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0-01-18 03:57吕俊燕郑明辉杨瑞青
装备制造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形态竞赛实训

吕俊燕 ,郑明辉 ,杨瑞青

(1.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253034;2.智能制造装备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 德州253034)

0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继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计划,美国提出重返制造业的计划之后,中国也相继提出《中国制造2025》。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高等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和实践教学条件,必须要随之提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新形态的教育形式正在改加速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重构,正在形成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1]。此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对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

1 “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要求

智能制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智能制造企业需要大批具备综合设计、优化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帮助企业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调整优化以及提供解决方案。

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时代,“知识储备”型人才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更是落伍。如何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的能力成为了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智能制造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对于高校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1 传统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传统教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特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方式擅长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是经常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致使讲授法变成注入式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在我国智能制造工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的机电操作人员过程,先进的制造人才短缺;

(2)产教融合不够,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3)我国工匠精神缺乏、工程教育与时俱进不够。

2 “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策略

2.1 以产出为导向,完善专业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中提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15年增加近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约990万人。到2020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智造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传统制造人才的模式。在当前智能制造蓬勃兴起的挑战下,传统制造人才培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高等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来说,应该以智能制造工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集机械、电气、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技能为一体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2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完善课程建设

学科竞赛是教学以外培养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所以竞赛中新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2.3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智能制造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2]。比如,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新进的科研院所进修访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先进的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2.4 通过慕课与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改革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存在问题,课堂教学质量堪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止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教师也有很大的责任。慕课的出现,打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是慕课只能够进行线上学习,缺乏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好弥补这一不足。慕课与翻转课堂优势互补,具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二者联袂进一步推动着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革。

3 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3],因此,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大部分院校很难开出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实训项目。对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1)校企合作编写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

新型的“智造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对于智能制造专业来说,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请智能制造企业的优秀人才深入参与教学工作,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构建“学研赛”一体化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改扩建智能制造基础实训室,新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2)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当前,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正在掀起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将实践环节的内容进行调整,将竞赛中的新技术、新应用贯穿到实验实训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4]。

(3)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实训基地

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现在的实验实训基地都还是由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员负责管理,工作量巨大,管理员的压力也大。而开放性的实验室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实验室完全开放,实行在线预约制度。或者将实验室交给学生自主管理,为参与竞赛的同学提供条件,促进学生更多的对竞赛和实验设备进行了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4 结语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高等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和实践教学条件,必须要随之提升。“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新形态竞赛实训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创新思维竞赛(3)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创新思维竞赛(6)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