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应用

2020-01-09 07:32余凯璇
图书馆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馆江西省联网

余凯璇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6)

1 引言

物联网自1995年提出以来,在全球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后的第三次浪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消防、食品溯源等诸多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尝试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技术转型,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 物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

物联网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指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连接起来,是互联网的拓展应用。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1],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1)感知层、实体层;(2)传感层;(3)传输层;(4)应用层。感知层包括RFID、视频监控器、条形码、二维码、传感器(温度、湿度、烟雾),以及二维码、红外线等感知终端。通过对各种感知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图书、设备、环境等物的感知,以及对用户身份、位置、情景等的感知。感知层是物理世界信息获取的终端,为数据汇聚层提供数据支持,是智慧图书馆实时进行物体识别、信息采集的基础。传感层即数据汇聚层,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汇合。传输层是整个物联网的关键,即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关键,主要由互联网、广电网以及无线传输网等组成。智慧图书馆中的传感器,根据具体需要安装在馆内的不同位置,通过网络传输层将感知层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协调并同步图书馆各层面的工作,实现环境、任务的智慧获取和处理。应用层是指读者的身份识别、自助借还、智能定位、数字阅读机、盘点机器人、人体感知器等。图书馆应用服务层在其他各层的支持下直接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体现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服务层主要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主动推送技术、机器人技术、空间重构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等[2],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及知识挖掘,进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及对馆内工作的智能管理。

3 物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图书馆智能化服务现状

江西省图书馆运用物联网技术已有十余年,但仍处于初步探索与应用阶段,如根据读者的习惯,利用RFID技术改进借阅环境;为读者提供自助借还、智能防盗等服务,虽然解放了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委省政府斥资近10亿建设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新馆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洲赣江北大道,占地94.6亩,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000万册、阅览座位6000个,日最大接待读者能力达2万人次,将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智慧图书馆。为了提供更多智慧化、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江西省图书馆急需改善当前的服务现状,展开对物联网环境下江西省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4 建立物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层级架构

2016年、2017年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江西省图书馆构建智慧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广大江西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提升江西人民的文化素质。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时期,江西省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使读者阅读和馆员的管理、服务方式更加智慧化、高效化和人性化,快速实现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获取的便利性、高效性和智慧性,使江西省图书馆实现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完美转型。

4.1 发展规划层

物联网时期的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智慧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图书馆,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变,更体现在观念和理念的改变。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将全面铺开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实现图书的自助快速借还、智能识别、智能导读、智能查找、智能盘点、智能防盗等,还要构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资源、服务、用户、馆员以及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跨越时空,零门槛,无边界的智慧图书馆,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增加图书馆与读者的黏性,实现书本相联、物品相联、人物相联的智慧、高效、开放且人性化的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江西省图书馆的智慧时代很快就会到来,我们要培育大数据图书馆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资源,建立世界级信息资源枢纽,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宏观研究,通过资源、技术、人力的融合发展,适应学术交流的新生态,完成图书馆新的角色定位。

4.1.1 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201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运用互联网,拓展“智能+”,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运用新兴技术是图书馆未来的方向,物联网时期的江西省图书馆是在现有的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运用新兴技术,进行智慧化的资源管理、自动化的业务技术,提供智慧化和个性化的读者服务,其中新兴技术是关键,要把新兴技术作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要务。

4.1.2 建立健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物联网时期江西省智慧图书馆服务会存在很多相关的资源信息和用户隐私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阅读喜好、借阅记录等,但相关的侵犯用户隐私等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人,在积极推动有关单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行业协议,保障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读者的隐私资料之外,还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具备极高的职业操守,从我做起,保证图书馆的资源安全和读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4.1.3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物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不仅需要现代化的设备、高水平的技术,还需要涉及当前资产的升级换代等,需要数额巨大的经费支持。江西省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馆近300万册,在原有的基础上,部分阅览室的图书已经采用RFID。一张RFID芯片约为1元,全部的图书加上RFID芯片,需要的经费不是一笔小数目。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以数字阅读为主,数字资源的购买,数字阅读平台的建构,各种新兴的阅览器的购买以及整个物联网下的智慧图书馆的运营和维护,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江西省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向江西省文旅厅、财政厅争取相关的经费,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保证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的建构、运营和维护。

4.1.4 创建一支智慧图书馆人才服务队伍

馆员是图书馆的活灵魂。物联网时期的智慧图书馆提供智慧化、高效化、互通化和个性化服务,不仅需要相关的新技术设备,还需要智慧的馆员。物联网时期的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多背景的人才,能够进行文献的二次、三次开发,提供特色服务,对读者的信息进行跟踪,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为配合智慧图书馆建设,江西省图书馆定期对馆员进行集中培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图书馆业务学习、礼仪规范、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分期分批组织馆员前往发达地区省级馆实地考察或跟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撰写学习心得与全馆同人分享交流。通过相关的学习,馆员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效能整体获得提升。

4.2 规划层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计划于2020年1月对读者开放,筹划运用物联网、云服务等建造智慧楼宇、智慧借阅和智慧坐席等项目,旨在方便读者阅读和管理人员管理,更主要的还在于提高智慧便利,提升读者阅读的人性化和精准化服务。在构建物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过程中,应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规划适合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智慧服务项目。

4.2.1 图书馆智慧楼宇项目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将全面实行智慧化,从用户角度来看,一踏入省图书馆,就能无处不在地感受到物联网的应用:如果你有物品在电梯忘记拿了,通过物联网技术,电梯会提醒“您好,请别忘了拿好您的物品”,让乘坐电梯的人感受到更舒适和温馨;古籍保护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调节,保证古籍书库的环境;如果图书馆里有烟雾,烟雾传感器就会及时发出警报,保证整个图书馆的安全等。

4.2.2 图书馆智慧借阅项目

对于智慧图书馆,自动化借阅无疑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现阶段许多读者在借书和还书的操作上仍存在不敢自主操作或不会操作等障碍,改变读者自助借阅障碍和传统的人工借阅方式,提高用户借阅的便利性是智慧图书馆应当解决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江西省图书馆计划采用已经逐渐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和RFID智能芯片技术。试想将人脸识别和RFID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图书馆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毫无疑问,它将能够实现读者的无感借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读者的喜好,推荐适合读者的书籍、讲座和活动等,真正打造江西省智慧图图书馆,提升读者对智慧图书馆的良好体验,增加读者与图书馆的黏性。

4.2.3 图书馆智慧坐席项目

对于阅读活动推广来说,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整合到一起,通过何种方式,供广大读者使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有许多体现“智慧”的细节。例如,读者每次来馆查阅电子书,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看完,第二次来查阅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本书或是具体页数了。又如,缺乏对同类型数字资源的智能推荐功能,使得图书馆阅读和推广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局面。建立江西省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后,可以实现智慧阅读APP和馆藏资源的无缝对接。如读者通过场馆预约系统预约智慧阅读空间坐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自动匹配到读者ID号,进而依据大数据平台技术调用读者阅读历史记录信息,将读者的过往阅读记录呈现在阅读屏幕上,并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和智能推荐。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IOT传感设备还原读者操作桌椅坐席和灯光亮暗程度,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使用习惯,开创智慧阅读全新的实施路径。

4.3 实施层:技术平台方案讨论和服务项目落地实施

4.3.1 物联网平台方案选择的前期调查与研究

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平台包括设备管理、用户管理、数据传输管理、数据管理四大核心,而所有其他的功能模块都是基于此四大核心功能的延展。江西省图书馆为新馆的顺利搬迁和开放成立了新馆建设组、新馆活动组和新馆搬迁组,由新馆建设组成员初步讨论物联网平台框架的研究与方案选择。对于构建物联网下四大核心模块中需要的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以及二维码、RFID、NFC、摄像头、人脸识别、红外线、iBeacon室内定位蓝牙、GPS、电缆等设备,多方对比,确定适合江西省图书馆馆情的设备,同时与建筑设计公司、内部装修单位以及消防安全部门等进行沟通,以确保相关的设计能够符合消防安全。

4.3.2 物联网平台搭建中期落地实施运行

工作人员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制定江西省图书馆物联网平台和设备使用的相关方案,联系政府采购办,将相关的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根据馆里的实际需求,选择最优质的商家。物联网平台在具休实施过程中,相关的设备管理、用户管理、数据传输管理、数据管理等要责任落实到人,任何一块出现问题都可以立刻找到相关的人员进行处理,保证整个物联网平台顺利实施运营。

4.3.3 物联网平台管理后期的维护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保证物联网时期的江西省智慧图书馆的持续稳定运营,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维护通常分为改进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物联网平台下的智慧图书馆只有在运营过程中才会暴露出潜在的问题,这类维护是指改进性维护。改正性维护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针对读者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排查、改进。适应性维护是指计算机相关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整个图书馆的计算机相关设备和系统部件更新较快,物联网下的智慧图书馆会经常出现要更换新的零部件等问题,新的零部件要注意与整个系统兼容。完善型维护是指针对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而进行新功能的增加或修改等。预防性维护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有预见性地增加某些功能,以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黏性。不管是哪种状态的维护,江西省图书馆馆员应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相关知识,针对新技术问题,能够较好地预见读者期望的服务。

5 结语

以江西省图书馆为例,从决策层、规划层和实施层三个不同视角提出了构建物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在合理规划和构建江西省图书馆新馆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全馆决策、规划和实施三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完美转型,为广大民众提供智慧化、高效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猜你喜欢
新馆江西省联网
模拟成真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深圳科技馆新馆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考了个大的
物联网下的智控萌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