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探析

2019-12-25 22:22郝立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思政院校

郝立华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89)

在现如今21世纪的高新信息技术时代,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职业性”人才更是刚需,广受人们追捧。正是由于此点,我国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呈现“井喷式”增长,虽人才缺少局势有所缓解,但与此同时,“预备型”人才—学生基量过大,导致就业难度相应提升,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一些难题,而思政教育作为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其合理进行与完善刻不容缓。

1 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思政教育

我国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拘泥于传统框架之中,过分侧重能力技术训练和专业知识教学,未曾形成有效的知识技术与精神思想 “横纵网链”,导致学生空有技术能力,却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基础,无法达到现今“职业型”人才要求标准。显而易见,一部分高校侧重“育才”,却恰巧忽略“育人”之基础,导致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1.2 学生素养有待提高

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为高考失利或者中职直上的学生,他们均有一个共通之处,文化卷面成绩不高且知识储备不足,而这两点均建立于糟糕的学习习惯与生活状态之上。所以来说,部分高职学生由于个人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不高,常存在“破罐子破摔”现象,以娱乐为主、学习为辅。进入高职院校后,也是处于“过一天是一天”的境况,迟到早退、课上玩乐、考试作弊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至于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更是空中楼阁,简而言之,学生品质良莠不齐和生源结构繁杂,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旨在“育人”“育才”,而这正是思政教育的根本性发展方向,所以来说,高职教师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基本状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开展思政教育。但是事与愿违,目前而言,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施行基础思想品质教育,却忽视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性、重要性,在思政教育中,进行空洞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脑海充斥“理论知识”,无法满足社会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进而影响学生整体就业率,致使学生控油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

2 高职学生在就业及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个人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未能有效养成,正如“蝴蝶效应”,这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及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2.1 社会压力过大

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固然存在一些招聘供大于求的状况,但这只是表面数据,就业条件背后还隐藏着性别、地域歧视和关系直进、内部职位预定的“隐形条件”,这无疑给普通高职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联系学校而言,高职毕业生虽有丰富知识储备,但由于未曾接受优秀的思政教育,导致心态不稳、易迷失自我,在进行择业受聘时,未曾确立目标,采用广泛式撒网途径,致使简历不具有代表性、针对性,难免就业失败。

2.2 警惕和保护意识缺乏

现今社会,高职毕业生群体基本为“90后”,他们一方面具有勇于尝试、敢于拼搏和乐于创新的思想品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象牙塔”涉世未深,心理状态过于稚嫩、缺乏为人处事经验,容易受人蛊惑与欺骗。联系鱼龙混杂的社会而言,许多黑心老板、无良商人认准高职毕业生胆小怕事心理,进行无工资雇佣,压榨毕业生劳动价值,而基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混乱,毕业生更易受外界不良影响。所以来说,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先详细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提高自我警惕意识,体析双方协议,谨防“文字游戏”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另一方面,一部分准备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更应慧眼如炬,订定风险预案与市场规划,为创业事业保驾护航。

2.3 自身认知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量十分充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抑或毕业生对自身认知均有所欠缺,导致就业时无法契合自身情况,难以找到适合工作。就部分学生的个人看法而言,例如:河南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齐某,在他的看法中,现今社会“专科多如草,本科满地走”,而且存在“专科不如本科、二本不如一本、普通一本与985,211院校毫无可比性”的学历“鄙视链”,他认为自己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即使升本也无济于事。依据他的个人想法,不难看出充斥着消极情绪,虽然这类状况客观存在,但是就近几年国家政策而言,侧重“职业型”人才、工匠培养,专科就业率一时立于榜首,而高职院校学生接触信息不够去全面、新式,导致依旧停留于“学历鄙视链”的死循环中,致使经常妄自菲薄,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畏惧心理。

3 高职思政教育对学生创业就业的积极影响

3.1 树立正确就业观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虽然可有效提高人才基量,但同时也导致就业难度随之提升,根据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社会调研,就业率低下的背后大多是由于恶性竞争和高职毕业生错误的就业观。基于此而言,生源数量因为要符合时代潮流、高考发展趋向,难以把控,我们唯有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联系高职院校实际,鉴于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针对其勇于尝试、敢于拼搏的特性,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开展思政文化知识竞赛,思政交流大会,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点,在畅所欲言中,进行正确方向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期培养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三高”型人才。

3.2 便于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应拘束于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内容,应结合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在开展基础思想品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个人职业目标,利于其坚定发展。例如:学校可采用兴趣、职业测评软件,科学评定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让学生有较为完善的自我认知,同时让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落于文本,加以合编整理,根据社会环境波动和就业前景变化,实行6个月下发限改,在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针对性培养,加强思政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优势特点,以期实现职业规划目标。

3.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环境有别于社会大环境,虽称为 “小社会”,但究其根本,实为过度保护学生的“象牙塔”,高职毕业生初入社会,面对鱼龙混杂、复杂不一的社会环境,会一定程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针对学生自主独立、自我把控能力的不足以及沟通交流的弱点,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加强思政教育,开展诸如思政社会实践课、思政社会采访调研形式的课程,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思政教育对学生具有以树立价值观、利于职业规划以及提高心理素质三方面为主的积极影响,为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我们应采取一定举措加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

4 高职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举措

4.1 紧扣社会企业,启“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技术强力、思想品质优秀以及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三高”型人才。以此而言,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同时需要课外知识和社会实践来丰富训练自己,所以,教师应联系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的企业,借助网上信息平台或者APP形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联系实际企业需求,开展“第二课堂”。例如:在进行“学校与企业思政文化教育差别”这一课程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在就近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和采访,选送部分学生参与企业思政教育,亲身体会其中差异,并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体会总结,如此以往,通过课前规划、课中实践、课后总结的“三课合一”模式,可构建思政教育系统,联系社会企业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用。

4.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在于就业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三方面,只有有效加强这三方面的培养,才能有效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4.2.1 就业价值观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讲影响就业情况的好坏,而为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职院校教师应合理进行思政教育课,可设立正确就业价值观主题,让学生以此为主组建子标题,并分设小组,自由讨论后发表小组观点,通过此类活动,可持续有效加强、加深学生对正确就业价值观的认知。

4.2.2 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作为人之灵魂,也是“三高”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针对道德品质的培养,除去基本的道德文化知识竞赛之外,应设立道德标兵,一定学分作为激励,一周时间为一轮回,依据学生争强、喜胜心态,从根本上有效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4.2.3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备品质,可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创立良好条件,联系实际而言,校内,可开展角色舞台剧形式,设定特定不一的职业角色,以此锻炼学生职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在校外,可联系专业相关企业,启动一定合作预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导向工作,应合理适度把控,在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方向下,采取有效举措,有效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于稚嫩向成熟转变,逐渐成为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的“三高”型职业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