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其翻译技巧分析

2020-01-02 22:11杨伟莉
文化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作品译者

◎杨伟莉

(河南省新密市文化馆 河南 新密 452370)

在浩瀚的世界文学书库中,许多作者都会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具有互文性的经典文本。当译者对这些著作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格外注重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充分利用各种翻译技巧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将异文化转化为同文化,在保持原文内涵不变、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较高水平的文学作品。

一、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一)互文性的定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时常会凭借互文性的概念将作品更加深化,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从前出现过的类似思想或理念,与其产生相互连接的关系。这种创作方式开始出现并流行于后现代文学的创作中,互文性这一专有名词也出自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她的阐述中,互文性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不确定的,但所有互文性文学内容都不可能脱离于原来作品中的思想意识,两者互文后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此外,互文文本可以是将原来文章中的内容调换顺序,也可以是交叉应用不同的文章内容。

(二)互文性对翻译的意义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表达,而是将文化通过不同形式来呈现,为更多人所认同。每一位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等潜移默化地融进文学作品中,这是原创作者独有的创作灵感,而作者创作中与前人产生相似的思考便形成作品的互文性。依照互文性概念来说,每一次文学创作中都具有从前作品的影子,是在不断借鉴吸收经典作品基础上进行的。互文性注重文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互文性总是隐匿在文章中间,需要读者在语言文字中探索。译者面对互文性文学翻译转换时,应该尽量翻译好原作与译本之间的相符性,在不改变原作意思的前提下向读者尽可能解释清楚内容,实现文学翻译的内容完整、内涵贴切[1]。

二、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内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内互文性,是针对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关联系的看法进行统一整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文章具有内互文性的特征时,应当充分了解作品全文,深入阅读原著,挖掘作品中隐藏的内在联系,并且根据前后文章的联系和内容,完整地翻译作品。这一翻译特点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既要理解文章内涵,又要揣摩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二)外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外互文性,要求运用历时和聚合的看法对待作品中的联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作品的内容有着较强的敏感度,针对原作品中的文学信息发现预期相关的存在于其他文本中的内容,并与之相结合进行翻译,才能使文学翻译更具有文学性。外互文性的特征十分考验译者的知识储备,对于译者来说能够将翻译的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相互联系,并且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文学信息,也能提升译本的质量[2]。

(三)宏观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宏观互文性,是指文学作品中部分内容与该作品中的其他内容或其他作品中的内容相似,并且原作品中的部分表达技巧、艺术修辞往往受到其他一本或多本作品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文章可能具有宏观互文性特征时,应当先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并且参考大量书籍,在大量文学作品中找出与翻译作品相类似的文本部分,对作者采用的互文性进行确认和分析。拟声词在英文中的意思并不能直接通过音译完成,而是要译者揣摩作品中强调的情绪,在翻译时注重运用相关词语进行替代和表达,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气氛,使文学作品更加完整。

(四)微观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微观互文性,是相对于宏观互文性而言的。在文学翻译中会遇到作品中的某些词语使用和语言表达与其他作品中的内容相类似,此时便需要进行微观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互文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就大多数文学翻译来说,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较强的词语往往是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世界因为文字和语言沟通在一起,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具有共识的词语能够更加轻易理解。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对待部分词句应当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包容性,对于原作者意图表达的民族信息、艺术理念应当充分理解和表达,运用形象结合抽象的方式传递给读者[3]。

三、互文性译文对应的翻译技巧

(一)直接翻译

直接翻译是大部分译者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这样的翻译方法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原作者创造的内容,准确表达原作者在作品中的真实意图和文化背景,体现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涵意义。另外,对于外文作品中运用到修辞手法的语句也应当尽可能直译,如此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体会原作者所处的风俗、语言环境,为读者带去更多新鲜趣味。

(二)文学替代

在面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过于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语句时,译者可以适当对其进行文学替代,就是采用与原文表达内涵相似的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语言。文学替代之后尽管译文和原作内容稍有出入,但是读者同样能够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一方法是转换文学作品的过程,能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同。

(三)添加注释和注脚

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专有名词应用、特殊语言习惯,因此使用添加注释和注脚的方法十分方便。对于无法进行语言组织的特殊词语,译者暂时找不到替代文学,便可以利用添加解释说明的方式来实现。译者既要把诗词内容完整详细地复述,又要体现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另外,使用音译并添加注释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样性,各国文学也都有着自身特色,应在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译本翻译中应有的音译条件[4]。

(四)适当省略

在文本翻译中,译者还会采取省略的方式。这一翻译技巧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频繁,应当适当合理运用,而不能滥用。不合理的省略文本容易使原作品翻译出现文化偏差,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表达内容。但是合理的省略能够让读者精简阅读,将晦涩难懂的、不影响整体理解的词句省略从而提升作品的可读性。

四、结语

互文性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翻译之中,是文学再创作的一种有效形式,能够帮助原文翻译得更加准确、贴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互文性的相关技巧对文学作品进行再释义,使翻译结果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也使文学翻译真正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互文性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