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

2020-01-09 09:17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南开爱国师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书记2019年1月17日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要做实,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南开大学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思政课作为关键抓手,以标杆意识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探索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出“一条主线”,着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对标中央精神,制定9方面28条措施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6方面30条措施的《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加强顶层设计,举全校之力共建,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牵头成立“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率先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四门思政课的“三进”教案,总书记来校视察时认真翻阅这套教案并给予肯定。目前,这套教案已经完成最新修订并开展师资培训。

党的十九大之后,迅速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进交叉研究,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汇集顶尖专家、定出具体目标,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助力思政课建设,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阐扬光大。加强思政课教材的高水平专门研究,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效果,学校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迅速建机构、拨经费,大力推进教材编用规律研究,推动教材数据中心建设,发挥基地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带动作用;在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专门设立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专项课题,细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凝练研究方向,瞄准重要课题汇集力量进行攻坚,对“三进”实践效果进行学理提升。

二、塑造“一个特色”,着力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学校党委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提出谱写6 个“新篇章”的23 项任务,把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作为学生入学和毕业时的必答题,把总书记给南开8 名参军入伍学生的回信和勉励语作为鲜活教学材料,紧紧围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百年南开爱国奋斗故事充实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课堂讲授说爱国、互动讨论谈爱国、师生交流话爱国,思政课成为充盈爱国报国热情的生动载体,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学校的深厚情感,爱国情、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成长,奏响了“爱国三问”时代强音。

加强思政课教师爱国情怀涵育,让爱国的人讲爱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开展思政课教师“立公增能,培根铸魂”主题实践活动,赴大别山、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在“进京赶考”70周年之际赴西柏坡开展青年教师培训。

三、融通“两类课程”,着力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协同

坚持举全校之力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40多位专家参与中央“马工程”,设置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专项发放奖励绩效,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持和机制保障。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选修课,遴选各学科优秀教师专题授课,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目前,按照中央精神和教育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已开设为全校必修课。按高标准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组建由校领导、学院(部处)领导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构成的教学小组,探索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常态机制,按照教学要求确保开课全过程、全覆盖。同时,积极引导“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例如:开设了“中国发展”系列课程,校领导、院士、长江学者带头上讲台,讲世情国情,讲大局大势,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书法与篆刻”课教人“字正”如同“身正”;“京剧与戏曲文化”课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开设思政类通识选修课,《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专题》《毛泽东的领导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文化自信与党的文化资源概论》等课程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课程体系。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等单位签订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协议,加强协同,深入开展思政课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四、坚持“三位一体”,着力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合力

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导,促进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的互动配合,打造思政课堂、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融合共进态势,“三位一体”奏响大思政主旋律。整合设置了2 学分的必修课“思政课实践教学”,已覆盖全体本科生。学校连续承办了三届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办的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赛并获三个一等奖,获奖学生何昭宇在2019 年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动会上作展示汇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理论之星”评选培育,激发学生理论骨干的朋辈示范效应;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能力训练营”,牵头京津冀高校学生讲思政课竞赛展示交流活动。

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对思政课教学的辅助促进作用,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学生“新觉悟社”“红色记忆宣讲团”等在校园内外广泛宣讲,2018年1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2018 年2 月1 日《人民日报》的报道都涉及南开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实践的情况。发扬南开话剧传统,师生共同排演了话剧《恰同学少年》《可爱的中国》等,引发师生“朋友圈”热烈反响,取得了良好效果。数不清的留言饱含深情,有学生说:“来到南开之后,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改变,红色青春,深刻难忘!”“新时代中国将由我们建设,我们不爱国,谁爱国?”

五、推动“师生四同”,着力让思政课在中国大地上延伸拓展

秉持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传统,作为第一课堂的延展,近年来深入开展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特别是把依托“师生同行”社会实践的“同学同研同讲”作为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效果的重要渠道。每年暑期,数十名思政课教师和数百名专业课教师参与,形成师生共建思政课、共受思政教育的生动局面。2019 年,全校6000 余名师生、600 余支实践队,分为国情民情调研、红色文化育人、服务国家战略、海外社会实践等4 个专项,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活动,一批实践成果获教育部、团中央、天津市表彰。在连续7 年开展“‘青莲紫’爱上‘苏区红’”社会实践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和国摇篮”全国苏区大巡礼专题社会实践,14 名教师指导150 余名学生,组成12 支分队分赴中央、川陕、鄂豫皖、陕甘、湘鄂川黔、湘赣、湘鄂赣、湘鄂西等主要苏区和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累计时长70余天,总行程超过1.3万公里。

2019 年9 月14 日,《光明日报》头版在“青春告白祖国”专栏以“南开: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一位曾与思政课老师共赴四川阿坝的学生,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爬过的雪山、走过的草地,并攀上海拔5 千余米的山峰祭奠红军烈士墓。返校后的实践分享会上,他动情地说自己深受教育、深受触动,表示“要把先烈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决不当‘败家子’,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动会上,以社会实践成果为基础策划实施的“师生同讲”实践教学展示获得观摩专家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南开爱国师生
高振魁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麻辣师生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辉煌的起点: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