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品与人品再探

2020-01-02 22:11白子蓉
文化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结字赵孟頫人品

◎白子蓉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41000)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里,人品用来评判人格品性,它的优劣标志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儒家思想中,道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包涵在道德范畴里的人品成为论人论事的依据。这种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也不例外。后人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也多将道德品评置于书法品评之先。

一、赵孟頫书品:涵纳千古,清风吐新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者。上追魏晋二王之风,下开后世学古之门。他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极深,范围极广,甚至流传到当时的高丽被称为“松雪体”。其书法的价值绝不仅体现在流传后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为艺术发展而改革的成就上。

赵孟頫深刻认识到南宋“尚意”流弊给书法本体造成的危机,举起复古大旗,提出:“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也。”复古的方向以魏晋为指归,肯定王羲之书法的正统地位。首先在技巧上强调笔法的重要性:“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又有“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以古人笔法,通古人之意。所谓“以技进道”,只有在“技”的层面达到精熟后,才能恣情抒怀,与古通神。“不专求形似于古人,乃求神合于古人”,此论否定了后人称其书为“奴书”的论断,虽恪守古法,并未食古不化,而是吸取晋人书法本质的东西,在熔铸百家的基础上自出己貌。所谓“‘用笔’为体,‘结字’则为用;‘用笔’为一,‘结字’则为多;‘用笔’不易有常理,‘结字’常易无常形。”借古开新而为独具特色的赵体,圆润又不失劲道,端雅而不乏俊逸,流丽中带有清远之韵,与晋人气息相通,嫡传了二王真髓。

赵孟頫传世作品有《帝师胆巴碑》《前后赤壁赋》《兰庭十三跋》等,笔法在精致中不失苍劲;结字于规整处见潇洒韵趣;章法如清风拂面,神采熠熠。正如后人语:“仪凤冲霄,祥云捧日”,诠释了赵孟頫完美的书法艺术。不仅如此,赵孟頫书法更体现了“人”,他淡逸的心性加之审美追求、艺术涵养、文化底蕴等融于书作中,令其书法显现出人的韵味。

二、赵孟頫人品:真知用世,精诚处世

作品蕴含了“人”的因素,可以看出赵孟頫十分重视人品,曾推重王羲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但是却在肯定儒家这种修身为善的观念后做出了与之相逆的行为,留下永载史册的道德污点。那么出仕元廷,真的是他为一己私利做出的选择吗?

宋亡时,赵孟頫正值二十五岁,他归隐田园。十年后元朝政权渐趋稳定,忽必烈感到文化统治的重要性,命程钜夫“行台江南,且求遗逸”,身为宋宗室并有“吴兴八俊”文化盛名的赵孟頫因其特殊身份成为推荐的首选。在此之前赵孟頫有数次为官的机会,均辞谢不就。此次成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屡次违逆统治者将招致杀身之祸的忧惧以及摆在眼前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其中真正的决定因素则是他一直以来怀抱的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宋朝的灭亡阻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却没有消泯他的心,即使在归隐后也希冀有朝一日能让满腹经纶有用武之地,并为此做着准备。有史记载:“皇元混一后,闲居里中。丘夫人语公曰:‘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公益自力于学,时从老儒敖继公质问疑义,经明行修,声闻涌溢,达于朝廷。”从他的政治抱负和辞谢不就的行为可以窥得赵孟頫的矛盾心态及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到底,他还是出仕了。正值壮年不甘心做宋亡的陪葬品,寂寂然遁没于世,于是背负着改节仕元的骂名跟随程钜夫前往大都。

有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那就是赵孟頫出仕的时间。不是宋朝灭亡后立即入朝为官,而是十年之后,在元朝呈现治世之象时才答应出仕的。这也解释了之前几次的拒绝不就,不仅有对异族的敌视和未曾减轻的亡国之痛,还有时机未到的形势估量。这十年不仅是为旧朝的“守灵”期,也是对新朝的一个观察期。这正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理念——“为臣者求用于天下,有识者为求有道之君”。

后世文人眼中的儒家道德伦理并非孔孟之道,而是经宋明理学篡改的“所谓儒学”。宋明理学所推崇的忠君爱国思想正符合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并巧妙地将政治伦理与道德批判联系在一起。不忠不孝即人品低下,为一家一姓王朝以死殉节即是人品高尚,后人以为如此才是为人臣子的本分,从而造成“愚忠”观念的盛行。这与先秦儒家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相径庭。实在是误读了儒家经典,也粗解了人品的概念。

赵孟頫出仕元朝不能简单概括为是主动还是被动,而是历史的宿命。

元蒙作为异族入主中原,虽然以武力赢得天下,但文化统治的薄弱如同一把“达摩利斯之剑”悬在头上,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因此必须吸收和传承汉文化使得民族精神获得统一。而赵孟頫的学识才能、特殊身份,恰恰是元统治者所需要的。

赵孟頫初入元廷便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干。在管理全国驿站收费混乱问题上发挥了他的经济学才识,并在剿灭桑哥集团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而深得元世祖的赏识。可赵孟頫终究是“第四等人”,时时承受着异族同僚的排挤,晋升之路多遭阻绝,虽荣际五朝,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明白自己的汉人身份在元人朝廷中始终是个不和谐的存在,更遑论进入权利中枢,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在宦途中多次“力请外补”,过着半官半隐的“吏隐”生活,将对政治有心而无力的苦闷和遗憾寄托于山水书画之中。元仁宗时,更是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激流勇退,毅然辞官归乡。如诗云:“四时相代谢,荣耀何足持。瓜田引新蔓,不见桃与李。知士解其会,遇坎当复止。”在隐逸中怡情山水,悠游诗文,肆力书画,促成了元代书坛画坛的振兴气象,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换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赵孟頫的政治地位,才让他的复古变法落到实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接续了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否则偏安江南一隅,仅仅是个文化名人,未必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也许这样的结果正是元世祖当初召他入宫早已预见到的,是时代造就了赵孟頫。

三、结语

重探赵孟頫,其书品人品俱为高品。怀抱儒家经邦济世的务实观念入仕元廷,以求学有所用造福百姓,实现真正的原儒理想。政治生涯的失意又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革新创举,其时的淡然超迈皆化作笔下的灵动秀雅,华贵雍容的字体具有清远俊逸的魏晋风骨,是人品书品合一的典范。

猜你喜欢
结字赵孟頫人品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隶书“接笔”论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