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当代审思

2020-01-08 13:15李维意闫淑珊
太平洋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恩格斯太平洋马克思

李维意 闫淑珊

(1.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071002)

太平洋是连接亚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纽带。 太平洋时代是指“世界历史(时间维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太平洋(空间维度)。”①王小龙:“马克思视阈下的‘太平洋时代’——兼论‘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太平洋学报》,2014 年第7 期,第60-69 页。太平洋时代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地域交往转化为全球交往的必然结果,是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结构的重新架构。 17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世界历史时空和世界市场体系的考察,预见了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夺取太平洋霸权是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一部分。 近现代以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美国主导重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结果。 190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预言:“我们未来的历史将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在面临中国的太平洋上的地位,而不是取决于我们在面临欧洲的大西洋上的地位。”②Howard K. Beal,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Rise of America to World Power, New York: Collier Books,1961,p.174.对于“太平洋问题”,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这一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运[命]运[命]者也”①孙中山:“《战后太平洋问题(一九一九年九月)》序”,载: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1年8 月版,第119 页。。 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曾一度热议太平洋时代相关话题。 我国学者对“太平洋时代”话题的关注也基本在这一时期出现热潮,20 世纪80—90 年代我国学者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文有30 余篇。1979 年,我国学者张广仁、张玉麟译介了日本学者德山二郎的《新太平洋时代与日本的作用》一文之后,秦鸿祥、何芳川、侯传文、叶淑兰、马朝林等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文明总体发展、中国外交等角度研究了太平洋时代的发展问题及其与中国的关系。②如[日]德山二郎:“新太平洋时代与日本的作用”,《国外社会科学》,1979 年第2 期;吴怀连:“中国远期发展:太平洋时代与中华主义”,《青年探索》,1994 年第4 期;秦鸿祥:“迈向太平洋时代的亚太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 年第2 期;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3 期;侯传文:“太平洋时代与东西方文化”,《当代亚太》,1998 年第2 期;叶淑兰、张植荣:“太平洋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太平洋学报》,2005 年第7 期;马朝林:“论太平洋时代的大西洋关系”,《太平洋学报》,2013 年第5 期。但直到近几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太平洋时代的相关讨论才逐渐出现。 如王小龙在《马克思视阈下的“太平洋时代”》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出发,预见了太平洋时代的到来。 对于中国而言,太平洋时代是“天时地利”,“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③王小龙:“马克思视阈下的‘太平洋时代’——兼论‘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太平洋学报》,2014 年第7 期,第60-69 页。张峰在《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预见“与国际资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航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国际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国际航运,为开放经济创造良好软环境” “走向太平洋,建设海洋强国。”④张峰:“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学术论坛》,2014年第12 期,第20-24 页。杨金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世界历史”分析方法,预见到太平洋经济中心时代的到来,主张把中国放在这种世界格局转变中来看待。⑤杨金海:“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新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版本由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 年第2 期,第29-41 页。邓超在《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时代”思想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分析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们看到,世界经济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市场扩张而不断迁转,大西洋时代的衰落与太平洋时代的崛起此消彼长,国际航运的发展是太平洋时代到来的直接动力,必须认清世界历史变动的必然趋势。 适应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就必须创新发展生产力,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以公平与和平方式引领太平洋时代的发展。⑥邓超:“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时代’思想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 年第5 期,第71-77 页。这些成果从历史发展、资本逻辑、国际经济、中外关系等视角,开启了太平洋时代思想研究的新阶段,但在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时代思想的理论挖掘深度和时代价值彰显方面尚显不足。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从价值合理性与经济必然性相结合的立场,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时代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近年来,伴随中国崛起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太平洋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央的海上通道。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先辈劈波斩浪,远涉重洋,开辟了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我们要描绘‘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⑦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9 页。准确把握太平洋时代的思想内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理论方法、价值意蕴和当代启示进行了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理论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理论方法是我们破解太平洋问题的宝贵精神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的历史贡献,同时,强调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为共产主义事业开辟了道路、准备了历史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人体解剖”方法,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置于世界历史环境给予分析研究,把从“地中海时代”到“大西洋时代”再到“太平洋时代”的转变理解为资本积累空间化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世界历史方法研判经济中心转移,把太平洋时代的到来理解为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克服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偏颇,立足全球整体视野,考察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结果,即以“中心—边缘”“主导—依赖”为特征的全球社会空间结构。 资本空间化表现为资本流向世界,空间资本化结果是利润流向西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诊断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揭示了国际航运与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1 预测太平洋时代的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最基本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我们分析研究社会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阶级社会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可以辨别社会性质、发展趋势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阶级分析方法不能不讲条件的乱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典范。 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2、31 页。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到来的预测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空间表达的结果,是资产阶级伟大革命作用的表现,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规定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历史界限。 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②同①,第37 页。。 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生产力变成了埋藏资本生产关系的“魔鬼”。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美国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旨在重构世界市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能为“共产主义者开辟道路”“把比较贫穷的阶级变成真正的无产者——我们的新战士”“为我们建立解放无产阶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515 页。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无产阶级实践主体立场,科学预见了太平洋时代的到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将借助实践的力量重构全球空间结构和人类历史时代。 太平洋时代是资产阶级实践主体创造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首先开创世界历史,“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同①,第36 页。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达重构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但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在世界历史空间的展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预见了真正的无产者——“我们的新战士”将在太平洋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肩负起打碎“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重构全球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主体登上世界舞台。

1.2 研判太平洋时代的“人体解剖”方法

“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相结合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的重要理论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 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 页。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称为“人体解剖”,把对前资本主义时代和东方社会的研究称为“猴体解剖”。 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体解剖”置于世界市场的广阔场域,揭示了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的辩证法。 马克思对太平洋时代的研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体解剖”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资本积累空间化的表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性的体现,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直接推动的。

资本的生命活力源于对活劳动的剥削。 资本“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69 页。。 不同民族地区文明发展的落差是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前提,落后的非洲、亚洲和美洲成为欧洲殖民者向往的投资空间。 欧洲殖民者借助资本输出创造了大西洋时代的辉煌,推动了太平洋东岸的崛起,西岸的日本、中国也被卷入世界市场。 马克思认为,资本蕴含“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8 页。,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5 页。。 太平洋时代,美洲、亚洲、大洋洲等成为主要市场。 马克思认为,美国崛起使“世界贸易第二次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美国“西进运动”和加利福尼亚金矿开发使“整个美国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都活跃起来”,这是美国发展史上“最大的事件”,其后果“将比美洲大陆的发现还要大得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76、590、275 页。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达。 “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成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66 页。太平洋市场的开发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新方向。 “世界市场中心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⑥王小龙:“马克思视阈下的‘太平洋时代’——兼论‘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太平洋学报》,2014 年第7 期,第60-69 页。世界市场规定着资本空间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标志,是世界各个民族国家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造成的。

1.3 把握太平洋时代的世界历史方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史观。 唯物史观从世界历史视角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物质生产逻辑。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推动的,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27 页。“这些工业所加工的……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页。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到处奔波,开启了“空间剥夺”的途程。

欧洲资本主义主导的大西洋时代,把美洲纳入世界历史发展轨道。 欧洲宗主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美洲等殖民地成为农业生产地区。 这样,“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9-520 页。伴随美国“西进运动”尤其是加利福尼加金矿的发现和开发,太平洋东岸国际资本集聚。 1870 年后,英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它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步丧失,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美国的崛起“削弱了大西洋东岸各国的实力……‘世界工厂’英国衰落了”⑩张发坤:“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江汉大学学报》,1995 年第1 期,第52-56 页。。英国主导以欧洲为中心的大西洋时代逐步被美国主导以美洲西部为中心的太平洋时代所取代。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与美国的崛起进程是同步的。 马克思立足世界历史立场,从生产发展、市场开拓和交通完善等角度揭示了美国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 美国土地、矿藏等资源丰富,“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势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38 页。,这些资源开发为美国现代化创造了“第一桶金”。 美国的土地具有长年的肥力、适于耕种,“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美洲的竞争下失败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584 页。。 美国大农业大工业的发展摧毁了欧洲国家的垄断地位,把英国、法国、德国“统统赶出世界市场”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50 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美国的崛起“是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大工业的产物”,它与19 世纪40 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极为相似”。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0 页。美国的崛起是太平洋时代到来的直接推动力量,它建构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共同体和世界经济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世界历史的整体,阐明了资产阶级“虚假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性重构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契机。

1.4 诊断太平洋时代的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刻揭示了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它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7-568 页。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相互作用是马克思恩格斯诊断太平洋时代到来的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阐释了交通运输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对立统一。 交通运输革命属于生产力革命的范畴,世界市场的开辟属于资产阶级时代的世界交往方式。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推动下,交通运输工具革命推动民族交往转变为世界交往。 “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⑥同⑤,第36 页。一方面,太平洋航运的发展“把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中国跟美国联系起来”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593 页。,为太平洋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动力机制。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⑧同⑤,第32 页。国际航运推动了太平洋沿岸的经济繁荣,推动了大西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变,带来了新一轮资本主义经济高涨。 “由于加利福尼亚的发展,必须建立全新的世界交通线,将来这些交通线的作用很快就会超过所有其他交通线。”⑨同⑦,第590 页。太平洋将取代大西洋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洋。 恩格斯说:“我们关于太平洋将在世界航运中跃居首位的预言会实现得比我们预料得还要快。”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393 页。国际航运是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的纽带。 马克思说:“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4 页。另一方面,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⑫同⑤,第32 页。太平洋是世界最大最深的海洋,连接着30 多个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像一个巨大的“磁极”把国际资本集聚起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太平洋沿岸的发展。 其结果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取代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价值意蕴

太平洋时代是生产和交往普遍化、世界化的表现形式,是国际资本操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太平洋时代表征着具有资本属性的世界交往时代到来,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中心新方向的形成。 今天,太平洋区域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心地带。 中国愿意同太平洋各岛国一道,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海洋系统和大陆系统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安全自由畅通和优化配置”①黄晓凤、何剑、邓路:“习近平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思想及其世界意义”,《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 年第4 期,第4-14 页。。 太平洋地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通道。 “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是我们重点建设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之一。对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阐释,需要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太平洋时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成果,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空间转移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创造世界历史的重要条件。 太平洋时代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太平洋时代的考察,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主要视角,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主要线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向度,探讨了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必然性和条件性。

2.1 从生产视角看,太平洋时代是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因,是太平洋时代到来的物质基础。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时代到大西洋时代再到太平洋时代的演变是生产力普遍化、世界化发展及其空间表达的结果。 太平洋时代和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的最大区别是生产和交往普遍化、世界化的大幅度提高。 生产和交往的交互作用在世界历史空间展开,为保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9 页。太平洋时代的最初形成是基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商品经济空间扩张的必然结果。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它的首要特征是通过空间重构和空间扩张把劳动生产力转化为资本生产力。

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世界交往的发展,世界市场成为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的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页。这一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落后民族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取代自然形成的城市、资本主义制度文明战胜传统封建制度文明。 世界交往先是突破地中海时代的空间壁垒,再次突破大西洋时代的空间壁垒,迎来了太平洋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历史空间布展表现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预言:“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路线的作用。”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76 页。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把握,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以充分占有现代性成果的新文明类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为实践定向”⑤吴晓明:“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世界哲学》,2018 年第1 期,第5-16 页。,将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化、世界化理解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充分占有的肯定性成果。

2.2 从时间维度看,太平洋时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成果

从地中海时代到大西洋时代再到太平洋时代是世界发展的地理历史过程。 地中海时代拉开了世界地理历史发展的序幕。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地中海时代留下了辉煌历史。 14 至15 世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在地中海沿岸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资本和市场的需求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增长,并向周边区域扩张。15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主导的新航线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带动了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发展。 “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2 页。由此拉开了大西洋时代的序幕。 随着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海上运输迅猛发展,大西洋成为欧洲殖民者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 到19 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普遍建立,尤其是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纺织业、炼铁业、制造业、海运业等蓬勃发展,出现了大西洋时代的繁荣。 大西洋时代的世界经济贸易方向是由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其间,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经历了由大西洋东岸向大西洋西岸的扩展过程。大西洋时代是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和扩张的时代。 在美洲东部开发中,出现的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西进运动”等,推动了美国现代化进程。 由于国际资本从美洲的东岸转移到西岸,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随之由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大西洋时代到太平洋时代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间表达的结果。 恩格斯在《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中认为,美国和墨西哥本应兄弟一般“结成联邦”的共和国却因为得克萨斯问题爆发了战争,其结果是美国的边界向南推移了几百英里。 对这次战争的评价不能像巴枯宁那样只考虑“正义和人道”,还应当看到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之后,精力充沛的美国佬为了迅速开发金矿,铺设铁路、开辟轮船交通、建立大城市等。 美国西部的开发“第一次使太平洋真正接触现代文明”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326 页。,也为世界经济贸易开辟了新方向。

2.3 从空间维度来看,太平洋时代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空间转移的必然结果

“中心与边缘”二元对立的空间结构是资本主义的生存之本,因为“外围地区养活中间地区,尤其是中心地区”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杨起译:《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62 页。。 “中心与边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地中海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萌芽。 15 世纪末到16 世纪初,欧洲经济体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产生和发展。 它是“以意大利北部各城市为中心区的基督教地中海体系和欧洲北部、西北部的佛兰德斯—汉萨商业网。”④[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1 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81 页。二是大西洋时代——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17 世纪中后期的产业革命到20 世纪初,其间,英国凭借基于大工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迅速崛起,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在工业企业市场扩张基础上,运用经济和军事手段建立了自由竞争的世界秩序。 三是太平洋时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地理空间看,太平洋区位优势明显,连接亚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海域面积最为广阔、海洋资源最为丰富。 太平洋区域集聚了30多个国家,人口占世界一半以上。 从经济发展看,太平洋时代是国际资本集聚基础上形成的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决定了欧美资本主义持续的空间扩张和空间剥夺。“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2 页。。 大西洋时代如此,太平洋时代也如此。 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市场中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过去那种“狭隘、分散、地域性的民族历史联系起来联结成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世界历史”⑥沈斐:“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空间的脱域性”,《哲学动态》,2011 年第8 期,第32-41 页。。 在世界历史时间整体性和世界市场空间一体化基础上,太平洋时代到来了。 太平洋时代是全球社会空间开放发展的时代,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屏障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真正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发展。

2.4 从价值主体来看,太平洋时代是无产阶级创造世界历史的重要条件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太平洋时代是资本与劳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国际化、世界化的结果。 伴随世界历史的发展,无产阶级必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从而把世界历史推进到人类历史的高度。 恩格斯认为,1847 年是资产阶级最光辉的年份,在普鲁士、意大利、瑞士、英国、法国等,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谈到美洲时,他说:“合众国因兼并加利福尼亚而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这是符合整个美洲发展的利益的。”但是,这个“太平洋的统治权”是资产阶级的权力,从中获利的是资产阶级。 把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是资产阶级为获取超额利润推动的。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成就给予的高度评价:“凡是我们目力所及的地方,资产阶级到处都作出了巨大的成绩,它昂首阔步,傲慢地向敌人挑战……资产阶级准备根据自己的标准重新划分全世界,并且在地球的大部分区域内作到了这一点。”同时,恩格斯警告资产阶级不要得意忘形,资产阶级不过是为共产主义者开辟道路,他们很快也会被打倒。资产阶级“把比较贫穷的阶级变成真正的无产者”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514-515 页。。 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无产阶级创造世界历史提供了物质条件。 资产阶级只能通过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外观。 没有作为雇佣劳动者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无产阶级的优越性在于它并不以资产阶级的存在为必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太平洋时代预示着世界市场的真正形成,资产阶级的世界历史贡献在于使无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主体力量。 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当代启示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环太平洋地区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立足世界历史高度,“预见到太平洋经济中心时代的到来,主张把中国放在这种世界格局转变中来看待。”②杨金海:“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总看法”,《北京日报》,2016 年10 月31 日,第17 版。太平洋地区作为仅剩下的“一个仍有可能供大规模扩张的区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注目。 日本政治经济学家稻垣满次郎(Inagaki Manjirō)声言“21 世纪将属于太平洋时代”③[芬兰]贝卡·科尔霍宁:“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时代”,载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9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31 页。。 中国是太平洋沿岸城市最多的国家,太平洋时代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太平洋沿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洋时代的当代启示在于,必须理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利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必须顺应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融入太平洋市场,大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必须打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抢抓太平洋时代历史机遇。太平洋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太平洋时代的历史机遇,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 理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利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研判太平洋时代的必然趋势,为我们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理论方法。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我们正在经历的世界历史趋势的重大战略研判。 习近平说:“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①习近平著:《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593 页。大变局既包含着大作为的发展机遇,又包含着大冲突的严峻挑战。 从世界眼光看,百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世界格局走向,资本主义固有的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在世界历史空间展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贸易不对等、发展不平衡、政治秩序等级化而造成结构性矛盾”②王森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道路”,《学术前沿》,2019 年第11 期,第118-121 页。。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开始走向以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冲破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制格局。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造成了2008 年金融危机。 之后,出现了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欧美主流政党出现治理困境。 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使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失去转嫁危机的缓冲地带。 这是造成太平洋区域中美关系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 从世界历史视野看,认清世界经济中心走向是把握世界大变局的关键环节。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结构秩序和国际关系的生成与扩张史。20 世纪30 年代的危机、战争和动荡,为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世界格局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契机。阿里吉说:“经历金融扩张的国家的晚秋也是另一个地方的春天……在英国积累的剩余去了美国。”③[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 世纪的谱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 页。由此开始,美国主导的太平洋时代取代了英国主导的大西洋时代。 今天,与西方发达国家治理“晚秋”相对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治理“春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优势的彰显。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需要新方向、新选择、新方案。 此时的中国,正迈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基于先天厚重文化历史底蕴和后天独特国情制度优势的中国道路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的崛起有望重构太平洋时代格局和塑造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3.2 顺应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大趋势,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以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为主要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分析是从“经济事实”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警告旧欧洲,若要保持优势地位必须创造新的生产力。 事实上,太平洋时代的到来直接源于19 世纪末开始,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一路狂奔,最终登临全球霸主地位。今天考察太平洋时代,也应当依照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程度远远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 经济竞争成为推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途径。 公平与和平的生产力创新是占据世界经济中心最可取的方式。 我国奉行互惠互利的交往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太平洋时代的发展要求和趋势。 中国能否融入世界经济中心,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更高更新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根据现代生产力所促成的生产本身的需要来变革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力。”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76 页。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是一个曲折多变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在这一历程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创新科技,把自身的社会主要矛盾妥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考察,坚持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思维方式。 今天对太平洋时代的研判也必须置于世界历史格局。 企图“通过非和平的手段阻止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必然遭到失败。 大国之间高度互补和深度融合的利益格局已经成为我们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前提。 顺应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实现太平洋时代的共建共享必须找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总体看,中国制度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始终保持着超越维度,对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肯定性成果始终保持着最大包容。 中国制度新文明形态坚持与邻为善的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 年9 月29 日,第2 版。强调“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建》,2017 年第11 期,第15-34 页。,因而必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积极推动力量。

3.3 打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面积占据地球总面积71%,世界经济贸易往来大多依附海洋运输,国际航运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纽带。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多的海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基于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和运动规律,科学预见了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洋时代的预见首先是基于太平洋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由于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纬度30 的漫长海岸将由荒无人迹之地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富饶的海岸”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275-276 页。,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变得人口密集、贸易方便、工业发达。 由于金矿开发、贸易扩大、城市建立、海运开辟和人口集聚,美国获得了太平洋区域的经济和航海生命线。 资产阶级向海洋空间的扩张源自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具有海洋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的资本必将要跨越海洋向外部扩张。

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通道,是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的重要条件,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2014 年11 月,习近平提出,愿意和太平洋周边国家一起“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④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人民日报》,2014 年11 月22 日,第1 版。。 2018 年1 月22 日,习近平提出:“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⑤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79 页。国际航运是安全、高效的运输通道,尤其是海上石油运输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命脉。 国际航运需要安全港口和国家对船舶的保护,并且必须护送至尽可能远的地方。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 海洋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主义的狭隘界限,强调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命运与共。 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0 年11 月20 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7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首次提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强调“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延续亚太地区强劲发展势头,迎接亚太地区共同繁荣未来,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⑥习近平: “如何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首次全面阐述”,央视网,2020 年11 月21 日,http://news.cctv.com/2020/11/21/ARTIinr59MsSVfzCyq53apWe201121.shtml。

3.4 抢抓太平洋时代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恩格斯预测了大西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过渡,或者说是太平洋东岸崛起的时代。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日学者便开始关注和探讨太平洋时代问题。 王逸舟先生概括了围绕太平洋地区开发的四种构想:美国的“蝴蝶模式”、日本的“雁型模式”、马来西亚的“项链模式”和中国“扇形模式”。⑦王逸舟:“论‘太平洋时代’”,《太平洋学报》,1994 年第1期,第5-23 页。这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太平洋地区的美国主导地位及其影响。 新时代以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正逐步削弱。 太平洋地区迎来了“由‘太平洋东岸时代’向‘太平洋西岸时代’过渡的时代”,这是中国的“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的重构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历史背景和最佳历史机遇。 从历史经验看,由“地中海时代”向“大西洋时代”的过渡,经历了多次战争。 太平洋时代是在二战之后逐步孕育形成的,尚处于“青年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太平洋时代的主题。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 太平洋市场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经济平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为太平洋时代的发展注入全新的价值内涵、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真正的太平洋时代必须是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共同繁荣。 “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真正的亚太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58、282 页。在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岸线最长、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中国的市场容量和消费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太平洋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为太平洋区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太平洋时代的最初形成是由美国主导的,美国大力推行霸权主义,到处兴风作浪,破坏了太平洋区域的稳定与和谐。 太平洋时代的重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增强国家内在凝聚力又需要扩大国家外在影响力。 中国是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重构世界体系中心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猜你喜欢
恩格斯太平洋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决胜太平洋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