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路径探索

2019-12-27 14:31周新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周新甜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论述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融入路径,让肩负中国梦的青年一代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开放的思维方式、高尚道德的情操、强烈的爱国意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依靠自身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构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历经千年绵延沉淀发展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意蕴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古文学、礼仪民俗都可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中“仁爱共计”“立己达人”的教育理念,“征信笃志”“崇德弘毅”的教育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给思政课堂教育提供支撑。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用之不竭的珍贵宝藏。高校思政课堂若能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养分滋养学生,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人才。

1.2 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内在素养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时代不断向前迈进,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思想观念产生矛盾冲突,出现了金钱至上、社会责任感缺乏、享乐主义盛行、道德认知不足等问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相比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认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注重对个人修养品质的培养,适当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质。例如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谈到品行和本质的重要性,叫人懂礼貌、知进退。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1.3 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爱国情怀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上有许多关于“爱国”思想的描写。例如,“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汉代司马迁在牢狱中给他的朋友任安写的《报任少卿书》中赞美李陵的一句话,赞扬李陵能够以国家安危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是《左传·昭公四年》中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在改革国家的税赋制度之后,遭遇国民质疑时所说的话。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南宋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所写下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统一事业的坚定信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甘于为国奉献,勇于为国牺牲的一种正义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给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提供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育中如果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其爱国情感,拥有爱国情怀。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面临的现实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没能真正在高校扎根。

2.1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

当前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快餐式阅读受到大学生欢迎。大学生自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让他们更快更广地接触到了各类文化,丰富了文化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喜欢看网络小说、娱乐新闻、游戏推荐,却很少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特点,比如晦涩难懂所产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兴趣。如在民俗节日方面,许多学生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喜欢观看外国电影,认为其他国家的文化先进于中国的文化,忽视了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忘记了中国的餐饮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戏曲文化,在世界享有盛名。部分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认同不够的现实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2.2 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缺位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还依赖于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还没有做好。一是现下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商业化,建筑风格模式化,相比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许多校园缺少传统的文化氛围。为了教学评估,想办法扩大校园规模,把过去一些有文化意蕴的老建筑拆掉,各个校园之间没有明显差距,没有特色可言,试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二是高校虽然在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这些活动的集中程度仍然不够。很多社团的开办虽然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是参加的学生总体来说不多,也就是说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范围比较小,那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较难达到。并且,许多高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并没有明确其教学目的和教育方向,往往是走形式、走过场,很难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

2.3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中缺失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各大高校均在校内设置了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对传统文化课堂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形式大都以选修课程为主,学分不高,相对容易完成,由于许多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就不足,加上态度不端正的情况,这样的课程设置,只会使大学生更加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在课程内容上,高校思政课堂中的教学用书,由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内容编写上虽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与其他的知识相比,还存在所占份额不足,融入方式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在教学形式上,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难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此外,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当前高校中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师资力量,若教师自身都不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更不必谈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高校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合理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内容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堂形式依然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因此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编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时,可以适当利用精品视频播放,英雄人物讲评,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中,引用先贤名言“言必行,行必果”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诚信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培养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时,可以在学校守则编写中有所体现,在思政课堂中学习,通过编排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分组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地方传统文化历史资料,使理论教学更丰富,更容易被学生认可接纳,从而提升思政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3.2 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已融入民族心理,如果对其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会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就必须把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思政教育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理应站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方阵的前列,将优秀传统文化刻入脑海、铭记在心,先于学生全面、深入、透彻、灵活地学习。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者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树立良好师德榜样。优先透彻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让教师优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比如经常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协会,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在教授思政课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精神肯定和物质鼓励。比如给乐于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相结合或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研讨。在教师备课过程中也可以让新老教师一起研讨,加强交流,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把握,一起讨论,共同奋战,把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更好地付诸实践。

3.3 运用新媒体技术迎合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智能化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占据了大学生的主要精神生活,阅读越来越简短化、快捷化、娱乐化。这样的阅读方式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与认知度。因此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对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有趣的视频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高校教师也应该多与学生互动,在腾讯空间、微博、博客、微信、手机APP上,即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情况。此外,高校应当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站与图书馆网站资料库,让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老师,集思广益,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进行编排,对材料进行挑选,选出大学生们真正乐于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板块。要迎合网络媒体时代短小精炼、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尽可能把想要传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量多精致,适应新环境下的学生阅读,便于学生学习,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轻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大学生中传扬落地。

3.4 结合实践活动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

其一,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宣传展板等可利用的校园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结合网络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真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风建设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其二,学校的各个社团、学生会、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定点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竞猜比赛、征文评比、读书心得交流会,吸引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力,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挥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思想及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其三,要在传统节日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民俗节日的来源,感受祖先前辈们的伟大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除学校的校园实践活动外,也应该增加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给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实地参观,与民间艺人交谈,并做详实记录。有序组织学生参观故宫、长城等中华传统文化名胜古迹以及地方各类历史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与文化名人。最后,还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公共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铭记于心,实践于行,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