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0-01-15 08:21郑义龙林贞武黄金海吴海群黄博泓方世龙朱泽鹏
吉林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格列美高血糖胰岛

郑义龙,林贞武,黄金海,吴海群,黄博泓,方世龙,朱泽鹏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152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以多食、多尿及多饮为主要症状,若不能及时给予治疗,将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传统治疗以控制饮食为主,若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加用胰岛素治疗。有研究资料显示,短期强化治疗可防止细胞功能改变,起到显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探究该疗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26例,参照组2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S)超过11.0 mmol/L,餐后2 h血糖(2hBS)超过15.0 mmol/L;病程短于6个月,近2周内未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49.12±7.45)岁,病程1~3个月,平均(3.58±1.51)个月。参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43~68岁,平均(50.23±8.21)岁,病程1~4个月,平均(3.67±1.53)个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对其体重、身高进行测量,治疗组实施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R治疗,2次/d,起始量为0.5 U/kg,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对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特殊情况下午餐前加注门冬胰岛素,待2 h BS低于7.8 mmol/L,FBS低于6.1 mmol/L。4周以后改用格列美脲(国药准字:20010556,规格:2 mg)治疗,口服,2 mg/d。参照组实施格列美脲(国药准字:20010556,规格:2 mg)治疗,2 mg/次,依据患者实际血糖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最大量口服6 mg/d,直至血糖指标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给予个性化饮食指导,1年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随访1年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复查,测定记录两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人糖化血红蛋白Alc(GHbAlc)、PBS2以及FBS水平。

2 结果

两组患者胰岛素功能与血糖指标对比分析:随访1年后,治疗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GHbAlc、PBS2以及FBS水平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胰岛素功能与血糖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高血糖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或者分泌缺陷有一定关系[1]。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症状,会引发血管、心脏、眼、肾、神经等多个组织慢性损害。引发疾病的因素包括两种:一是遗传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基因、线粒体基因以及胰岛素基因等多种基因突变;二是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受到腮腺病毒、风疹病毒以及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后,给胰岛素β细胞造成损伤。临床表现以多食、多尿、消瘦、多饮为主要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肥胖、疲乏无力症状。临床检查包括监测尿糖、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尿酮体、免疫指标、血脂以及尿蛋白排泄量。

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多发于30岁以上人群,以血糖水平增高、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为主要表现,且C肽水平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偏低。口服药物治疗无法改善症状,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多发于中老年肥胖人群,且伴有动脉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发病早期无显著症状,有口渴、轻度乏力症状。有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属于非依赖性糖尿病,也就是说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外周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缺陷,降低了机体胰岛素利用能力,进而引发疾病[2]。也有研究指出,亚洲人群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有明显的胰岛素分泌下降现象,但患者抵抗胰岛素症状不明显[3]。对于糖基化血红蛋白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后,会出现糖毒性、脂毒性以及胰岛素抵抗症状,进而持续损害胰岛β细胞,大大降低了胰岛β细胞功能性[4]。患者高血糖症状无显著改善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指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点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5]。

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持续高血糖给胰岛素β细胞造成的损害具备可逆性特征,但随着高血糖症状持续加重,致使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减少了胰岛β细胞总量,进而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最终达到不可逆。因此,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要在发病早期对血糖进行控制,以缓解持续高血糖症状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

目前,胰岛素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有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未进行治疗时超过一半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完全缺失,对于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多用外源胰岛素[6]。本次研究选取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相对较短,故胰岛素β细胞功能损伤是可逆的。此外,有研究指出FBS水平超过13.1 mmol/L需要对血糖进行抑制,以防止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早期胰岛素治疗可改善高血糖持续症状给胰岛β细胞带来的损伤。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缓解的关键指标是恢复胰岛素分泌。高血糖持续症状会产生毒性作用,对胰岛素基因表达进行抑制,降低胰岛素生物合成,使胰岛β细胞敏感性大幅度降低,进而给胰岛β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有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在早期对上述患者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后FBS水平以及2 hBS水平均有所下降。

本研究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实施门冬胰岛素30R治疗。门冬胰岛素作为一种新型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为人工合成,每天皮下注射2~3次可以起到较好的降低血糖效果。与传统胰岛素泵相比,不仅经济适用,还降低了每天注射次数,促进患者依从性提升。格列美脲作为磺酰脲类药物的一种,主要对肝葡萄糖合成进行抑制,以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本次研究在使用门冬胰岛素30R治疗4周后,改用格列美脲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腹C肽水平、GHbAlc、PBS2以及FBS水平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格列美脲药物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降糖作用,改善受损胰岛素β细胞功能,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格列美高血糖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