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朋友,你会插手吗?

2020-01-15 10:09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交朋友交友选项

周公子

看清孩子所处的阶段,或适当介入,或自由放开,才是对父母和孩子都好的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朋友的影响力有多大?

早前,一段“孩子玩死亡游戏”的视频曾轰动网络。画面上,一个大孩子带着两个小孩子走上天台。大孩子稳稳当当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指挥两个小孩子在栏杆上翻来翻去,场景触目惊心。如果不是被住户及时制止,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大事呢。这个视频也应验了一句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圈的影响如此之大,难怪很多父母会坚持介入孩子的交友,以便一有风吹草动就能及时出手。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

前不久,《婚姻与家庭》杂志通过旗下各新媒体平台做了一个调查—孩子交朋友,你会介入吗?在回收的2117份有效问卷中,有32%的人表示,自己和身边的人不会介入孩子交友,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那么,父母不介入有什么好处?支持介入的一方又是怎么想的?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各方的说法吧。

68%的受访对象赞成介入,32%认为不该介入。展开访问可以发现,他们口中的“孩子画像”不一样。认为应该介入孩子交友的人,相当一部分心中有一个“小”孩子(注:这是受访对象心中的大小,和孩子实际年龄不一定相关),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孩子不够成熟,能力欠缺,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导。相比之下,认为父母不该介入的人,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有一个“大”孩子,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已经独立,自主性需要被尊重。

就如本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A(防止近墨者黑)和D(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复杂,父母可以及时帮助分析和引导)加起来达到61%,占据多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调查对象心中,孩子都是不够成熟的。

例如选A的人,心目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不会选择朋友,很容易被影响,一不小心就会学坏,完全不能让人放心。用心理学的话来说,这些父母眼里的孩子都是“自我没有完全稳定”的,很大程度会受外界影响。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三观成熟之前,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大。基于上述这些看法,选A的人坚持介入孩子交友,这就很好理解了。毕竟他们会认为,如果父母此时完全不介入,崇尚绝对的“放养主义”甩手不管,其后果多半就是把孩子交给社会训练,再交由社会吊打,让一家人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和选A的人相比,在选D的人眼中,孩子同样不够成熟。但他们内心投射出的孩子形象更多是“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选D的人会认为,孩子将不知道如何梳理、分析和有效应对。所以,这种孩子在交友时势必需要父母介入,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老到的意见。只有这样,孩子的信心才会巩固,为人处世的技能才会提高。

除了A和D以外,其实选B(结识这些朋友,从另一个渠道了解孩子)的人,有一部分也会觉得孩子不成熟,所以需要父母幫忙。只是,这类人并不明确“孩子哪里不成熟”,只是含含糊糊地感觉“孩子还没长大”。就如一位郑姓的女士所说的:“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我要引导她,就必须想办法了解她,从她的朋友入手。”

不过,调查人员也发现,选B的另一部分受访者介入孩子交友是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以后,距离拉开,会让父母感觉失落,于是就会去结交孩子的朋友,借此谈论和关注自己的孩子;直接要求孩子“亲近谁,疏远谁”,以此来感受“孩子依然在我身边,还是那么可爱听话”。

C选项(和年轻人在一起,父母可以跟上时代)同样是父母个人的情感需要,选C者更倾向于感受“我和孩子的亲密”,选B者则更看重“我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不是那种完全围着儿孙转的奉献型父母,更关注个人感受、热衷拥抱生命,不愿意被贴上“老人”的标签,过一种似乎是“老人应该有的平静生活”。相反,他们喜欢年轻和活力,并愿意通过结交年轻人来感受它。

正如上面所说的,反对介入孩子交友的人,心中往往有一个“大”孩子。他们看重孩子的独立性,并且愿意为尊重这种独立而忍受一些焦虑。

《鲁豫有约》中,当鲁豫谈到“女儿的交友问题”时,梁家辉说:“我女儿的对象,我多不喜欢,多看不顺眼。但这是她们的选择,我应该相信我女儿的眼光。”要知道,梁家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潇洒的父亲,他非常关怀女儿,以致偶尔会有点小紧张。但他还是愿意去相信女儿,不愿意过分干涉。这充分说明,相比于这个世界的风险,他更为关注两个女儿的独立与自主。

同样,看重孩子独立性的两大选项A(代替孩子做决定,影响他们发展社交能力)和C(交友是情感独立的重要步骤,父母介入太多,等于阻止孩子独立),选择比例总共达到了84%,占据绝对多数,显示出受访者的关注点很集中。

A选项更倾向于独立能力。父母不过分介入孩子社交,让他们选择朋友,建立理想的圈子,让他们拥有这些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离开父母生存的技巧,从而走向社会。C选项则更偏重于孩子的情感独立。父母不要求孩子绝对专注于家庭,允许他们在探索的天性引领下,另寻亲密对象,将情感投注给其他人,也能接受他们在心理上跟自己保持一定距离。

无论选A或C,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能力独立和心理独立都是一个人走向成年的关键,也是受访者不赞成介入孩子交友的重要理由。过程中多少会产生一些心灵波动,但只要把握得好,最后换来的将会是父母和孩子的自由。

除此以外,选择B、D的人比较少。“别人疏远孩子”“容易染上网瘾”等,是极少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不是父母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选择的人也只有7%。

不难看出,正反双方讨论的不是同一种孩子:赞成介入的人在讨论“小”孩子,不赞成的人在讨论“大”孩子,观点无关对错,只是角度不同。这个结论也提示了一个事实,即父母对于孩子的准确感知非常重要。简单来说,父母需要看清孩子,需要明白眼下在交朋友的人到底处在哪个阶段?是分辨能力比较差的少男少女,还是即将结束青春期的“准成年人”?

如果父母判断准确,无论介入不介入,都会获得良好的亲子互动效果。否则,明明孩子已经长大了,但父母非要坚持用对待小孩的方式,每逢出去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审问,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反叛。

猜你喜欢
交朋友交友选项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们”字交朋友
交朋友
交友天地
交友小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