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教育价值及校园传承与创新

2020-01-09 14:44伍德勤毛新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安徽民俗

伍德勤 毛新梅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包括信仰民俗、语言民俗、生产与生活民俗、艺术民俗以及休闲杂艺民俗等。 它传承于民间,具有极强的社会惯性,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语言、心理和行为,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总面积约14 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00 余万人,共有52 个民族散居其中。 安徽不仅拥有淮河、长江、巢湖、大别山、 皖南山区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还形成了皖北、淮河、巢湖、皖江、新安五大文化圈,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京剧的“始祖”在安徽,黄梅戏是中国现代五大剧种之一,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徽菜是中国八大名菜之一,古井贡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安徽也是老庄故里,孔雀东南飞的故地;另外,芜湖铁画、凤阳凤画、华佗五禽戏、徽派建筑、桐城文风以及包公廉政文化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安徽地方优秀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教育价值浅析

(一)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德育价值

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安徽的民间信仰、民间传说、民间礼仪、 民间艺术等多类型民俗事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不仅佛教、道教在安徽的影响大,民间祭祖、祭神活动以及庙会活动更是兴盛;安徽各地的民间传说也极其丰富,如关于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传说,关于大禹、包公等“公务员”勤政廉政的传说,关于重教、礼让和孝亲等优良传统的传说等。 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其现代德育价值。

合肥包河无丝(私)藕:传说宋仁宗皇帝封赏功臣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 但包公要他后代自食其力,拒绝皇上封赏。 最后,仁宗非要赏他一段护城河。 包公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作出决定:河藕只吃不卖。即包河藕不卖钱,只分给乡邻吃。后来,中秋节时乡邻们分享包河藕成为一种习俗。 说来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 于是合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 包公后人恪守这一遗训,遂成风俗,更是一种传统美德的传扬。

弃官寻母孝为先:这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发生在安徽天长,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天长孝文化”。 故事的主人翁叫朱寿昌,天长人。 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大后荫袭父亲功名,先后做过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 然而,他一直思念母亲,不断打听母亲下落,均无音讯。 后来听人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已嫁为民妻。 于是他辞去官职,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终于寻到已经七十多岁的生母,并将同母异父的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 朱寿昌的孝行,历代广为流传,天长也被称为“孝子之乡”。

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尧舜时代,淮河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到此,娶涂山氏女为妻,并在婚后第四天就出去治水,多年未回过家。 有三次经过家门口也未能回家看看。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妻子正在分娩,因怕耽误治水没顾得进家看看。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与妻子怀中的儿子挥挥手就走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说:治水任务未完成没空回家。 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蚌埠怀远一带老百姓都要举办涂山朝禹庙会,传承大禹治水的无私奉献精神。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谁都不肯让步。 因为张英在朝廷做大官,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摆平”吴家。 而张英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很是感动,主动退让三尺。 而邻居吴氏见此情景,也退让三尺。 这就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 “六尺巷文化”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影响了无数人的道德情怀。

(二)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智育价值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值得骄傲的是,安徽被称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乡”,它与文化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安徽悠久的历史,多彩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民间知识和智慧。 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其现代智育价值。

1.民间谚语长知识。安徽民间谚语是安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内容丰富, 并具有地方特色。 有的是讲农耕知识的:“枣芽发,种棉花”;“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有的是讲气象知识的:“早起浮云走, 中午晒死狗”;“云从东南涨, 有雨不过晌”;“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有的是讲生活常识和人生哲理的:“夏吃大蒜冬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等。 这些谚语仍然具有现代教育价值。

2.诗意对联多智慧。对联(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及面最广并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传统艺术, 创作对联(对对子)更是绝妙的智育活动。 这里介绍两则桐城民间“对对子”故事:(1)有一客至桐城,听闻桐城人善属对, 便向一农夫嘱对:“宝塔森森, 四面八方。”农夫举一手摇摆几下未开口,客人不解其意便问文友,文友答曰:“摆手的动作就是下联:手掌摇摇,三长两短。 ”(2)一何姓女子临嫁时,为试其孔姓夫婿的文采,出上联“天上仙女本姓何”,并派人快马送到夫家,能对出下联才可发轿。 未婚夫接上联后立即对出“人间凡男皆尊孔”,何姓女接到下联后很满意,立马起轿。 由上可见,“对对子”就是超级智力活动。

下棋“吃羊”增智力。 安徽淮南一带有一种传统棋艺叫“六洲棋”。 它共有36 颗子(码),对弈双方各执18 颗。 由六纵六横的直线组成36 个交叉点,就是下码的位置。 如果本色棋子有三粒及以上能形成不间隔的直线, 或者最小的方框的四个点都是同色棋子,就得一分(称“成子”);若六个棋子成一条直线,就得两分。 每得一分,就可将对方尚不是“成子”的任何一个棋子吃掉。剩下棋子少的一方则输。“狼吃羊”也是安徽民间游戏。 棋盘呈正方形,纵横线各5 条,加上长短不等的6 条斜线交叉成25 个点。 在正方形两边中间外侧各画一个菱形, 并在菱形内画一个对角十字线,另外形成4 个点,俗称“狼窝”。 狼2 只和羊24 只(即棋子)可以用树枝或小石子代替。 先在棋盘正中的小正方形各点上摆8 只羊,在“狼窝口”各摆1 只狼。 狼先行,只能一次走两格吃羊,吃不到羊时只能走一格, 相邻则被堵。 如果狼的四周被羊围住,则狼方败;如果狼将羊吃尽或吃掉一大半,则狼方胜。 上述游戏简单易学,但变化无穷,开展此类活动有益于智力开发。

(三)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体育价值

体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健康的理念、 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 安徽地方休闲杂艺民俗也多种多样, 并具有娱乐性、 竞技性、地域性等特点。 如玩杂技、练武术、赛龙舟、踢毽子、打陀螺、捉迷藏、丢沙包、放风筝等。 这些民俗活动具有愉悦精神、增长智慧、锻炼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下面就其现代体育价值列举几例。

洪拳徽拳五禽戏: 安徽的洪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多个门派。 如张氏洪拳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善于撸袖出爪,宜于防身健身。 徽拳流行于淮南、合肥、六安、马鞍山、黄山等地,以摹仿龟、鹤、龙、蛇、虎、豹、狮、兔、猿等九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扑食打斗动作为特色。 五禽戏是安徽北方传统的健身、养生功法,由东汉末年谯县(今安徽亳州)神医华佗创编。 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的运动姿态,通过五禽动作的综合练习,达到“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皮毛,气贯周身”的锻炼和治疗目的,使人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民间武术是极其宝贵的现代体育资源。

3.舞龙舞狮赛龙舟。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灯也是安徽各地较为普遍的民俗。 龙身一般较长,所以舞龙是个群体性项目。 舞时,龙灯前后左右上下舞动,龙首作抢灯状,导致龙身游走飞动,参与者运动量很大,既娱乐又健身。舞狮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是一对狮子对演, 每头狮子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为主。 还要强调相互的配合。 安徽各地都有舞狮团队和表演,不少学校也将舞狮作为传统文化项目引入学校。 赛龙舟在安徽沿江一带较为流行, 比较有名的是铜陵大通鹊江龙舟赛。 龙舟赛是水上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大,竞争性强,是极好的体育活动方式。

4.挑兵跳绳踢毽子。 “挑兵”是儿童玩的一种古老的军事体育游戏。先要把十个以上的儿童平均分成两队,每一队的小朋友手拉手排成一排,面向对方。两方之间相距十米左右。开始时,一方向另一方“点兵”,被点中的那个人就要鼓足力气冲过去,如果能冲破对方相互拉起来的手,就可以“俘虏”对方一人;如果没有将对方的冲破,则要被对方“扣留”。 接着更换另一队挑战,这样重复进行,最后以人多的一方为胜。 1949年后,这项活动被改编为小学体育游戏,并改名为“突围”。这样的游戏不仅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有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跳绳、踢毽子更是大家喜欢的流传甚广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无需赘述。

(四)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美育价值

美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尤其是民间艺术,如民间戏曲、舞蹈、音乐、绘画、诗歌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安徽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戏曲、民间歌舞和书画资源。 下面就其现代美育价值略举几例。

庐剧黄梅与花鼓: 庐剧和黄梅戏都是安徽地方戏曲,属综合舞台艺术。 通过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演绎剧情, 使观众和演员一起跟随剧中的角色去“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去体会舞台的艺术之美。 花鼓戏最初是二人表演,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后来逐步揉进现代歌舞技巧。 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是凤阳花鼓,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在全国很有影响,有着“东方芭蕾”之美称。

凤画年画与铁画: 凤画流传于淮河流域凤阳一带,是以凤为题材的民间工笔画,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 凤画造型取百禽之长,通过对神鸟“凤”的描绘,寄寓了百姓的人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祈福迎新的艺术品,在我省也很流行。年画和凤画一样,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色调明快,寓意深刻,都是审美创造与审美传播的好载体。 铁画是安徽芜湖特产。 它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炉为砚,以砧为纸,锻铁为画。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既有刚健厚重之美,又有柔韧飘逸之美。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

徽雕剪纸与民歌:徽雕主要是指徽州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即“徽州三雕”。 徽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剪纸也是安徽较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 一般以红色为主,也有套色、拼贴等类型。 其手法有剪、刻、撕等,体现虚实相间、刚柔兼备、朴实和谐之美。 民歌遍及安徽各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可清唱,也可乐器伴奏。 唱腔婉转动听,地域性强。 不仅富有思想,更是风趣幽默,给人以美感。

(五)安徽优秀民俗的现代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 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以及乐于创造的品质。 安徽地处中原地带,长江、淮河横穿其中,农业文明历史悠久,不少民俗与生产劳动息息有关,尤其是生产生活民俗以及部分艺术民俗。 下面就其现代劳动教育价值列举两例。

柳编竹编工艺精:安徽淮河沿岸的阜南、颍上、霍邱一带柳编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制品纯手工编织,主要有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不仅工艺精巧,而且非常实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安徽舒城、潜山、怀宁等县盛产水竹,蔑工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 竹编不仅是传统工艺品,其实用价值也极大。 从事柳编竹编工作,不仅是传承民俗文化, 也是家庭创收和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智力的复杂劳动。

秧歌号子唱劳动:秧歌、号子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农村普遍存在,它们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以调节精神、 提高劳动效率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 秧歌、号子总是与具体的劳动不可分割,如《插秧歌》《打麦歌》《打硪号子》等。 传统的劳动号子还可按不同工种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的曲调、节奏是不一样的。 它不仅唱出了力量与欢乐,也唱出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二、安徽优秀民俗现代教育价值的校园传承与创新

(一)优秀民俗文化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早在2005 年,中央五部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该《意见》指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 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1]。

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要求:“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2]。

2014 年,教育部制订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 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还特别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2017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并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4]。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见,研究、传播和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安徽优秀民俗文化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1.教育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14 年8 月21 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规定从2014 年10 月1 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中小学校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和课程,或者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政策;还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以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等各类专门人才[5]。该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是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也是落实国家文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省市县三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省内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学习与贯彻。 但从目前落实的实际情况看,主抓这项工作的是文化管理部门。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的创建活动以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种子教师”培训项目,但真正推动该项工作的还是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和传承基地的评选活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待加强。三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识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我省地方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安徽地方高校,要做贯彻落实《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先锋,强化自身传承弘扬安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借助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推进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

近年来, 教育部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启动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评选活动, 二是启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评选活动。 截止目前, 已分两批共评选出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484 所, 安徽省58 所, 如合肥市第一中学、宣城市第三中学、铜陵市第十二中学、马鞍山市采石小学、亳州幼儿师范学校、金寨职业学校等①;并分两批评选出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80 所,安徽省3 所,分别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徽州三雕、 安庆师范大学的黄梅戏以及滁州学院的凤阳花鼓②。 中小学由于是通过市、省两级的评选和推荐,已初步形成了市、省、国家三级认定(评选)制度,通过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大大促进了安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但高校相对来说还做得不够,目前在国家层面才被认定3 所学校, 这相对于安徽省一百多所高校来说,影响面太小。 所以,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省级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与评选机制,构建省和国家两级认定(评选)体系,从而快速推进安徽地方优秀民俗文化进高校,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育人功能。

3.根据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

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进专业、进课程。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条件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 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芜湖市。 芜湖市2016 年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 该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与芜湖铁画相关的专业和课程”[6]。 该条例自2017 年施行后,芜湖铁画专业和人才培训基地相继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芜湖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和建立,两所学校的非遗文化特色日益彰显。 相对而言,设置专业比开设课程难度更大。 设置专业须有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和一定的科研基础与能力,而开设相关课程要容易得多。 既可以开设必修课程,也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还可以开发丰富的活动课程。如宿州学院的民俗文化节活动,已连续举办七届,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 是学校重要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2019 年第七届民俗文化节就开展了“民俗美食香满园”“民俗书画墨满香”“民俗乐艺细品味”“民俗游戏竞技乐”“民俗创意显风采”等多项民俗活动。 各类民俗活动都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其中, 在全校上下营造出浓厚的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氛围[7]。

另外,也要重视相关教材建设,否则学科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难以提高。 如教育部为了促进优秀民俗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不仅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中编入了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编写了一本高中选修课读本《中国民俗文化》。 尤其是校本教材的编写,更能彰显学校传统文化特色, 促进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4.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积极开展民俗文化学术研究与创新活动

安徽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尽管丰富, 但也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为五大美好安徽建设服务。 所以, 要使优秀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就必须加强民俗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创新。 尤其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通过引进或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人工作室以及有关研究室、 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研究和文化创新;通过设立民俗文化研究课题、举办学术会议、创建研究成果转化基地等,促进学术研究、交流、传播和固化研究成果。 如亳州学院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特点成立了亳文化研究中心,下设曹氏家族文化研究所、亳州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所、中华道学与养生文化研究所、华佗与五禽戏研究所、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 并通过一系列省、市、校级科研课题立项,对亳州的传统思想与民俗文化等进行系统研究,系统开发亳文化教育资源[8]。再如安徽财经职业学院。 该校创始人严肃董事长是安徽桐城人,因家乡的情怀以及对传统“礼让”文化的敬仰,在校内创建了“六尺巷文化园”。 集研究、传播于一体,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六尺巷文化”教育体系。 第一课堂为必修课,由“六尺巷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员担任主讲教师,系统讲解“六尺巷”的故事及其文化精神;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基于“礼让文化”的经典诵读、歌曲、戏曲、小品、书画、征文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积极向社区、社会宣传推广“六尺巷文化”[9]。 严先生在非故地学校建立“六尺巷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并亲自撰写专著,建设专题文化园,将该文化融入学校精神,实属创新之举。

5.建立有效促进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植根校园的管理机制

总之,民俗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科研、进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坚持民族文化自信。 其次,要建立常设的管理机构。 要有校级领导分管负责,建立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有效管理机制。 第三,要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要将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工作,让其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 要为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提供必要的器材设备、场地设施和图书资料,还要有充足的经费和人员保障。 第五,上级主管部门要进行科学引导、激励和监管。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特点进行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并应将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将该项活动纳入地方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考核的内容,从而充分利用行政权力,为优秀民俗文化进校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1〕46 号)[Z].2011-12-07.

②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8〕85 号)[Z].2018-11-28.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安徽民俗
《安徽记事》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