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0-01-08 15:33高丽华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实验

高丽华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五中学 吉林长春 130000)

近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迅猛,在这些可喜的成果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莫大的危机:环境恶化迅速。由于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新时代的教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途径,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课堂引领

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从导言的设计,到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时时抓住培养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契机,从点滴处向学生不断渗透环保教育。特别是实验课的教学,从实验的操作到实验的归位整理,实验室卫生及器材的维护等等。教师用实际行动落实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抓住课堂中的教育契机

目前,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知行不统一。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学校教育只重视升学率,分数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子。这也导致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习惯性地将很多知识性不太强的内容打入“冷宫”,而恰恰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将它们利用起来,使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节课时,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是: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并交流问题。学生交流后,得出“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关联的,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等进行阐述。进而引导学生说明,当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影响的不单单是周围的环境和生物,而会影响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最后,教师由分析得出结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多做一些对环保有益的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抓住有教育契机的课堂

不联系实际的理论讲解如空中楼阁。因为,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学生对这些实例的体验和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实际行动。例如,教师在教学“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时,这是最具有教育契机的一课,可让学生课前调查学校周围生态环境的状况,形成调查报告,亲自获得第一手材料。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一个最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并讨论、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再是一味地空喊口号。

(三)实验课中落实行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和研究既是科学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课教学的基本构成形式。因此,教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每次实验过程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要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时,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将实验器材归位,并将实验室卫生打扫干净。对于有特殊实验材料的实验,教师还会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例如,在进行“探究光对老鼠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将老鼠放回自然环境中;“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尽量减少对小鱼的伤害。实验结束后,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将小鱼放回鱼缸中。

二、活动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时时讲环保,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但如果只是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一话题失去兴趣。从而导致他们的思维和认识停滞不前。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寻求新颖的方法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中国环保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传统的环境教育日临近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专业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绘制手抄报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指引学生进行环保行动。

三、实践落实

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书本的讲解上;只将活动的范围局限在实验室中;只让学生充当对某种环境保护的设计者。那么,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无法付诸行动。这样,就失去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什么是环境保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一)开展“远离白色垃圾”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有序的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白色垃圾进行定期处理,并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宣传标语,让人们认识到白色垃圾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减少白色垃圾的形成。

(二)开展“变废为宝”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废纸产生,学生对废纸的处理无非是随手扔掉。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教室的地面、操场纸片横飞,严重影响学校的环境卫生。开展此活动后,教师在每个班级设立了废纸储藏箱,并由专门的学生管理,对学生的废纸进行统一收集,并定期卖掉,卖掉的资金会充作每个班级的班费。这样,我校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改善。

(三)开展“我为家园增一树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家中及家庭附近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整理和变卖。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对家园的污染,同时,用卖废品的钱购买一棵杨树苗,栽于自己家附近,可以绿化、美化我们的环境。如果卖废品的钱有剩余,可以调动家长也参与到行动中。以此,扩大环保的队伍。

以上是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及途径的点滴积累。对于同一个教学目标,我会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达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会有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事情。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还要不断摸索新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途径。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意识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