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2019-12-27 14:31周晓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交际

周晓冰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在日语语言教学中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已经得到日语教育界学者的普遍认同与重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可能完全摆脱母语文化而汲取目的语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输入的极大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不能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有效输出,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即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1]对于普通学习者而言,本土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即本土民俗风情、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知识的学习,亦成为日语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在外语教育中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实证考察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2]研究表明,目前诸多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国内的日语教学仍然以目的语文化的输出为主,认为日语学习者就是应该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详细掌握,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日本国内的社会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本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削弱了跨文化能力的双向交流,阻碍了对学生本土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这样更容易导致外语学习者忽略吸收母语文化。学生本土文化输出能力比较低下,甚至患上了“母语文化失语症”。

1 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主要日语教材中本土文化比例严重失衡

一套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必须要具有教学材料以及语境的真实化、多样化,具有目的国文、本土文化乃至世界多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其内容也要具有代表性。目前,我国诸多高校日语专业综合日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经典日本语》《日语精读》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综合日语》等系列教材;在校的非日语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大家的日本语》《你好,日语》等系列教材;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大家的日本语》。据课题组调查得知,以上所普遍采用的日语学习系列教材中的中日文化比例失衡现象十分严重,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只是体现和引入日本国家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以及习俗制度,对我国的一些传统习俗节日完全没有涉及。

1.2 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中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程缺失

在诸多高校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要求都是侧重于日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日语语言基础知识、日本社会文化、日本文学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流、交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日本文学赏析能力、日语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将综合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日本文学、高级日语、日汉互译等课程设置为主干必修课程。开设大量与日语基础知识、日本社会文化、日语能力提升相关的必修课程,而对于中国文化没有做出任何要求,有的高校日语专业竟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中日文化对比”等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程。

1.3 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目的语教学,忽略了本土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国内的日语学习中,受教师引导的影响,日语专业学生更多地吸收日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掌握日语语言知识。在此情况下,我国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出“缺失”也就不可避免。教师在日语课堂上经常对日本的社会民俗节日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对于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极少使用日文介绍,这样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日语专业学生可以流畅地使用日文相关词汇描述日本的女儿节、男孩节、海洋节、圣诞节、元旦(日本新年)等民俗节日,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日文向日本人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据调查,当被问及能否使用日文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春节,对于春节的介绍也仅仅局限于吃饺子、放鞭炮、家人团聚等。对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同学能够使用日文进行回答。在饮食文化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日本的怀石料理、会席料理、本膳料理等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对于其饮食种类、仪式以及历史文化内涵也讲解得非常透彻,而对于中国的四川料理、上海料理、北京料理、广东料理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几乎不介绍,即使介绍也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若干词汇,部分日语教师对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

2 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策略

2.1 重塑日语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使用的日语教材只是设置一些有关日语语言以及日本风土人情的“知識の窓”“関連知識”“日本の風土”等,这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的特质嵌入语言交际之中,如生活环境、会话发生的场所等。为了提升学生本土文化输出能力,必须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材料所占的比重。在教材的编写设计上要强调内容的深度与有效性,让学习者从语言学习中真实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特质。教材内容的编撰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编撰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习使用的教材,如对于经常到日本旅游的人群,可以在其使用的教材中加入中日两国著名景点的介绍、购物等词汇;而对于到日本进修学习的人群,可以加入中日两国社会生活、饮食习惯、礼仪交往等文化常识。对于在高校学习的学生群体,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将中国的文化以词汇、短语等形式,适度地体现在语法例句中或者会话、读解文中;在高年级阶段,可以以对比的形式将中日两国同类性质的文化编写到同一部教材的篇章里,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

2.2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适量增加一些体现本土文化的课程

国内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模块中,大多开设了大量与日语基础知识、日本社会文化等相关的必修课程,缺失本土文化的课程,这是导致跨文化交流得不到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语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国经典名著赏析”“中国文化通论”(日文)“河南旅游”(日文)等体现本土文化的课程。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双向交流。

2.3 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交际型实践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实践日语语言知识的应用。学习者可以通过丰富的平台、海量的资源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日语与汉语的对比、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认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正确地对待这种差异。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场景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体会日本文化的精髓。”[3]教师可以通过更精致的教学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法,案例内容包含异国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穿插多个反映中日两国热点话题或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主题,重构并切分成较小的单位,使学生能够换位,从异文化的角度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参与度。案例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跨学科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或者采用讨论演示法,利用日文视频和影像资料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在看视频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场景、主题、语气、角色等课题环节,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在课堂当中注重汉语与日语文化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有效增强文化认同。”[4]

2.4 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中日两种语言的修养,具备分辨两国文化背景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化对日语表达的影响。”[5]教师应该熟知本土文化知识,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习平等文化理念,具备双重语言文化的掌控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日文进行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出能力。这就需要日语教师加强对本土文化知识与日语语言知识文化的学习,通过书籍、电脑、手机等多种平台预习授课内容,灵活利用网页、微信、社交网站及其他个性化学习工具主动获取海量信息与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平时借助网络平台、讲座、图书资料等学习途径之外,为了亲身实践跨文化双向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赴日本留学研修、赴日资企业进修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日语语言,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3 结语

总之,日语教学绝不是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的单项输入,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中日两种语言的交叉、交际。课题组详细分析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实现,日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日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日语专业的教材编写者重塑日语教材内容、充实相应的中国文化,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适量增加一些体现本土文化的课程。教师除了注重目的文化知识语言的传授,也要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交际型体验实践模式,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本土文化知识的渗透。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提高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双重文化的掌控能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升日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输出能力。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交际羊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