代民间艺人。当然,这也需要传承者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素养。

再次,经费投入的不足也制约着社火锣鼓的表演、发展以及参与者的积极性。社火锣鼓表演需要有组织的排练,需要大量的锣鼓家什、演出服装与道具,需要摄录设备,需要演出时的秩序维持,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目前,有些县市因经费投入不足而面临传统技艺失传的困境,也有些村镇依靠社会、企业赞助得以维持表演。

但是,这些困境都是暂时的,是可以走出来的。近几年,仅在西安市内,年节时都能欣赏到热闹的社火锣鼓,如大唐西市、大明宫遗址御道广场、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地都有来自周边村镇的社火表演。而户县、韩城等地近年来也都出现了由政府举办的锣鼓大赛。多地的社火锣鼓项目都已完成各级的申遗保护,由此可以获得专项经费用于发展。

韩城东庄神楼的保护、鄠邑区微缩社火的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的新思路。由于神楼表演的特殊性,神楼经常需要修缮,特别是神楼的存放,从安全、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东庄村的近邻包括有“民居瑰宝”之称的党家村和有“元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普照寺,可形成韩城文化旅游的环线,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可谓得天独厚。为此东庄村拟建一个神楼的展厅式库房,既可解决存放问题,也可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游客可以走近神楼,现场欣赏撞神楼的表演。这种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思路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鄠邑区则是以艺术团的形式成立了社火锣鼓队进行日常演出,即把社火锣鼓演出商业化,把演出收入投入到微缩社火的创建中。以宋志荣、何东继、曹静香为代表,从设计、采买到制作,已经完成近500副微缩社火作品,各个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中,“一带一路”风情系列展板在大唐不夜城进行演出,展出的微缩社火长达33米,由27组展板组成,呈现出张骞出使西域、黄河母亲像以及秦腔经典等370多个不同造型,生动展现出社火的魅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复兴的重视与扶持,关中社火锣鼓必将探索出更优化的发展途径,实现民俗文化多样与创新并举的美好前景。

猜你喜欢
韩城社火锣鼓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陕西韩城:种好花椒奔上小康路
“黄河边”的韩城现象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 州 社 火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暗香依旧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韩城大红袍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