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演讲 提亮生命底色

2020-01-08 15:33徐理华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师学生

徐理华

(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我国政府日渐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笔者愿在时代的洪流中,泛起微小的浪花——在平凡的语文教学岗位上,以踏实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助力其未来长远发展。

职业教育是当代教育分流最有效的手段。但中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分流较晚,未来的职业期望较低,尚未达到德国、日本职业教育的效果[1]。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所在的艺术学校,学生既分流较早,又有相对较高的职业期待。然而,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弱,恐怕不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背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升其文化素养,增强自信,提亮人生的底色呢?本文从阅读和演讲两方面对此进行探索。

一、阅读

自读、研读、扩读,是循序渐进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经路径[2]。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明确要求学生做到此“三读”——读教材、读课外书、读生活,也应要求他们做到彼“三读”——读文章、读情感、读理趣。

读教材,自读、研读皆可。在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还要扩读,读课外书。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读朱自清的《背影》、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同样表现感人亲情的作品来扩展阅读,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奖》、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读鲁迅的《药》后,教师可让学生扩展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新编》。

在阅读文章与著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日渐感受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丰足,体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驰万仞”的快意[3]。笔者认为,中职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一篇文章,做出文后题目的层次上,而应学会从文章中读出情感、读出理趣、读懂生活。中职生很快就要投入社会大熔炉中,也应熟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理。

要悟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学生就要在阅读过程中读出情、读出理。在教材中的课文及扩读的文章中,学生可有意识地感悟一草一木,品读其中的生活细节,从而培养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对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致描写,学生在自读过程中也许只是粗略地感受到忧郁的诗意之美。这时,教师就要在研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为什么“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等问题。“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漏”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与槐树叶的细密、作者“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的悠闲寂寥之情皆相关。生活于城市里的学生,只能在反复朗读、品读的过程中,慢慢调动一切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来细细咀嚼这样的文句。

当然,对学生来说,他们理解生活的难度更在于世事人情。现今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虽然物质上常常是富足的,但对生活的体验却常常是片面的、单调的、过于自我的,可能导致人格上的缺陷[4]。语文教学不免要担当起教化熏陶的任务,具体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生活细节的品读能力。

如通过解读老舍《我的母亲》中的一些细节“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等,学生会领悟到,奉献牺牲或许是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共性。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

凡此类文章,无不在品读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或深或浅的心灵印痕。这就是阅读的终极目标——读情、读理、读生活。这个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二、演讲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人以精妙绝伦的言语力破群雄的故事至今传颂。当今,口语交际能力仍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不失为一种较为踏实的实践方式。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更是一种熏陶渐染的影响[5]。笔者长期坚持这一活动并对此思考与探究。

(一)明确活动目的

上课铃响起后,想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拉入预定的轨道是困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利用好了,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学生必须学会审题、选材、组织语言,并最终勇敢地表达出来,以使诸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演讲也能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拓宽思想认识领域。

(二)完善活动方式

1.制定明确的规则

(1)定时间。演讲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左右。演讲结束后,学生评价用时约1分钟,教师对“讲”和“评”两个学生的评价用时约1分钟。对重大问题,教师应适当延长时间让学生探讨、评析,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删繁就简,画龙点睛。

(2)定方式。演讲应采用“学生讲—学生评—老师评”的流程。学生必须脱稿演讲,以利于提高记诵能力,并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要面对听众,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并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演讲后,教师当天就要将演讲稿展示到学习园地栏内,和大家分享成果。每过一个阶段,全班学生都要投票,评选出“课前演讲”的佼佼者去参加全年级或全校的演讲比赛。

(3)定主题。演讲的主题或为介绍学习成语、名言警句,或为推介好书、好文章,或为古诗词鉴赏,或为探讨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或为时评……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应适时而定。

(4)定人选。演讲应要求人人参与。演讲顺序由语文课代表安排,或按座次,或按学号,或男女轮流出场。

2.热情鼓励,细致辅导

羞怯、忘词、手足无措,是每个初次上台的学生都会出现的状况,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孩子怀有很美好的期望,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就能把我们的期望转变成孩子的自信,转变为孩子的自我期望。

演讲前,老师可对学生说:“想象一下你在台上神采飞扬,吸引所有同学的眼光。”“3分钟对你来说不成问题,你能把这3分钟的演讲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诸如此类的话语定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并转化为他的自我期待和积极行动。在演讲过程中,老师专注的、赞赏的眼神和微微的笑容,将给演讲者以莫大的鼓舞和勇气,使他能够坚持下来,并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但是,在演讲前,教师应提供以下针对性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演讲能力。这才是增强学生自信的关键。

(1)语言辅导。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写作演讲稿尽量选用那些口语化的词语和句式,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专业术语,尽量不用倒装句和太长的句子。其次,教师要帮助一些普通话水平较差的学生具体纠正翘舌音、卷舌音等突出的问题,争取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最后,教师每学期初都应找一些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明确提出演讲语言的要求,组织一些简单的句段训练来控制语速、重音、停顿,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2)内容辅导。每位要参加演讲的学生都必须把演讲稿事先写好,给教师面批,经过教师的文字指导后再进入课堂。这样,演讲的效果就更好了。

(3)方法辅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演讲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重在“鼓动”,而非“抒情”;指导学生做到姿势端正,正视众人,体态自然大方;引导学生预测现场的反应,学会灵活处理,即兴发挥;教一些让学生在忘词或讲错时机智地进行调整的方法。

(三)适当地表扬,中肯地评价

学生千差万别,演讲内容丰富多彩,演讲风格各不相同,演讲的效果肯定也不一致[6]。职高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敏感、自尊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

演讲后,先让其他学生点评,既可以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在点评与被点评的过程中,探究质疑,相互切磋,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教训。

但必须注意的是,演讲后,教师的评价应是恰当的,而不是一味表扬。

表扬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每次演讲结束,老师都很慷慨地、笼统地说:“今天的演讲很精彩。”恐怕学生马上就会在心里嘀咕了。教师不妨表扬学生具体的一两个方面,如“衣着很得体,展示出他独特的风采”“声音很悦耳,将来或许是优秀的播音员”等。

表扬应是客观的,真心实意的。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都将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表扬应及时。演讲后的现场点评将最大程度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最快地促使学生进步。

表扬不妨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客观地评价,可以是衷心、热情地赞美,可以是更热烈、更持久的掌声,也可以是事后更深入地交谈等。

当然,在演讲活动中,我们不能奢望所有学生都表现出最佳水准。对较为明显的不足,教师应及时指正,语气尽量婉转,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有时候,老师可能还要延缓教育计划,等待恰当的时机再进行教育。

(四)观察、总结活动成效

1.学生写演讲稿时,常常为了找到自己最欣赏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优美诗篇或经典论据,不辞辛劳,广泛地查阅,精心地摘取。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阅读,就是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2.学生演讲之前必须经过一个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就必定要先写好。从准备到评价,演讲的整个过程加强了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他们学会了以小见大,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也增强了作文审题的能力。

3.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标题拟定、题材变化到主题升华,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能表现出学生非凡的创造力。为了充分利用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大部分学生都会使尽浑身解数,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4.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演讲前后的切磋、评价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则是竞争。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

5.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不但敢说话,而且能说话,勇于并善于向他人展示自我。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6.活动培养、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次演讲就是一次心灵的撞击。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学生对照别人,反省自我,实现了自身的觉醒。他们的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得到了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出自主性,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

回望往昔,邓小平同志1983年题写的“三个面向”体现出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世人往往着重解读前两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笔者则祝愿学生能在阅读与演讲活动中获得“面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快把我哥带走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教师赞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