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2020-01-09 09:17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
天津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区域素养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 张 锋

一、更新地理教育理念,提升区域认知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到位,行动就不自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正确认识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

但据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对区域认知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认识不深刻,对于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自身缺乏正确理念,同时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且不利于推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深化对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认识,通过细致研究,掌握区域认知能力特点,并能立足实际学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生区域认识素养培养方案,使学生能自觉发展区域认知素养。

二、创新地理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所谓的地理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区域认知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对地理学习怀有动力,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优化地理教学方法,采取科学合理、高效、有趣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学亮点,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有效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将以下方法运用于地理课堂。

方法一,画图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方面,必须要确保学生具备基本且必要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学生只有正确识别、读出地理图中各项信息,找准相关地点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大体轮廓,方能实现准确定位,更好地了解与学习与该区域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合理采用画图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画图技能。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理教材中给出的图表资源,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图像图形以及在图表中所包含的要素,引导学生熟记图表包含的各项信息,例如比例、各项注记所代表的内容,在山川河流中的等高线的划分,以及各类地貌颜色的深浅程度,等高线与地形起伏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引导学生将基本的图表知识掌握,才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对气压、气旋等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章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大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各类气旋的状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强化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方法二,游戏教学法。在高中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法,加深学生对所学区域细节特征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记忆。具体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出“填图游戏”教学环节,在提高地理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我国各省、市在中国地图中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大致轮廓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填图游戏或拼图游戏,让学生利用硬纸板制作出我国各省市大致轮廓,之后在地图中的空白位置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方法三,多元对比教学法。在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采用多元对比教学法的优势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细致地学习、认知具体的地理区域,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具体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体的知识体系,形成大体的学习思路,之后指导学生从细节处入手,对我国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差异展开比较,将包括植被、气候、水文、土壤、农作物种植等在内的各项地理区位要素进行比较,以强化学生对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认知与记忆,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教育目的。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完成知识迁移

地理实践活动的本质是一个以现实地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习活动。通地理实践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视野能得到拓展,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区域认知能力也可获得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将视野放宽,并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类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师,在社会、自然中亲自观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地理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风向选择”、“工厂选址”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并选择自己身边或城市内某工厂的选址、生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调研分析,结合工厂附近河流上下游的水质情况,山地环境空气的稀薄程度,以及人口的分布情况思维等多项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调查,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在工厂选址背后隐藏的隐性地理因素,以此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知以及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再如,在引导学生完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后,教师便可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或是假期,投身到大自然,进入田地山野,研究考察农田周围地理区域因素、农业活动特征等,实地开展考察、生产互动,全面深入了解当地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问题与特点,了解家乡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最终促进学生知识浅析能力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四、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在高中地理区域认识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地理区域知识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情况;同时通过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也可准确掌握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促进学习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为此,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立足实际学情,开展基于地理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的教学评价,从而及时、准确掌握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不断修正,最终促进教学方案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不能拘泥一种思维模式与评价方法,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相关要求,开展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案,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养成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具体而言,高中地理教师在推进教学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尝试采用诊断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进行评价。即通过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教师也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最终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生成与发展。最后,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一定要秉着真实、公平的原则评价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要遵守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区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