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程设计研究
——以大数据视角

2020-01-08 15:33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者互联网+

常 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一、我国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

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是教育的单元。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其课程设计有着鲜明的特色。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大致由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组成的。

总体来说,我国的课程设计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口口相传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授课方式以口头对话为主,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讲寓言、讲故事和举行集会等方式进行教育,并辅以思辨和讨论。在这一时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效率较低。在没有任何外在技术手段辅助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口信”的方式是很难进行远距离传播的。因此,教师是课程授课中最重要和宝贵的资源。这一时期,教师是课程设计中的核心环节,所有课程设计环节均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课程的策略、过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时性。

(二)印刷技术蓬勃发展时代

15世纪西方现代印刷技术发明后,印刷机取代了抄书匠[1],大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与效率。课程设计以印刷的课本、辅导材料为基础,在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环节均有标准化趋势,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出现、发展及课程设计方式、方法的传播。

(三)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30年代,电子工业急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传播技术[1]。1913年,爱迪生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在这一阶段,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大量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的混合表达手段,如电报、广播、摄影、视频等。这种传播媒介避免了文字丢失细节的弊端,可以进行同步、连续、超时空的传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辅以电子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电子传播存在弊端,即它仍然是一种“单项传播”的授课方式,教师想要通过对话、考核、作业等形式来了解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必须通过其他媒介才能完成。因此,电子传播只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对课程设计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四)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场景

这一时期的授课场景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的单一教室中,而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使知识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2.传播模式

不同于以往“单向传播”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教学可以完成双向传播、互动教学,即便是不同地域的“教”“学”双方,也能通过互联网有效沟通与互动。

3.定制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变得更加容易。“教”“学”双方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实时的在线数据分析,并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定制教学的效果。

二、高校教学课程设计的特点

一门好的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使学生学习到有意义的知识;2.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有良好的课程引导者——教师;4.师生间、学生间积极互动;5.有效的评估和成绩评定体系。为了使课程能够达到以上标准,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完善课程设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课程设计与中小学课程设计有着极大的不同。首先,高校中的学习者普遍已经成年,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其次,高校中的学习者社会化程度较高,信息的获取手段和媒介较其他层次学习者有所扩大;再次,高校中的学习者日趋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某些问题有独立的见解和认识,与施教者能够产生更加高效与高质量的互动;最后,高校中的施教者以研究型学者为主,授课时往往将所授知识引入更深入的层次。

综上所述,高校的课程设计应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意义,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知识的思考,并辅以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掌控与引导,加强“教”与“学”的沟通与互动,确保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程度获取知识,并能够在公正与有效的评价系统中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和教师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度、学习的环境,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评价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控制和调节课堂的交流[2],学生成了依赖型学习者。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高校教育课程设计,使其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本身,关注学生学习质量与素质的提升。

三、大数据助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设计变革

大数据是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产物,有着大量、高速、多样、价值高等特点。教育教学领域存在广泛而复杂的大数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3],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教育界产生了很多新兴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传输模式,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与动力。信息平台的兴起催生了大量教学数据。这些数据多为视频、图片、语音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4],有实时传输响应的需求,有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的意义[5]。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一方面,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实时沟通,为课堂注入活力,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获得双方的一致好评,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随着新兴教育平台的不断深入开发与使用,平台上数据的不断累积与更新,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大数据集群。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能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大数据对于教育课程设计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在“互联网+”模式下,教育系统无时不刻不在产生新的数据。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全都会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储下来。教学内容,如教案、图片、声音、视频等,在各类终端中传输,也会形成大量的教学数据。所有这些在网络中传输或存储的数据都是教学大数据的提供者,为数据的运行提供了支撑。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顺利推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课程设计变革的关键所在。

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教学大数据转变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教育设计信息,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接受知识速度、学生学习能力判断、知识缺陷发现等。这些信息可帮助教师及其他教学决策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内容,修订教学方案,最大程度地帮助学习者,使他们能够根据现状做出改进。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沟通是循环往复、不间断进行的,且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实时、及时的沟通与反馈,不断推进精准教学与精准学习。

四、总结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衡量指标[6]。课程是教育整体中的一个细胞,虽然细小,但支撑起了教育的构架。教育要从一门课程、一个课时做起。合理、丰富、多维、双向甚至多向的课程设计能够助力“教”“学”共进。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习者互联网+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