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三忌”故事法,让挫折教育更有力

2020-01-15 10:09张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理讲故事挫折

不久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难得和孩子有一段相处的时间,于是她和爱人特别想把自己这几十年悟出来的人生道理一股脑儿地教给女儿,希望孩子在将来遇到挫折难题时能够不卑不亢,顺利度过。

有一天,他们正讲道理的时候,女儿说:“爸爸妈妈,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到了青春期,他的父亲憋了好久终于有点儿难为情地跟儿子说:‘孩子,你看你也到青春期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爸爸的?儿子想了想大方地回答说:‘爸爸,您是说性教育吗?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您有问题,我可以给您回答。”朋友和爱人面面相觑,只能作罢。

道理不是不能讲,关键在于怎么讲。在心理学上,我们常会用到隐喻法,即用讲故事的方法传递道理,让孩子在故事里认识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关键是我们如何用故事把构建于我们个人人生体验中的道理和信念,与孩子的人生体验建立连接,让这些道理成为对孩子有意义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不是為了立刻成为孩子的行动指南,而是为了埋下力量的种子,在孩子的内心生根发芽。讲故事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润物细无声,因此,家长通过讲故事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好“三有”和“三忌”。

“三有”重在让孩子能听懂、可接受,并在遇到挫折时能产生自我疏解效应:

有情。故事是和孩子接近感情的一种有益方式,且从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必须有真情实感,并能和孩子之间有共情体验。

有趣。要选取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最好能与生活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也使其更易于理解。此外,讲故事时加入家长自己的一些发挥,尽量使用生活语言。

有料。在选取故事时,要尽量寻找积极、正向、“对症”的故事,以便能够让孩子有豁然明理的感觉。

“三忌”则是讲故事需要遵循的一些禁忌,不要人为制造挫折,避免故事本身给孩子带来自卑心理或挫折体验:

忌比较。所谓比较就是通过讲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来达到教育自家孩子的效果,这是司空见惯却贻害无穷的。这样的比较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无形的压力,严重时会带来自卑心理。

忌恐吓。这类故事往往带有恐吓或吓唬的成分,其目的是通过一种极端行为结果的发生,让孩子因害怕而消除或终止一些行为或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忌玄奥。有些家长会通过讲一些具有迷信或宗教色彩的故事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可能会产生两种结局:一是孩子根本不会相信,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孩子会陷入虚幻的状态,产生许多无形的恐惧,最终形成一些不良心态。

总之,讲故事作为家庭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有益方式,家长应该恰当运用。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家长讲多少道理,而在于营造一种积极、轻松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里传递教育的信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长大。当然,家长想要通过讲故事为孩子埋下力量的种子,自己首先要成为脑中有故事、心中有力量的合格父母。

张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曾在美国杨百翰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访学,从事学生发展测评和指导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道理讲故事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挫折
道理
智珠
终身不遇
讲故事
喜欢你,有道理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