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2020-01-08 13:21龙文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自控力自控

常 芳 龙文慧

([1]衡阳市石鼓区团结小学 湖南·衡阳 421000;[2]衡阳市石鼓区教育局 湖南·衡阳 421000)

2020是个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之际,很多孩子被困家中,处于“停课不停学”在家学习的状态,很多家长在学校公众平台苦恼地反映孩子总是:

拿着手机看电视、玩游戏、刷抖音,家长不督促就不学习;

做事情拖拉、喊半天都不会动;

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

不遵守规则,事先定好的计划没法实行,总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

脾气大,说不得,还很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属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现,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家长,一味地说教与指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相反还会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问题原因并且实施应对措施。

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完成各项目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特征,对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拥有较强自制力的人能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儿童早年所受的教育和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对一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自控力测验。经过数年跟踪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在未来都能拥有良好的学业成就、更健康的身体、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婚姻质量,且人际关系和谐,入狱、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小,更倾向远离危险的行为(酒精依赖、药物滥用、自杀行为等)。

而疫情宅家学习期间,许多同学、家长也都反映,孩子在线学习自控力差,学得十分焦虑:一边是管不住自己,一边是空洞玩手机带来的焦虑。自此看来,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

儿童早期的重要经验主要来自父母,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多方面对儿童的自控发展有着影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接受/控制)、放任型(接受、不控制)、专断型(不接受、控制)和冷漠型(不接受、不控制)。其中,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很严厉,很少表扬孩子,这种情形下培养的孩子经常遇事退缩、脾气暴躁、自控水平也不高;冷漠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怀着冷漠甚至是敌意,更加不会主动关心孩子,结果导致孩子自尊心低、缺乏爱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自我控制水平也低。

其次,亲子关系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也是有影响的。如果家庭互动亲密友好,孩子自信、更加放松、会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能抵制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也会很好。相反,如果父母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儿童,那么孩子将有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插嘴、说脏话等问题行为以及较差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学者刘金花做的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教育观念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中的儿童自控能力明显要高于家长文化程度低的儿童。父母如果比较情绪化,家里动不动就硝烟四起,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下采取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而一个身心健康、拥有完善人格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项品质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 家长要言传身教,树立自我控制的好榜样

在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家长自己首先得要说到做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树立自我控制的好榜样。

有句话说:“孩子不听我们的,他们只会模仿我们。”如果我们回到家后无节制的玩手机,孩子一定也是沉迷手机游戏;如果我们暴饮暴食,孩子则很有可能成为肥胖儿童;如果我们自己是宅男宅女,孩子基本上也不会热爱运动,如果我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着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会变得爱生气和爱吼叫。

曾经有个家长和我反映说自家孩子回到家里就是抱着手机不放,不是玩游戏就是刷抖音,好说歹说都不管用。如果说要没收他手机就生气在家大吵大闹,还离家出走去爷爷奶奶家,甚至扬言说不上学了。深入了解这个案例后发现,父母和孩子平日里的交流就比较少,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么在客厅看电视,要么是沉迷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如此一来,孩子缺乏呵护和关爱,性情变得冷漠。试想,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如何会成长为父母所期望中的认真学习的样子?以人为镜,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付出与缺位。因此,有良好控制能力的父母,自然也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方面面给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所以,只有我们学会了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成为有理智、有节制、有目标的人,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同样的人。

2 要信任孩子,放开自己控制的双手

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本能,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往往是我们父母太过焦虑,怕孩子迟到,每天催促;怕孩子不写作业,每天提醒,我们用自己的命令、唠叨和指责这些“最有效的方法”养成了孩子的坏习惯。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家崽崽在快3岁的时候很爱吃糖,当妈的我在饱尝虫牙治疗的阴影下迫切希望能够控制他的吃糖次数。可每次他都是在吃完限额的1块后还缠着我们要更多。我和他爸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可是有一天,我发现了问题,他不再找我们要糖吃了,目标转战到爷爷奶奶身上了。这个小家伙还是有点小心思的,可我的本意是要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在爷爷奶奶的“关爱”下多吃了;而且自控力也没有发展出来。

我便开始反思自己对崽崽的管理,有一天,我很真诚地对孩子道歉说,妈妈知道你很爱吃糖,但是很抱歉我经常不愿意主动拿给你吃,结果你就天天追着妈妈要糖。妈妈觉得这样子不好,我们商量一下,以后宝宝自己管棒棒糖那个糖筒,我们把它放在柜子里,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打开去拿,但是多吃糖对牙齿肯定不好,所以我们还是只吃一块好不好?(我有意把糖桶放在柜子里,这样就看不到)崽崽一听,立马喜笑颜开,说好。

事后发现崽崽真的是个小大人了,不再缠着我们要吃糖,而且吃完那一块后也不再要求多吃。而我也会每次在他吃完一颗糖后给他进行积极的正面反馈,夸他遵守承诺,夸他对糖筒管理的棒!

这个事情后,我真的是有很大的感悟:发展孩子的自控力,真的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不再是孩子吃糖的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选择相信孩子,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的糖筒,虽然崽崽还小,偶尔还是会想要多吃一块,但是我的相信肯定也能唤起他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以及对自己口馋甜甜糖块的控制力。

3 设计自控力提升表,制造主动感和成就感

家长的信任拥有想象不到的魔力,它能带给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想要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助推一把力,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完成一件事、一个目标所达到的主动性、愉悦感和成就感。

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幕: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同学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会在这堂课上继续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一件事拥有了成功体验,那他便会从这件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正面反馈保持他的促进,使他能朝向更高目标前进。当然,如果他一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断章取义,嘲笑指责他“做不了”“完不成”“没毅力”,这只会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严重挫伤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和动机,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自觉性产生怀疑。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个自控力提升表,针对孩子的某一个自身弱点,鼓励他一点点改正,并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孩子惊喜地看到自身一点一滴的进步。

例如,我曾为班上某个纪律意识较差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自控力提升表:横轴是时间和孩子的表现,竖轴是他的自控力分值。例如,3月15日,他做到了上课没讲小话,自控力是1分;3月16日,他做到了上课没和同学讲话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自控力是3分;3月17日,他做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讲小话,自控力是4分……到了学期中,孩子的自控力分值已经达到了70分,在自控力提升表上,就表现为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我再每隔一周和他反馈,让孩子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继而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自控能力时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孩子更是“十年树木,百年立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一些行为和情绪问题时,父母越是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因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做好心理准备,父母再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告诉孩子我们接下来可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斥责辱骂,批评只会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在孩子出现良好的自控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夸赞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然,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最好能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我们都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静下心来阅读的孩子,自然也拥有抵抗诱惑的能力。我自己亲身体验的感受是亲子阅读真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教育工具,当我们家长搞不定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在优秀的绘本或者图书里可以寻找到智慧的外力。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遇事心平气静,培养自控能力。

近代的哲学家提到:“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所以,家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自控力自控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11招,提升自控力
成功来自于自控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固体清洁剂自控装置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