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2019-12-22 22:20
人文天下 2019年23期
关键词:贵德政教恩惠

张 兴

孔颖达的《大学正义》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诚意之道”与“为政之道”。从“德”的角度来看,孔颖达将“大学之道”中的“明明德”“止于至善”两个方面放在了“诚意之道”中进行疏解。从“政”的角度来看,孔颖达认为“为政之道”是“大学之道”中“亲民”的关键所在,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包含在“为政”里面。孔颖达疏解《大学》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为政之道”,并尤其重视其中的道德因素,即絜矩之道、政教配天、使民诚意。

一、絜矩之道

孔颖达将絜矩之道作为人君为政之道的第一个方面。笔者认为,絜矩之道是人君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如果人君的行为不违背这个道德原则,并以这个道德原则对待其身边的事与人,那么所有的事与人都会顺从于他。絜矩之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持其所有,以待于人

人君要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这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所“持”的是什么,怎么来对待别人?孔颖达认为,“絜”犹如“结”。“结”到底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絜”应该理解为约束、限制。“矩”,法也。矩是古代的一种几何工具,既可以测量线段的长短,也可以测量物体的角度。因此,“絜矩”可以引申为法度、规则。君子要遵守约束、限制,遵守法度、规则、原则等。孔颖达指出:“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作为诸侯国的国君,有周天子在自己的上位,有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自己非常厌恶这样的事情,那么自己不可以将这种不善之事反过来施加给自己的君上。在自己前面的人,将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这是自己所憎恨、厌恶的,那么就不要将这类不善的事施加到后面的人身上;在自己后面的人,将不善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不要将这类不善的事情施加到前面的人身上。上下、前后、左右,基本上已经将人君在国家中的位置都包含在内了,人君是不可能离开这几个相对位置而独立存在的,这即是人君持其所有,以待于人。

(二)恕己待民

人君要恕己待民。孔颖达认为,“能以己化民,从民所欲,则可为民父母矣”。如果人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示范教化百姓,跟从民众心中所想,那么就可以为民众的父母了。孔颖达强调人君要从自身出发,强调人君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强调人君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及其所施行的仁德之政。孔颖达所理解的人君所施行的仁德之政,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民之所好好之”,二是“民之所恶恶之”。

“民之所好好之”是说人君良好的管理、人君所带来的好处,是民众最本原的喜好。人君也喜好善政恩惠,将善政恩惠施加于民众,就像开仓放粮、赐予贫穷之民财物、赈济缺衣少食的民众等等。在这里,孔颖达强调的是人君的善政恩惠,即仁德之政。“民之所恶恶之”是说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是民众所厌恶的,人君也厌恶苛政重赋,所以不去施加到民众身上。在这里,孔颖达强调的是人君不行苛政重赋于民,这是前面提到的人君行善政恩惠的另一面,其本质都是孔颖达所说的恕己待民。

(三)戒慎其德

人君要戒慎其德。孔颖达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人君为政之时戒慎其德的重要性。人君在上位,民众都是以人君作为自己行为的效法对象,不可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德行。孔颖达说:“有国,谓天子、诸侯。言民皆视上所行而则之,不可不慎其德乎?宜慎之也。”孔颖达从正面劝说人君要戒慎其德,原因在于“人君在上,民皆则之,不可不慎”。人君处于治理国家的最上位,下面的民众都是以人君的示范作为自己行为所效法的对象,故此人君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德行,要戒慎其德。一旦人君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德行,变得邪辟了,就会遭到天下民众的刑罚杀戮。也就是说,如果人君的行为变得乖谬不正,就可能会像民众推翻夏桀、商纣一样,身死国灭。孔颖达举夏桀、商纣的例子,“君若邪辟,则为天下之民共所诛讨,若桀、纣是也”,从反面来说明人君邪辟、不慎其德的巨大危害,间接地强调了人君要戒慎其德。

二、政教配天

人君为政之道对道德重视的第二方面体现在人君所行之政教要能配天。一般而言,人君所行之政教,其对象应当是指广大民众,这跟配不配天有什么关系?其实,孔颖达想阐述的是,人君能够贵德,能够以德配天,有此德之后,自然行仁德之政教,此种政教施于民众,民众自然是愿意接受的,民众自然也会拥护人君的统治,因此说人君所行政教能配上天而行。其阐述的重点还是贵德,只是通过贵德所体现出来的仁德政教来表现而已。

孔颖达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者,道,犹言也。《诗》所云者,言帝乙以上得众则得国,言殷纣失众则失国也。”商朝在商纣王的父亲帝乙之前,在还没有失去民众拥护的时候,所推行的政策与教化,都是能够配得上天的政教。能够承奉上天所赋予的大命,诚然非常不容易,承奉天命是多么困难!商朝在帝乙之前,所推行的政策与教化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即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那么就能保持国家的存在;商朝在纣王的时代,推行的政策与教化得不到上天的护佑,即失去了民众的拥护,那么就会失掉国家。孔颖达以此来强调人君为政之道政教配天的重要性。

三、使民诚意

人君为政之道对道德重视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人君在自诚己意的基础上能够使民诚意。就诚意而言,孔颖达重点强调的是人君要精诚自己的意念,但在此基础上,孔颖达还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即诚意不仅仅是人君要能精诚自己的意念,还要能做到使民亦诚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意。孔颖达在阐释“孔子听讼”的时候说:“圣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圣人也要诚意,而圣人最重要的是还能使民诚意。

孔颖达指出了作为一个为政者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诚意的重要性。诚意既是人君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人君与大臣、民众相处的一种方法。孔颖达说:“孔子称断狱,犹如常人无以异也,言吾与常人同也。”孔子跟平常人在听讼之时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孔子能够诚其意,并通过自己诚意使民众也诚其意。使民诚意的境界很难达到,孔颖达明确表达了对人君在自诚己意基础上能使民诚意境界的向往。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孔颖达那里,为政之道对于道德的重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絜矩之道,二是政教配天,三是使民诚意。絜矩之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待民;戒慎其德。人君所行之政教要能配天,主要是通过人君贵德所体现出来的仁德政教来表现。此外,人君在自诚己意的基础上要能够使民诚意。

但是,受历史发展的局限,孔颖达充分肯定了人君为政之时所体现出来的对于道德的重视,但是归根到底,人君的统治依然是人治下的统治,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人君统治民众的约束只来自于一个虚无缥缈的“天”,而缺乏合理可行的制度性的保障来约束人君的统治。孔颖达强调了人君统治权力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对人君统治权力的监督与限制。其次,孔颖达过于强调人君之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广大民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忽视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

猜你喜欢
贵德政教恩惠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面食与文化研究
贵德县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寄宿制初级中学政教工作之我见
明代士人对科举制度影响探析
浅析中日两语言中的授受关系
沉下心来抓政教改善校风提质量
爱你本来的样子
《恩惠》中女性人物的成长
燕赵书画名家名作
发展节水农业促进贵德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