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故事的有效教学方法

2020-01-09 13:37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王母牛郎蔺相如

刘 艳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121)

传统故事是小学语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故事运用文言文写作而成,学生在阅读中首先要面临的是对文中的文言字词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传统故事是对古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的反映,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传统文化常识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另外,传统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学生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方面都造成传统故事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传统故事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详解字词,顺畅理解文意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传统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在阅读时首先会感觉到语句理解的困难。对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古今词义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汉语意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次,可以对单个的文言文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广泛的拓展,通过设置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字词的多种含义;最后,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主翻译文本,之后由教师进行标准翻译,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对文本语句进行标准化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对文中的文言文字词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中的“斗”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斗有打斗的意思,两个小孩是在打架吗?”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后面的内容,发现没有出现打架的场景。学生能够意识到“斗”在本句中有不同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斗”原本有打斗的意思,之后引申为较量的意思,而这种较量可以是技艺的切磋。学生就能够理解两个小孩在以辩论的形式来决定胜负了。又比如,对于本句中的“故”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故’有故事、故人的意思,在本句中可以这样翻译吗?”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举例现实生活中“某人因故不能到场、因故不能上学”等表达方式,学生就能知道“故”有缘故、原因的意思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字义进行文本翻译,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丰富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二、知识拓展,增强阅读兴趣

传统故事是对古人生活的描写与展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对一些古代特有的事物不够了解,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拓展,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代风物,从阅读中收获丰富的课外知识,从而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大胆的提问,由教师进行解答。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和探究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广泛的了解。比如,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介绍。当学生介绍主人公很喜欢收藏书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杜处士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也隐藏着他的身份信息呢?”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可以讲解处士指古时候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学生就能够知道文中的主人公很有文化,并且品行很高洁。

三、小组讨论,辨析文本内涵

很多的传统故事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处世智慧。在阅读中,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保守往往难以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无法有效发挥传统故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将多种见解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辨析,提升学生的理解深度。在学生思考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评点与鼓励,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

又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成为赵国的重臣?”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等描写可以认为蔺相如聪明机智、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做事;也可以认为蔺相如十分勇敢,敢于和敌人斗争;还可以认为蔺相如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能够为国家的利益而承担风险。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廉颇负荆请罪的感悟。一些学生可以认为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能够处处包容廉颇,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一些学生也可以认为廉颇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人要善于反省自己,做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评点与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之间交换思想,提高对传统故事的理解深度,从传统故事中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故事续写,进行多样理解

传统故事在内容上描写的是过去的生活与事件,在呈现形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这些因素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而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趣味。

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王母等人物进行自己的定义。比如,学生可以认为牛郎是充满诚意的,织女对爱情勇于坚持,但又由于性格的柔弱不能反抗王母的命令。而王母外表是威严的,内心却是善良的。从而可以将故事续写为牛郎经过不断的坚持终于感动了王母,而织女由于过于思念牛郎和畏惧王母而生了重病,经过王母的救治又恢复了健康,和牛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学生续写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再次定义。比如,学生可以认为牛郎既是充满恒心又是勇于反抗的。为了能够和织女见面而拜师学艺,最终练成了厉害的法术,打败了王母,和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这样的续写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巧妙地表达出来,感受到传统故事学习的丰富趣味,同时还能够借助文本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五、情景表演,活跃学习氛围

在目前,学生学习古代故事主要以文字形式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需要在座位上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这样枯燥的学习过程难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故事表演的方式将传统故事改编为情景剧,在教室中进行表演,从而创新文本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故事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有什么事件?”学生可以借此将表演的背景定义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是在深远的高山之中,并找来古代隐士的服装与山水道具为表演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神态、性格应当是怎么样的?”学生结合“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能够体会到两个人具有心怀天地、神态悠然、举止飘逸的特点,从而在表演中能够以相应的神态来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展现。对于“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一段描述,学生可以做出摔琴的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激烈的情感变化。同时,学生可以寻找古琴弹奏的配乐进行播放,营造浓厚的故事氛围。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感受传统故事学习的丰富乐趣,并融入一些个人的见解促进表演的有效进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传统故事具有知识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传统故事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详细讲解字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通过拓展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故事续写和情景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文本形成多样化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学生能够对传统故事从语言到内容以及思想内涵方面形成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王母牛郎蔺相如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王母的私田(诗)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王母山采风创作基地成立
平山王母祭典绵延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