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农业供应链的扶贫路径研究*

2019-12-24 23:23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乌蒙山连片供应链

□ 赵 颖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的概念深入人心,创新农业供应链的发展能有效帮助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减贫增收、摆脱贫困。探索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农业供应链的扶贫路径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精准扶贫”主题词,搜索到28137条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就农业供应链的扶贫研究而言,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供应链、扶贫”主题词,搜索到51条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最早发表于2011年1月,定义供应链的产业化扶贫是“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中,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来担任,由其来组织、控制、管理整个产业化扶贫中供应链的运作”[1]。2018-2019年期间,处于该研究的高峰阶段,近两年内发表了27篇文章,从侧面说明学者对农业供应链的扶贫问题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对象以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为主,强调通过农业供应链模式达成减贫效果。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农业供应链的研究方面,最早追溯至1992年,刘海飞认为商业农业发展与农产品物流业发展高度相关,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社会化管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2]。陆长松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的特点[3]。刘江鹏强调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包括流程整合、资源整合、技术整合、文化整合等环节,建议采用分段式农产品物流模式、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以区域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来实现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4]。从品牌战略的角度而言,李小雪,唐立新提出设立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品牌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产品条码标准化过程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化过程。[5]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詹帅认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包装容器破损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环节造成农产品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供应链的仓储运输环节中环境控制不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储运设备清洁不彻底造成农产品污染、农业投入品残留超标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6]基于上述问题,李庆涛提倡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7]。

综上所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大部分文献均认为完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对农产品的销售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助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农业供应链推动扶贫的研究,有的学者支持使用互联网和电商的模式,通过电商扶贫项目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John T Mentzer运用供应链思维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将客户纳入供应链成员之中。[8]在电子商务进入农村贫困地区,张夏恒提出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与电商扶贫协同推进,突出政府、企业、个人的示范效应,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实现多元协作推动精准扶贫。[9]王子晗提倡使用“互联网+资产证券化”模式来推进电商扶贫项目,对于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引入供应链金融,即“互联网 + 资产证券化”模式解决资金循环所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扶贫过程中的产业整合和资金循环。[10]有的学者重点关注消费者的扶贫偏好,周艳菊等人“将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商和电商平台组合形成农产品供应链,设计‘农民保证金 + 电商平台补贴’的机制,供应链实现帕累托改进,来实现企业利润和地方扶贫的双赢局面。”[10]有的学者关注农业供应链对精准扶贫的实证分析,李武,邱国斌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应链节点之间合作难度大等困境,提出从生产、加工、经销、零售整合农业供应链各个环节,实现城乡产品双向流通的供应链模式。[12]贾辉辉,吕德宏从陕西省4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入手,对于近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所获得的扶贫贴息贷款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银行+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供应链新型融资模式,更好地促进贫困农户的增收减贫。[13]宋旭刚,胥鸿浪重点对马铃薯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研究,降低马铃薯产业的潜在风险,有效改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供应链金融扶贫模式。[14]

总而言之,无论从农产品、农业供应链的角度,还是从农业供应链推动扶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一话题均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探讨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时,不仅要持续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需重点关注农业供应链与扶贫之间的关系。在云南省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发展农业供应链的扶贫发展路径?这成为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将梳理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农业供应链的困局,探索农业供应链与扶贫发展的新模式,以期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补充。

1 老少边穷生态脆弱区: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地理困局

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横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总人口2253.04万人,农村人口1667.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69.98万人,占总人口的20.86%。从地理边界上,云南省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是一个范围较广的区域,指从云南省最东北部的昭通市,延伸至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横跨昆明市和曲靖市,涉及15个沿边县域。就本研究所涉及深度贫困区的农业供应链研究而言,将以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作为典型案例。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区,是革命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四川省会理县隔江相望,系乌蒙山连片贫困区的重要组成分布。2015年6月,云南省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该区域作为深度贫困区,在2020年底必须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艰巨任务。

一是具有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征。武定县是2014年由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全县总人口(2018年)约27.6万人,境内有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哈尼族、白族、壮族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62%。

二是具有贫穷、山地的特点。武定县东部与昆明市禄劝县相邻,县城相距8公里;南部与昆明市富民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相邻;北部与四川省会理县以金沙江一江之隔;西部与元谋县相邻。1986年,武定县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武定县被划入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扶贫攻坚县。武定县国土面积3322平方千米,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山多地少,山区面积达97.4%,人均耕地面积1.2亩。武定县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具有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的特点;根据2014年数据,全县有10.0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2.46%;截止到2018年底数据,全县有2.515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88%。

处于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武定县,不仅从社会文化层面具有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本特征,而且从自然地理环境层面具有山区、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形态。进入21世纪以来,农产品供应链成为了其中的桥梁,带动农民参与到供应链环节中,有效维护农民的利益。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探讨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客观存在的贫困问题和农业供应链的发展路径,具有学理层面和实证案例层面的思考。这既为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所存在的贫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也为精准扶贫战略在特殊地区的推进过程中提供前期的理性反思,更是为农业供应链的有效实施提供学理论证。

2 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中农业供应链的扶贫困局

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多为山区或半山区的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遇到泥石流、地震、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因灾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为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 自然环境脆弱,因灾返贫的情况显著

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和云贵高原西侧区域,县域内97.4%为山地区域,岩土体结构类型复杂,处于小江断裂带西侧,地壳运动剧烈,长期面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三种地质灾害类型中,以滑坡居多。滑坡155个,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78.68%;崩塌 18 个,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8.63%;泥石流 22 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11.17%。地质灾害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占 66.15%;其次为中型,占26.85%,其余所占比例均小于10%。”[15]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了当地受灾群众的生产活动,危害了社会稳定,破坏了县域内生态环境,给当地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传递不佳,扶贫成本相对较高,脱贫难度较大。

2.2 农业供应链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尚待完善

农业供应链的建立,与市场信息传递密切相关。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有着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的局限,市场信息呈现单向性传递,个体农户难以收到最新市场供求信息,经销商低价收购导致大量农户利益受损。在整个农业供应链环节中,个体农户的利益无法保证,承担着潜在的生产风险。当地“风俗习惯并未与长期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快速断裂而适应现代生活,缺乏对现代文化的了解和缺乏对现代社会的认知。”[16]农民无法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错失商机,这无疑给农业产业链的扶贫工作造成了新的难题。

2.3 扶贫项目和资金分散,难以有效实施农产品供应链扶贫

由于扶贫项目和农业供应链项目资金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如: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归属于发改委系统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归属于交通部门管理,涉及农业供应链的项目和资金由政府的招商局负责管理。由于政府各部门在扶贫项目的实施、资金的使用都是相互独立,协调性较差,造成项目实施与资金使用的分散和重叠的现象频繁出现,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实施效果。

2.4 农业供应链扶贫各个环节易出现问题,监管体系丞待完善

农业供应链项目是一项“利于当代,功在千秋”持续性工程。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的过程中,需要供应商、个体农户、经销商、零售商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如何有效监管网格内主体间相互配合,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扶贫工作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重要节点易出现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在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因个体农户、经销商、零售商之间,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供应链各个节点松散,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造成影响。当农业供应链各个环节松散,社会监督体系若丞待完善,那么农业供应链将难以为继。

3 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农业供应链的发展路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供应链的举措可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基于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地理困局和农业供应链所存在扶贫困局,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区农业供应链的发展路径,这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3.1 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农业供应链模式创新

原地农业供应链模式是针对因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难以迁出的贫困群体,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贫困地区进行实施。离地农业供应链模式是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搬迁、移民、补助的形式,在新的区域建立农业供应链模式,帮助贫困群体脱贫,引导供应商、个体农户、经销商、零售商形成全方位的供应链体系。武定县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积极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积极种植中草药材、有机蔬菜瓜果等无公害作物、形成农业供应链模式;扶植当地农村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联合小型农户建立合作互助社,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户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建立一体化的销售渠道。针对贫困村寨的实际情况,将农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有机融合,把握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实行通水、通电、通路、建房工程,对于贫困村寨所在区域可集中整片规划改造,提升扶贫建设的规模效应。对于有特色的建筑或房屋,如土掌房、宗祠等,应予以保留和修复修缮。建立与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畅通市场信息传递的渠道,有效平衡农产品的供需结构。

3.2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构建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农村地区进行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将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统筹考量,以获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个体农户而言,农业生产、加工处理的过程需强调生态、有机、绿色、环保的理念;对于经销商和零售商而言,重点强调绿色供应链为指导,将物流体系重新组合,建立专门的生态农业监管部门,为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低碳经营提供保障。例如:大量焚烧秸秆易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在增肥增产的同时,避免对环境的再污染。推进生态农业的供应链体系,根据区域优势和地理位置,量身定做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生产资料优化排列组合,利用区域性整体布局和企业化运作管理,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发展生态旅游业,将生态旅游作为农业供应链的服务提供方,深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构建农业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将绿色农业供应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体系。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引入到传统销售渠道之中,以实时视频监控的方式将作物种植、生长、成熟、采摘全方位呈现给消费者,消费者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在线浏览。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产品追踪和展示,建立交易主体间的信任,加强行政监督与监管执行机制,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低碳扶贫项目的运行,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供应链是以绿色循环与减贫消贫为基本框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考量伦理道德和乡土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多样性与动态性的实践探索意义。结合云南省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实际情况,应因地制宜地考虑致贫因素,农业供应链需结合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与贫困现状,兼顾当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探索适合扶贫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乌蒙山连片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一园尽览乌蒙美——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