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职高专思政课针对性的实施路径

2020-01-09 11:35刘媛媛余丹丹
科教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导向思政理论

刘媛媛 余丹丹

([1]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安庆 246052;[2]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 安徽·安庆 246052)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针对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增强针对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也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1 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学转化

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教材体系是指关于某门或某类课程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统,是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的载体,包括核心教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与指导用书、学习指导用书等,其中教科书是进行教学转化的总依托。教学体系指由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学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保障统一运作的有机系统。[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课程实施过程所必经的转化过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在教材和课程标准框架下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和将课程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和品德的问题。

思政课教学用书为统编教材,在授课中更加需要科学、恰当转化。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发挥的效度主要取决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即教学体系的设计和运作。而转化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注重学生成才目标高度上整体性和基准性的统一,同时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变“水课”为“金课”。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转化,重在教学内容上的转化。当前思政课使用新教材内容更新较多,并在内容编写上有政策化、文件化、抽象化的等顶层设计色彩。这些都需要教学体系转化中有足够的“析理”,即体现应有的理论高度,就教材内容做足解释、分析、阐述的内容设计,足以体现课程的思想理论和价值标准,又能够深入浅出;有足够“养料”,即从思维、观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做足问题导向、探究讨论、个性化资源,突出专业和区域文化、案例特长与特色,以满足教学对象及课堂参与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统一。

2 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化

这种转化重点在于组织语言,即表达方式。思政课教材语言和教学语言必然带有抽象化、政治化色彩,区别于生活化和学术化语言,不容易被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而思政课启迪思想,传播理论是其重要使命,而在实现其思想性、理论性之前,听课理解是首要前提。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主客观的影响因素,一是个人主动性不强,二是基础薄弱。作为思政课教学对象,学生要有一定历史、政治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这些能力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与讲授中必须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思政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想力和价值性是其核心,首先,教学语言最终要说服人,才能使思想入脑入心,而约而达,是思想通达表述凝练的语言转化要求。其次,教学语言的转化必须要借助事理的融合,思政教学要有思想的深刻性,但面对高职高专学生,要讲思想、理论的来源、因由,说理中必须做到深入浅出和语言生动,最好的方式是叙事,即讲好中国故事,再从理论高度论事分析,深化理论理解,凝练升华为哲思学理语言,彰显思政的课思想力和理论性,则为成功的教学语言组织转化。

3 单一到复合教学模式的转化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面对新时代学生新的学习期待和教学适应性特征,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有全新的呈现形式,将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够整合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尤其是混合课堂,把面对面教育(包括现场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针对学生学情、兴趣、认知和互动等特点和需要,实现教学实效的提升甚至几何级数增长,混合教学更加有利于实现讲授深入、描述生动、证明充分、情景交融、师生共享。

4 目标导向设计到问题导向设计的转化

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增强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4]高校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中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说,即是通过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实践化、现实化、问题化,才能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解决问题。思政课因时而进、因时而化、因势而新,其理论讲授和学历分析都必须落到实处,改变以目标导向的开门见山或平铺直叙地讲授、罗列观点,而将问题导向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5]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思想分析和解决新时代的现实问题,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说理透彻,从而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理论的力量,做到入脑入心,真懂真信。

问题导向要立足大历史和时代背景,聚焦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观也是多元复杂,纷纭激荡。习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6]高校思政课的短板主要是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够,理论与现实的连接度不够,以问题为导向,导入和展开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要以学科为根本依托,可以有一定学理和思想性,更应该能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充分引起学生共鸣和回应,进而展开讨论、争论乃至辩论,在教师的主导下分析问题,在刨根问底中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总之,新时代提高高职高专思政课的针对性也面临新的要求和任务,把握主要原则进行恰当转化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导向思政理论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偏向”不是好导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