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话语影响下民国学人对发展旅行事业的理论构建

2019-12-24 18:57韩宾娜
外国问题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游览民国旅行

周 博 韩宾娜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工商学院 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随着近代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便捷且经济的国际、洲际旅行已非遥不可及,各国争相诱致他国游客前来本国观光游览。尤其是一战后,欧洲国家国力损伤,各国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入境旅行事业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以赚取外汇,发展旅行事业的相关理论随之不断涌现。在挽救经济国难、重塑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等多重动机促动下,民国学人借鉴西方旅行话语并逐步构建发展中国国际入境旅行事业的方法和理论。目前学界关于民国旅游的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概观式综述和个案研究,主题上集中于旅行活动、社会生活、旅行观念等,而对中国发展国际入境旅行事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则鲜有论述。本文拟以《旅行杂志》《铁路月刊》等民国报刊为主,梳理民国中后期旅行事业发展理论的话语谱系、价值、路径、本土化理论的生成等,进而探寻民国学人的国际视野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一、对西方旅行事业的话语引入和经验分析(1930—1935)

(一)旅行话语的引入方式及对经济价值的关注

这一时期因旅行事业发展卓有成效而被民国学人重点关注的国家有瑞士、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同时,在《世界各国之旅行事业》《海外诸国旅行事业之概况》等文章中,也不同程度地引介了西班牙、苏俄、瑞典、埃及、波兰、土耳其、古巴、墨西哥、印度、菲律宾、法属越南等国的发展旅行事业状况,偶尔提及希腊、荷兰、丹麦、爪洼、亚尔然丁、马来群岛、暹罗、斐杰群岛等国家或地区。可见,民国学人主要关注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游览胜地,既合乎常理也反映了民国学人广泛的世界视野。

早期将海外旅行事业发展经验引介到国内的作者群,所引资料数据与所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首先,引自外国人的直接介绍。如美国驻华商务参赞安诺德(Julean Arnold)曾于1931年在上海扶轮社发表了关于旅行事业的演讲,其演讲词随后被不同译者译成《旅行事业与中国之无形输出》与《中国发展游客事业之机会》两篇文章,先后刊发于《国际贸易导报》《铁路月刊:津浦线》《旅行事业》等,影响广泛。其次,参加海外会议获取的经验。如王焕文曾代表中东铁路列席第六届欧亚联运会议,并了解到“列席各国,对旅行事业,积极讲求”,随后撰文倡导发展旅行事业。[注]王焕文:《中国亟应提倡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11期。再次,国人在海外旅行机关工作的经验。如李不同“在外国旅行机关服务已有三年的功夫”,并因职务之便“略得一星半点的研究资料”。[注]李不同:《世界各国之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5期。最后,归国留学生。他们或曾亲历海外旅行事业的发展,或直接翻译他国相关资料及文章,如王儒鼎所译《英国游览专车之特色》、达观所译《加拿大铁路之游览业务》等。可见,对西方话语的引介、效仿和推广是民国时期旅行事业发轫期的主导方式。

从发展旅行事业的话语焦点而言,民国学人之所以积极倡导发展旅行事业,其最初的关注点乃是直观的经济效益,即各国发展入境旅行事业所获的巨大“无形收入”。如傅恩龄指出“瑞士财政之半数为外人游览费”。[注]傅恩龄:《旅行事业之价值及海外各国招致旅客之设施》,《交大季刊》1931年第6期。沛甘指出,日本在1914—1928年间,海外游客在日消费金额由1600万上升至5200万。[注]沛甘:《加拿大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12期。陈湘涛也指出日本因招致外宾而可得年净收入4980万之巨。[注]陈湘涛:《旅行事业对于国民经济之贡献》,《银行周报》第18卷第36期。以此引起国人对入境旅游经济收益的重视。

(二)民国学人对海外旅行事业兴盛发展原因的经验分析

对于海外各国旅行事业日臻发达的现象,民国学人认为首要因素便是各国政府给予的充分重视,并成立各类或公办或私营的旅行机关等组织。据美国商部调查,当时世界各政府“积极奖励外人入境游览者,计在五十国以上”。[注]安立德著:《中国发展游客事业之机会》,秦理斋译,《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7期。海外各国旅行机关的设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办或公私合办之旅行机构,如由政府交通部出资经营的法国观光局、直隶内阁总理大臣的非营利机关西班牙旅行奖励局等;二是国营或私营的旅行机关,如私营英国通济隆旅行社、私营美国运通银行、国营苏俄商船队旅行部,等;三是公私合办的旅行协会,如由商务部铁道轮船剧场旅馆百货店等机关出资经营的英国旅行协会、由各地方旅行机关组织而成的法国旅行联盟会、由各种旅行团体组织的日本旅行协会等。

在各国政府给予充分重视,并成立各类公办、私营或公私合营的旅行机关的前提下,民国学人认为各类旅行机关在招徕与接待等方面采取的积极努力,切实推动了各国旅行事业的发展。首先,对海外游客的宣传与招徕。海外各国设立的各类旅行机构,尤其是由政府主导或国营的旅行机关,其主要事业的相似点在于“招徕海外游客”及为其游览于本国提供便利条件。如英国旅行协会的主要事业为“注重向海外宣传”,德国中央旅行局“专向国外分送印刷物,宣传旅行事业”,苏俄对外文化协会旅行部承担“对海外之宣传、外国旅客旅行斡旋等”。[注]李不同:《世界各国之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5期。对于肩负招徕外客任务的各类旅行机构,各国政府还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如法国“不惜岁列120万美金,专作国外宣传经费”,加拿大政府与铁路提倡游历之所耗“每岁亦达250万美金”。[注]李不同:《世界各国之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5期。政府除直接给予旅行机关经费支持,还间接给予海外游客各类便利条件,如凡赴德游历者“免纳护照签字费,免征登陆税及其他特税”。[注]安立德、秦理斋译:《中国发展游客事业之机会》,《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7期。其次,对游客接待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改进,涵盖交通、住宿、旅行社等多种旅行服务机构。如《美国旅行事业之一斑》一文介绍了美国纽约专办旅行事业之雷门灰客公司,“以数百十量装置完备之火车,以图发展国内旅行事业”,并于车中设置娱乐室、健身房、理发室、书报室,以及用于跳舞及放映电影的大厅,同时车厢装饰亦十分精美考究。[注]节:《美国旅行事业之一斑(游历专车)》,《友声旅行月刊》1930年第5卷第2期。《欧洲日本招引游客情况》一文介绍了德国对于招待旅客之人员、旅馆之员役、汽车之车夫、咖啡店至侍仆、美术及博物馆之守门等,“施以如何接待英美人之教育”。[注]张水淇:《欧洲日本招引游客情况》,《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4期。

这一阶段民国学人撰文讨论的热点,乃是对海外各国旅行事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引介以及倡议中国发展旅行事业,并初步将其具体方策聚焦到“宣传、设备、接待”[注]英刚:《日本的国际观光事业》,《文化(上海1935)》1935年第1期。三项中。

二、对发展旅行事业的价值和路径的探讨(1936—1940)

(一)全面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

1930—1935年间,民国学人对海外各国发展旅行事业的关注焦点在其经济价值,即可观的外汇收入,并已有零散的关于经济价值的探讨。1936—1940年间,民国学人继续推进旅行事业经济价值的探讨,该方面的探讨所占篇幅最多、内容最全、分析也最为深入。如侯厚吉在《旅行事业与国际收支》一文中将与旅行事业收支相关的要素总结为“第一有多少旅行家通过本国国境,第二旅行家离开本国有多少时间,第三旅行家的费用如何”,[注]侯厚吉:《旅行事业与国际收支》,《民族(上海)》1936年第4卷第4期。即已总结出根据旅行者人次数、人均停留时间及人均消费三方面数据计算旅行事业的收入与支出,可谓由现象到经验而生成之理论。同时,民国学人又突破单一的经济价值论而扩展至政治、外交、文化等价值认知上,如《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认为观光事业具有“国际收支之改善”“国际地位的改善与向上”“助长国内产业的开发”“国民教育的向上”等四方面价值;[注]赵如垳:《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中兴》1937年第2卷第3、4期合刊。《铁道观光事业论》论及“观光事业的使命”时认为其具有“政治上增进国际感情”“经济上改善国际借贷”、文化上“使国家增高其地位于无形”等三方面的使命。[注]迅斋:《铁道观光事业论》,《铁路月刊:北宁线》1937年第7卷第5期。

可见,这一阶段民国学人对经济价值认知主要包括:第一,发展旅行事业可增加外汇收入而弥补入超漏损;第二,因发展旅行事业而进行之宣传,可以促进本国物产的海外输出,间接发展对外贸易;第三,旅行事业是易收速效之工作。对政治(外交)价值的认知主要是认为通过旅行事业的发展可以增进国民间相互理解和友好,进而实现“国交亲善”,提升本国在国际上之地位。对文化价值的认知,一方面认为发展旅行事业有益于国民精神文化的发扬进步及建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认为将本国文化宣扬与国外,可重塑国家形象。上述探讨体现了旅行事业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多重价值。

(二)进一步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路径

1930—1935年间,民国学人较多关注海外各国发展旅行事业所采取的具体方策,并聚焦到“宣传、设备、接待”三项上。1936—1940年间,民国学人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共识,如《国际观光事业论》一文将“诱致外客之方法”归纳为“内部应为之准备”和“对外之宣传”两部分。[注]佚名:《国际观光事业论》,《铁路杂志》1936年第2卷第7期。《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将“观光事业的内容”归结为“观光宣传”“观光设施”“观光客的接待”三部分。[注]赵如垳:《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中兴》1937年第2卷第3、4期合刊。《铁道观光事业论》亦将“观光事业的要素”总结为“宣传”“设备”“招待”三项。[注]迅斋:《铁道观光事业论》,《铁路月刊:北宁线》1937年第7卷第5期。

这一阶段民国学人对具体措施的探讨也愈加全面和细化。如对“宣传方式”的探讨,《铁道观光事业论》提出“传单广告”“小册子”“观光杂志”“风景画片”“新闻杂志上登载广告”,甚至“旅行演讲家”及“宣传电影”等方式;[注]迅斋:《铁道观光事业论》,《铁路月刊:北宁线》1937年第7卷第5期。《国际观光事业论》则列出了“设立统制宣传”“刊登国外报志广告”“利用无线电放送旅行消息”“请邮局与银行利用宣传戳印”“印制信件封号”“与国内名胜场所实行互换宣传方案”“印制风景明信片”“在我国举行各种国际会议”“优待以北平为暮景之电影业者”“外国记者与教授之招待”等十种具体方策。[注]佚名:《国际观光事业论》,《铁路杂志》1936年第2卷第7期。又如对“设备”的探讨,均论及旅馆、交通、游览地等方面的设备建设,甚至提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钓鱼场、健身房、运动场等设施,对于该业的发展上,亦极必要”。[注]赵如垳:《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中兴》1937年第2卷第3、4期合刊。

民国学人对于发展旅行事业的具体方策所形成的共识性认知,并非基于中国旅行事业发展本身所取得的经验,而是建立在对海外各国旅行事业发展经验的考察及总结的基础上。如《国际观光事业论》中对游览地设备建设的探讨借鉴了瑞士的“登山电车”;《国际观光事业的研究》对观光地建设的建议则借鉴了日本“由北海道至九州指定了国立公园十二所”的经验;《铁道观光事业论》中对于发展旅行事业的设备方面,“住的设备”借鉴了日本、瑞士的经验,“娱乐设备”又借鉴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对于“招待”则直接引用英文“service”加以解释介绍。

三、构建本土化的旅行话语理论(1940—1949)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广泛探讨,至1940年代中期,以佘贵棠的《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注]佘贵棠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铁道管理专业,于1937年7月进入中国旅行社总社工作。1941—1943年间,佘贵堂先在中国旅行社下设刊物《旅行杂志》中接连发表十余篇论述游览事业发展理论之文章,并于1944年集结成册,编成《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旅行社游览事业丛书之第一种),由中国旅行社刊印发行。时任中国旅行社社长之唐渭滨为该书所撰《序言》中阐明佘贵棠乃是在工作中因“有感于斯”,于“职事余暇”撰写了此书。一书的面世为标志,民国学人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发展旅行事业的理论体系。

(一)构建旅行话语之理论体系

从研究广度上看,1936—1940年间,侯厚吉、赵如垳、迅斋、赵君豪、唐渭滨等民国学人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涉及概念界定、意义或价值探讨、具体方策等三大方面。1940年代初期,佘贵棠在前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已基本达成共识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发展旅行事业的理论体系。《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包含游览名词诠释、游览事业之意义、游览事业之经营、游览资源问题、游览建设问题、游览宣传问题、游客之接待、游览用款之调度、游览与交通建设、游客与食宿供应、游客与游乐节目等十一章内容,下篇由中国人之游览观、中国游览事业之回顾、中国游览事业之展望等三章内容构成。除对前期经验的总结外,佘贵棠在书中还首次论及了《游览用款之调度》《中国人之游览观》等问题。

从研究深度上看,佘贵堂提出了概念、原则、属性等抽象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将“游览建设程序”总结为查勘、保护、整理及开发四部分,又强调建设原则“一为自然与人工两者不可偏重,又一为建设应与环境相适”,并绘制结构图示意各要素之间关系。[注]佘贵棠:《游览建设问题》,《旅行杂志》1941年第15卷第9期。又如对游客接待中应注重之事项总结为有具体之计划、有完备之制度、有人事之部署,并由此实现给游客“留一完美而持续之印象”,其中对于游览计划的制定又提出“适应性、伸缩性、积极性”等原则。[注]佘贵棠:《游客之接待》,《旅行杂志》1941年第15卷第12期。《游客与食宿供应》中指出食宿供应能否符合游客之需要,可由“容额(量)”和“程度(质)”两方面而定。[注]佘贵棠:《游客与食宿供应》,《旅行杂志》1942年第16卷第5期。

佘贵棠对旅行话语的理论构建,建立在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国的历史和实际基础上。从佘贵棠在书末附录(三)中所列参考书目来看,既包括本国书籍,也包括海外书籍及数据报告等,所列之东西洋资料包括来源于英国、瑞士、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唐渭滨在为该书所撰《序言》中提到此问题,并将其总结为,一方面是因佘贵棠“兼通数国语文”而广泛获取并参考了“东西洋之游览书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佘贵棠“博览本国史地图集,访询于中外友朋”。[注]唐渭滨:《序佘著〈中国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7期。从资料类型来看,一是研究型专著及教材,如1933年由英国奥基尔维(Ogilvie)教授撰写的《游客行为:一项经济研究》(《The Tourist Movement, an Economic Study》)一书,佘贵棠评述该书“于游客消费之统计特加注意”,“阐述游览事业之范围甚详”;二是官方、半官方性质的报告,1931年由美国商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编写的《国外旅游推广(贸易促进系列No.113)》,佘贵棠评价报告内容“屡列各国提倡游览状况,资料尤为丰富”;三是有关游览的杂志报刊,如“Travel”(观光),“New York Times Travel Section”(纽约时报旅行版)。[注]佘贵棠编:《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上海:中国旅行社出版,1944年,第235—237页。

虽然此时发展旅行事业的核心理论来源于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但佘贵棠已认识到“关于旅行事业之倡导,各国国情不同,自不便纯为模仿之措施”。[注]唐渭滨:《中国旅行事业之展望》,《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2期。佘贵棠在附录中所列出的国内参考资料虽仅有1935年由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编制的《旧都文物略》及1935年由东南交通周览会宣传组编写的《东南揽胜》两部书,但他在书中还使用了大量国内资料。第一类是取自《申报》《大公报》等报刊的文献资料,如引1936年2月5日《申报》关于中美贸易协会举行理事会并建议筹组“国际旅行协会”一事;引1937年3月2日上海《大公报》“长沙通信”中关于筹办公路游旅服务及在安徽宣城设立“游旅服务社”一事。第二类是名人著述,如在论及查勘、保护、整理史迹时引用了“施鸿保闽杂记”“胡适南游杂忆”“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注]佘贵棠:《游览建设问题》,《旅行杂志》1941年第15卷第9期。等。第三类是近代杂志中刊载的文章,如论及游览食宿供应时参考《旅行杂志》九卷九号“中国旅行社创设招待所之旨趣”。[注]佘贵棠:《游客与食宿供应》,《旅行杂志》1942年第16卷第5期。因而,佘贵堂并非仅是翻译介绍或照搬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及社会特点,提出了适于当时中国发展旅行事业的理论和方策。

(二)构建旅行话语之目的在于指导战后经济重建

1940年代前期,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不太适宜提倡发展旅行事业,即“游览为平时之事,大局平靖,产业繁荣,则游览事业日益振兴。反之大局杌隍,生产萎缩,则游览事业趋于衰落”。[注]佘贵棠:《中国游览事业之展望》,《旅行杂志》1943年第17卷第11期。

既然如此,1940年代为何又出现诸多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文章呢?深究此类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明瞭,民国学人当时探讨发展旅行事业并非倡导即刻发展,而是展望战后,将旅行事业视为战后经济社会重建的引擎。唐渭滨曾言,“建国大业即将开始,经营旅行事业者实负有艰巨之责任”。[注]唐渭滨:《中国旅行事业之展望》,《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2期。孙沛甘认为游览事业从经济价值角度看,其收入“可以充裕国库,作为国家施政或建设之用”;从社会文化价值角度看,旅行游览可以使旅行者“调整其褊狭心里,锻炼体魄,从而增进其爱国的情绪”。[注]孙沛甘:《谈战时游览事业》,《旅行杂志》1941年第15卷第7期。在抗战刚刚取得胜利后,庄泽宣即于1945年10月撰文提出以上海、青岛、广州三大沿海城市和汉口、重庆、西安三大内陆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游览事业,并坚信这六大中心游览事业的大发展“不但可以加强友邦人士对华的认识与情感,而且在入超的平衡上也不无小补”。[注]庄泽宣:《复员期中游览事业之发展》,《旅行杂志》1946年第20卷第1期。1940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因而民国学人对于发展旅行事业的倡导和理论探索首先是始于挽救经济国难的直接目的,同时又肩负着国家形象之重塑、传统文化之弘扬、民族自信之建立等多重使命。

综上所述,现代中国的旅行事业理论是在西方话语影响下产生的。西学东渐以来的文化交流和中国面对外压时的自强求变态度,共同表现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中,旅行话语的建构正是其中的一个支流。通过借鉴西方话语进而构建本土化的旅行发展理论,是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一个交叉注脚。

猜你喜欢
游览民国旅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小黑的旅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游览路线
夏日旅行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