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重,把握文本内涵

2020-01-17 05:58朱雯雯
知识文库 2020年2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课例

朱雯雯

文言文,可以分解为“言”和“文”,“言”即指文言的基础知识,“文”即指文言文本中的文章、文学和文化知识。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都是以“言”为重,讲求“字字清楚,句句明白”,传统课堂教学中,文言字词的讲解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对于“文”的重视不够。新课改以来,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于是在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很多教师都担心重视文言知识,是走“工具论”的老路,于是出现了“废言重文”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有失偏颇,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应该并重,融为一体。

1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1.1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也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知识,并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可见,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文言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文言的独特感受。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只停留在简单的疏通文意或者讲讲中心思想,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背诵课文,甚至于背诵课下的注释。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脱离了课程目标的,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加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阅读教学的落点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果教师都只停留在单一的“文”或“言”的教学,那么学生又该如何正确的学会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呢?

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章结构这些现有的知识,是理解文本的情感意蕴,积累丰富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所以,在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言”的教学。同时,继承与反思“文”所包含的多层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在现今社会依旧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一。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言”“文”并重,融为一体,有效的实现课程目标。

1.2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设计原理

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能够有效的指导新课改之后文言文教学的走向,分别从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方面来展开文言文的教学。首先,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语言的表述不同,学习“文言”知识,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也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重要基础。

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文章”是指其功能,文言文也分为多种文体,有议论说理的文章,也有优秀的散文作品,例如本文所分析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属于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感情真挚,被称之为“明文第一”。“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文章”和“文学”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文道统一”。

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设计原理很好的将“文”和“言”融合在一起,在细节上,深化到每一部分。整体上,又将它们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给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书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对具体的实践操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2 《项脊轩志》教学内容的选择

2.1 基于文本体式的“言”“文”并重

“志”即“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怀,阐述某些观点。《项脊轩志》属于人事杂记类的散文,借轩抒情。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主,多以“记”命名,少数以“志”命名。随着朝代的变迁,散文的风格也有所转变,从唐宋到元明清,越往后发展,作家们就越不受拘束。例如,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明代作家,在反映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的古文更加不受约束,也更能显露出性情。《项脊轩志》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描写,感情真挚动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上,都是很有特点的。在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当中,应该抓住其中最具特征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提到的文言文“一体四面”中的“文学”层面。例如《项脊轩志》在其结构上描写的一间书屋(項脊轩)、两种情感(悲和喜)、三位亲人(大母、母亲、妻子),这些都是其结构特点,抓住这些表现的形式,展开文言文的教学也,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言”“文”并重,把握文本内涵。

分析童志斌老师的《项脊轩志》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童志斌老师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探讨归有光生活的场所——项脊轩,来感受归有光在描写生活场景时,语言的洒脱自然,不受拘束。对比“室”和“轩”的使用区别,进一步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其情感的变化。第二三环节,则是通过分析年轻时归有光的心态和中年时归有光的心态,品读归有光对三位亲人的怀念,来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和喜两种情感。当然,对于文学表现形式的分析,应该以“文言”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对课例中几个具体字词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字词的准确把握对文本内容及情感导向有直接影响。例如,第一环节,“室”和“轩”的对比分析,很好的反射了作者前后情感的变化;第二环节中,“泣”和“长号”的对比分析,长号大哭比哭泣更为深沉,可见“大母”对于归有光的期望,使归有光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感。

童志斌《项脊轩志》课例中分析的字词,很多都是常用的文言字词。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甚至课文都没有注释,这样学生很容易直接忽略,不能深入分析其用法、词义,即使理解这些字词的表面意思,但是却不能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去理解。文言文的“言”的教学就是要重点关注这类常用的字词,尤其是在这类语言自然,不受拘束的文言散文当中,更应该重视对这类词的分析。将这些常用的字词放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去理解、挖掘深层含义,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能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常见字词的能力。童志斌老师通过探究常见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从“言”慢慢深入到“文”,既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所抒发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受归有光散文语言的独特之处。

2.2 符合认知规律的“言”“文”并重

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言”“文”并重,“言”“文”结合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言”“文”的教学分开进行,界限明确,先教“言”,再教“文”,在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对内容进行分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情感。即使是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在阅读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文言文“言”的教学先行一步是有可取之处的。童志斌老师《项脊轩志》课例,从课时安排上看,也是从“含义”和“含意”两个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即“言”和“文”两个角度。第一课时专注于解决的课文中的疑难字词;第二课时达成对作品“含意”的把握。

童志斌老师《项脊轩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很好的寻找出了文本中的几个关键信息,课例通过分析三个环节提供了三个信息,分别是重要的生活场所、年轻归有光的心态、中年归有光的心态。以此为由头,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落实一些字词的问题、文言的基础知识。从分析项脊轩的称呼到家庭变迁,再到对于大母、母亲、妻子怀念,由此引申出作者内心的功业未成的愧疚感。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的内容情感,也落实了基础的文言知识的学习。

3 课例研习的思考

通过分析童志斌老师的《项脊轩志》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言”“文”并重,具体内容的选择要落实到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当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学习名师的课例,不能只照搬名师课堂,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文言文的教学的“言”“文”并重,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文素养,依据文言文的文本体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文言文的“言”“文”并重的教学过程。同时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最后将“言”“文”完美的融合为一体。

本文系校改重点课题研究:专业认证视域下职前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课例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