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要塑造“完整的人”
——兼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019-12-27 12:0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片面马克思政治

(南京师范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 2.数学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其所树之人,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全面发展的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可以溯源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关于人的“全面”的论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此书1979年和1985年版本都将“totaler Menschen”译为“完整的人”,在这里是首用“总体的人”,但可以看出,马克思将“全面”和“完整”(总体)同时使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其中的内在关联。同样在此著作中还有关于“全面”的人的论述:“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拥有,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1]85“全面”是相对于“片面”而言的,使得我们“片面”的缘由在于私有制,这种“不全面的”“片面的”表征在于以“拥有欲”“占有欲”替代了一切,不仅仅是数量的少而不全,而是质上的“拥有欲”遮蔽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对一切外在对象都以“占有”为目的的人,成为“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与“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了“完整的人”思想,正式明确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个人是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2]514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人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并指出在未来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劳动是源于人发展自身的需要,而非谋生手段。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也标志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在最初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牺牲独立性为代价,对自然共同体绝对依赖,个性湮没于群体。第二阶段,个人摆脱人身依赖性转向自我独立,但却陷入对物的绝对依赖的“异化”状态。但这一阶段物质条件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铺垫了基础,“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104,是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更高形态上的统一的第三阶段。当经历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逐渐摆脱对人的、对物的依赖,克服了导致自身异化、片面化的因素,走上对自身完整的占有,真正成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其终极指向在于实现“完整的人”,即全面发展的目标所在。

二、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内涵

“完整”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征,“完整的人”建立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等经典表述,来探究和解读“完整的人”的内涵所在。

(一)“完整的人”是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人

“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有了需要,就会产生劳动、创造的欲望,产生实践的动机。满足正当的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而对人正当需要的漠视也是对人本身的否认。“已经得到满足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159这种催生出的需要又激励人投入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确证自我力量,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而非迫于外界压迫束缚被锁定于某种分工里。这样的人将是一个生成性的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实现目标的勃勃生机的状态,面向未来寻找价值,重塑自我,是有血有肉、有欲有求的“完整的人”。

(二)“完整的人”是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的结果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308-309。人的才能是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人的品德素质、体力智力、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诸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的各种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片面发展”[5]。马克思也指出任何人都有发展自己一切能力的职责和使命,这不可以被外在的压迫而遮蔽,更不能为自我的狭隘而忽视。那种只重视某一方面或只注重能力的某一方面,偏废其他方面的都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三)“完整的人”超越拥有感和占有欲,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6]130主体性表现为人成为人的主人,不为外在无论是神还是物的奴役,是在创造历史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当“拥有欲”主宰了人,只有当一个对象被我们拥有时,才感觉是属于我们的,这是一种要被扬弃的“异化的人”“片面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不等于我之所是,而等于我之所有。唯有靠占有的一切对象来标签自己,人的主体性被矮化到最低点,更无法谈独立和创造。在教育领域中,这种“拥有式”的思维更是限制了“完整的人”的塑造,人们寻求拥有、占有的量的多,如取得更多的证书、成果、财产、头衔,而这一切标准又只是被外在于本身的力量所主导。这样的人,拥有的越多反而越片面,占有的越多反而越狭隘,仿佛一个不断被外部力量扔入物件的容器,这显然不是马克思所言的主体之人。“完整的人”一定要打破这种拥有欲,真正掌握自身而不是把人视为“手段”。这是超越了“量”,从“质”上对“全面”做出的规定。

(四)“完整的人”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全面获得,达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真正和解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9这已向我们昭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是其发展的可能性,影响着、制约着他的未来。“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3]109但由于是“人的依赖”,个体是湮没于整体的。在“物的依赖”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互相独立,但漠不关心,将人视为“物”和用以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直至人扬弃这种异化状态,主动地全面地获得自己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表现出人的自由联合,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人达到“完整”的全面发展状态,一定也标识着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人若只将自然作为获得劳动成果并且征服的对象,不断让自然为我所用,必然会遭到自然之报复。不论中西方智慧,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抑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要,都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这一状态也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得以实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天、地、人”三才,人的完整、理想状态就是合天道,“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

三、将塑造“完整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

“完整的人”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的自由状态下的描述,但它并非是虚幻的空想,而是一种源于人的自我完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追求和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思想基石,审视该理论的真义当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一)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首先,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工作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应对其生存和发展困境的产物,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处境的体悟和生存意义的领悟”[7]。就我国而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从精神层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逐渐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以实现“完整的人”为目标,不允许以“物的世界增值以人的世界贬值”为代价,促进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和谐统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成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为“完整的人”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取向。它作用于人性的滋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心灵性情的陶冶、精神风貌的塑形,引领着人的自我建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不断否定“现实的我”,向应然迈进,逐渐明白为何要成为“完整的人”,如何达乎“完整”,并在实践中成为“完整的人”。

(二)如何将“完整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

首先,在理念的顶层设计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离开了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8]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必须以人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句话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个性成长,发挥人的主体价值,提高人的全方位能力,真正能从本质上有意识、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着“完整的人”的育人功能转变,让其回归以人为本的固有轨迹,成为人的成长之学、幸福之学。例如在“集体与个人关系”这一问题上,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辩证理解“个人服从集体”,应当给予个人利益以足够的尊重,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一;而集体应让个体利益牺牲降到最低限度,且对做出牺牲的个体做出必要的补偿。

其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培植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这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能将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的教育客体,将价值观念、思想精神的引导和传播视为知识传授,忽略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意志,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受教育者独特的身心规律出发,高度尊重其独特性和差异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单向灌输说理变为双向蕴情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给学生独立感知、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使之有“知行合一”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从受教育者的特点、需要出发,使受教育者能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最后,在境界的渐进升华上要指引人克服拥有感,实现真正“质”的提升。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人们还是普遍陷入对“物”的依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归根到底都是人困囿于对“物”的占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的生产活动,应该是直面这一思想根源,从境界指引上引领人不断丰富社会关系,克服膨胀的个人主体性,发展共同体中的交互主体性。克服狭隘的拥有感支配和对“物”的崇拜,不是片面为了“量”上的全面而一味追求占有的数量。如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只是“填鸭式”的漫灌、输出,这背后就是“占有欲”教育思维的支配,尽可能想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但有时候这种片面性动机会把人固定在片面性水平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走向道德、审美、信仰的统一。我国古代儒家的德性修养教化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的启示。孔子提倡“完整的人”——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实现的路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冯友兰先生对中国文化中“人”的至高境界的表述是“天地境界”,这个境界升华到了“物与民胞”“天人合一”。这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片面马克思政治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片面共同犯罪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下片面共犯的困境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