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李白》艺术审美探析

2020-01-09 14:44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诗仙舞剧李白

龙 源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我国舞剧的诞生是以上个世纪30 年代吴晓邦先生的三幕舞剧《罂粟花》问世为标志的,经过几代舞剧人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我国舞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剧情、音乐及舞蹈、表演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舞剧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而呈现出极强的民族性,在世界舞剧中独树一帜。在众多的舞剧作品中,民族舞剧《李白》成功地将史实与艺术完美结合,以舞蹈的语汇艺术化地再现了李白的人生事迹,描述了其人生追求,抒发了其人生感悟,将李白的“诗仙”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其艺术审美的探讨与审思。

一、舞剧《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其诗作超凡脱俗且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后人誉为“诗仙”,其留存的诗篇有千余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虽已逝千年且渐行渐远,但其形象早就深深融入其旷世诗篇中, 并牢牢根植于广大人民的内心情感之中。

李白的人生一直处于思想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忧国忧民,一心想为国家社稷分忧;另一方面,他又常以山水为伴, 将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其中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 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曾先后七次到访马鞍山并终老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并在此留下60 多首诗歌,更使马鞍山有了“诗城”的美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李白诗歌文化,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组成舞剧主创团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历时六天的实地采风、研讨,于2017 年正式推出舞剧《李白》,同年10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11 月在马鞍山市 “第29 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上公演,并成功申报2017 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舞剧《李白》以创新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李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诗仙”形象,讲述了李白踌躇满志、翰林别、最后游历大好河山的故事,展现了李白高傲不羁的性格,写实和写意夹杂着表现李白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 “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烘托出李白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古典意象的方式凸显李白的性格特征。

二、舞剧《李白》艺术审美的主客体

自舞剧发端于西方以来, 通过舞剧的综合表现手段艺术化地描述历史名人、再现历史事件、传播历史文化成为舞剧重要的文化使命。 伴随着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舞剧逐渐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视野,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舞剧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研究视野。 “西方学者艾伯特·梅瑞宾发现,信息传达过程中,有38%是通过音调、变音和其他声响传达,有7%是通过词的内涵来表达, 而55%的信息却是通过无声语言——身体语言来传达的。 ”[1]因此,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舞剧能够将故事、音乐、舞蹈等融合为一体,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舞台效果和全面系统的感官体验,“舞”与“剧”的珠联璧合是舞剧追求的最终目标,审美也就成为了舞剧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一)舞蹈——舞剧《李白》艺术审美的主体

由于舞蹈的客观存在才使得舞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可能。 因此,舞剧是以舞蹈为前提而存在的,舞蹈便是舞剧审美评价的主体,舞蹈的价值标准也是舞剧综合考评的关键。

在舞剧《李白》中,“诗仙”是全剧的核心,其独舞无疑就成为舞剧审美的焦点。 饰演李白的青年舞蹈家胡阳专业功底扎实,舞台经验丰富,在谈及与舞剧《李白》的结缘时,胡阳说,“所有的演员,不管他跳过多少部剧,演过多少个角色,但是可能在他职业生涯里都很难碰到一个真正适合、真正喜欢的角色,非常幸运的是, 李白是我非常喜欢并且又是非常适合我的这么一个角色, 不像有些角色需要我刻意地去寻找、模仿、贴合,这一点是让我觉得很舒服。 另外,出于先天对李白的喜欢,我2012 年参加桃李杯比赛时跳的作品《狂歌行》就是再现李白这个人物的,从那时候我便与李白结缘,我从各类书本里去了解李白,如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台湾学者张大春《大唐李白》等,观看濮存昕老师话剧版的《李白》,对李白还是做了不少功课……”①。 胡阳将李白的性格特点拿捏得十分到位。 如在第二幕中,胡阳用狂放不羁的舞蹈将李白为贵妃写诗之后受众朝臣追捧后的洋洋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剧情急转直下,李白很快便遭众臣排挤而被迫离开朝廷, 胡阳又用饱含感情的肢体语言入木三分地演绎着“诗仙”无奈地颓废。 在第二幕的结尾部分,胡阳表演的大段剑舞成为亮点,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诗仙”的侠骨豪情。

舞剧《李白》在舞蹈语汇上的创新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在舞蹈语汇的创新上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编导在表现李白诗歌创作这一环节时,将戏剧场景设置成自然场景, 充分体现了李白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踏歌起舞的群舞表现出李白广交朋友的豪放性格;二是编导为表现“斗酒诗百篇”和亦诗亦剑的李白, 将醉酒和舞剑的元素融入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以此来表现李白的雄心壮志和内心的不平,同时,一轮月亮用来映射李白“我心向明月”的清高和纯洁。

(二)剧情——舞剧《李白》艺术审美的客体

如果说舞蹈是舞剧审美价值的主体, 那么剧情便是舞剧审美价值的客体, 通过舞蹈与剧情之间的合力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与和谐的价值审美标准。 舞剧中价值审美的客观性主要依赖于剧情的客观性,以审美对象为主要服务群体,将故事的情节进行完整性的阐释,以此形成审美对象的共识性认知。从舞剧本质情况来看, 剧情的合理性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以审美客体为服务对象,形成舞剧中剧情与舞蹈两者之间情感的传递, 通过情感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其树立强烈的审美认知标准,进而挖掘舞剧的潜在价值。 在剧情的处理方面, 可以说舞剧《李白》做到了忠实于历史的艺术性创造。

编剧江东在剧情设置上有独到的处理, 他并不是将李白繁缛的一生照搬在舞台上, 而是聚焦李白一生中三个较为重要的人生节点, 采取倒叙结构,“实”“虚”结合,表现手法新颖别致。 安史之乱后,晚年李白身处困境是“实”,梦回盛唐供奉翰林为“虚”,舞剧在虚实之间徐徐展开其在“道”与“势”之间徘徊挣扎的如梦人生。 正如江东所言,“该剧的创作极具时代感和思想性,虽然表现的是古人,但今天的观众也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到舞剧的现实意义”[2]。总导演韩宝全在谈及舞剧《李白》的创作时说,“我一直坚持的就是舞剧一定是从李白晚年窘境生活开始,一生追求仕途、入世,然而一生都没有实现这样的报国之心,但一直坚持的过程。 我们想表达当下年轻人的态度是:遇到的苦不是苦,磨难不是磨难,路一定曲折而不平坦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要有梦想。在海报中我们引用李白的经典句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

舞剧《李白》由三幕一序一尾组成,分别以“月夜思”“仗剑梦”“金銮别”“九天阔”“鹏飞月”为题铺陈开来。 在序幕“月夜思”部分,以李白晚年被发配夜郎为切入点, 剧情以画卷变换将历史事件推向了高潮,逐渐地进入到安史之乱,其在“入世”与“出世”的人生节点中权衡和抉择, 揭示其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执着不移的入世精神和独立不倚的自由人格,呈现其一生思想及其人格转变的过程。第一幕“仗剑梦”刻画了狱中的李白忍辱含垢的人生低谷,第二幕“金銮别”中描绘了李白在大殿之上挥毫泼墨的的人生得意,第三幕“九天阔”讲述了出世后的李白归隐山林,走在通往偏远蛮荒的流放之地的路上, 身心交瘁、日渐苍老。 行阡陌之间,看云卷云舒,听《踏歌》声声。 在尾声部分,李白看破世间沉浮,抛开凡尘杂念后返璞归真,经过这一世的辗转与坎坷而大彻大悟,最后悟得大道,终成一代旷世谪仙。

三、舞剧《李白》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历史人物题材的舞剧代表,舞剧《李白》始终没有脱离艺术地再现真实历史的观照, 通过诗、乐、舞等艺术手段共同实现了“梦回唐朝”的审美效果,还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可以说,舞剧《李白》 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基于其艺术审美主客体的历史回归和美学意蕴。

首先,李白是“诗仙”,是“旷世诗仙”,其一生共创作了诗作千首之多, 大凡涉及到李白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其充满浪漫主义的豪放诗作,舞剧《李白》也不例外,《将进酒》《静夜思》《流夜郎赠韦良宰》《清平调》 等经典诗句被引用在舞剧的各个段落中。 其次,在音乐上,作曲家张渠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力求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管弦乐和谐平衡、合而不乱。 以大跨度音程关系作为主要创作动机发展主旋律来表现李白跌宕起伏人生境遇和悲喜交加的不平内心; 并用箫和古琴这两件特色鲜明的民族乐器来表达李白被世俗禁锢和摆脱禁锢的强烈愿望。 再次,充满中国古典舞韵味的“贵妃舞”“酒香舞”“白纻舞”“月光舞”等女子群舞与男子群舞“踏歌”等尽显大唐舞风,与男主角胡阳的独舞形成鲜明的对比,尽显大唐歌舞文化盛行的国风。

归根到底,舞剧《李白》艺术审美的焦点还是“诗仙”,一个充满矛盾的、放荡不羁而又真实不虚的“诗仙”。 古往今来,“敢为天下先”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道德追求与人生信条,他们胸怀天下、以身许国,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 并不是有理想有抱负就一定能够得到施展的平台, 他们只好与酒为伴、以诗为友,以此抒怀心中惆怅,李白便是这样的经典例子。 他曾经一心想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张扬的个性、 权贵的排挤使得其在官场仕途中举步维艰,空有一身才华而报国无门,只得寄情山水斗酒诗百篇。

《夜郎调》中,李白醉酒的行为既是李白真实的内心情感表达,又把戏剧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出来。 入世必然会存在诸多的艰难险阻, 官场本无情使得众多有识之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而逐渐的走向隐居生活,然而李白并不甘心就此放弃。 为此,在舞剧中, 需要通过舞台内容的转换实现李白性格特征的描述,不仅仅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解析,更需要灯光以及场景进行一些变换。 在《金銮狂》这个场景中,主要以黄白色为主要的色调,以此来展现大唐的繁荣盛世, 但是这种舞台效果显然是仅仅属于李白梦境“大唐盛世”的一部分,以梦幻的形式呈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李白不羁的性格; 通过群舞来表现不同人物形象的同时出现,犹如歌剧里的重唱,用三人舞来表现李白、杨贵妃、皇帝的不同人物性格,又交代出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 在舞剧中利用李白是否摘掉乌纱帽来渲染情节的真实性, 以此来表现由于李白的狂傲不羁让奸臣抓住了把柄从而使其仕途无以为续。

在《归去来》的舞段中,李白独舞与群舞形成对比形成艺术反差,以此真实再现了李白的内心世界。“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这种生活与梦想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 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 我失去了什么? ”,舞台上的“诗仙”通过一系列肢体语言和戏剧表达来表现其内心挣扎、回首往事与灵魂拷问,使观众走近李白苦闷的内心和终其一生的无奈。

四、结语

一部舞剧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展现, 同样也是历史中仁人志士思想精髓的诠释, 在中国舞剧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今天,舞剧《李白》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的精神特质进行了细致的挖掘, 通过舞蹈表演、 叙事结构以及音乐灯光等营造出人们对和谐、美好的向往;利用巧妙利用舞剧的结构、蜿蜒曲折的舞剧情节、唯美的舞台布景等,实现了对李白性格特征的完美阐释, 将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尽善尽美地描述,实现了舞蹈与故事的有机结合,感染心灵、荡涤灵魂,具有较强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

“舞剧《李白》不啻像一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架构起五千年华夏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更似一汪清泉,涓涓细流发出的怡人水韵之声,安抚着现代社会中人们浮躁的内心, 让人们在闲暇之余体味着清风徐来、古韵悠长的艺术味道。 ”[3]从简单的视觉享受到艺术审美的升华, 就有了我们对舞剧审美的初步认识。 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高级的舞台呈现, 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舞剧所必须具备的性格。 显然,舞剧《李白》成功的,无论是其剧情结构、舞蹈表演,还是其音乐、舞美,都给予了观众完美的答案。

注释:

①舞剧《李白》男主角胡阳口述,采访于2017 年11 月3 日马鞍山大剧院。

②舞剧《李白》导演——韩宝全口述,采访于2017 年11 月3 日马鞍山大剧院。

猜你喜欢
诗仙舞剧李白
百科全书舞剧
和李杜合影
舞剧《瑞鹤图》剧照
入川行吟(通韵)
穿越去唐朝,挥毫做诗仙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仙李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