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探究—迁移”经典古诗文拓展课课模的建构初探

2020-01-25 15:43王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六国论课本剧古诗文

王芳

[摘           要]  经典古诗文欣赏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文中蕴含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人文价值。当前古诗文教学将重点停留在字词解释与文本欣赏之上,对古诗文文化传承、当代意义等解读涉及较少,因此,古诗文教学拓展是必要的。针对中职经典古诗文拓展课的教学现状,以《六国论》综合活动拓展系列课为例,具体探讨“演绎—探究—迁移”课模的构建。

[关    键   词]  经典古诗文;拓展课;课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2-0138-02

现今中职生学习经典古诗文普遍兴趣不大,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词句的解释和文学鉴赏上,在古诗文教学中加入多种形式的拓展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中职经典古诗文拓展课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很多教師把古诗文常规课和拓展课的教学目标混为一谈,所谓拓展课,应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拓展上,还体现在鉴赏能力的提高,思维、审美的拓展等方面,通过综合活动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通过学习,提高适应当代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开发无序单一

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拓展课没有具体明确要求,大多是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课堂随意性大,教学资源缺乏,难以实现由浅入深、由文本到实践的系统化学习,课程开发处于无序和单一状态。

(三)教学形式鲜有创新

现今古诗词拓展课教学主要形式是作品阅读或者艺术演绎,如比较阅读或延伸阅读、课本剧表演或朗诵等,缺乏深入挖掘作品内在价值的追求,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古诗文的精妙匠心和艺术魅力。

二、对策研究

广州市语文教研会工作要点提出中职生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改方向和任务。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此为依据,考虑从每学期学习过的经典古诗文中选择一个片段,以多种形式(朗诵、歌唱、讲故事、课本剧、小辩论等)让学生从感性上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拓展补充其他材料,引申多层级、多角度的研读目标,以“演绎体验—拓展探究—迁移运用”为主线开展语文能力训练。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具备“生长性”的拓展课的目的,源于一个篇目,但要拓展为具有跨学科的,能走出去的(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有延时效应(即能指导终身学习)的系列活动(或内容)。

三、课模探讨

现以《六国论》为例,探讨构建中职经典古诗文拓展课课模的教学实践。我校语文教研组从2015学年开始,进行国家语文课程的校本化改革,苏洵的《六国论》安排在职二下学期讲授,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经典作品如何联系当今社会,实现古为今用。

语文教研组设计《六国论的前世今生》综合活动拓展课,包括三个系列:(1)“绎·经典”,通过课本剧、影视剧片段配音、讲故事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深入理解课文;(2)“慎思明辨《六国论》”,从课文作为策论所具备的思辨特色着手,开展思辨方法的学练;(3)“我思故我辨”,是在前两个系列的基础上,重点对和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展开思辨能力的迁移拓展训练。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借思辨观天下,以收“纵览悟读,养品明理”之效。

(一)系列一“绎·经典”

因为经典古诗文的拓展课,至今最为普遍的形式是用朗诵、歌唱、舞台剧等艺术形式来立体化地再现经典,这是帮助学生从感性的层面加深对经典认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们也保留这种做法,作为我们本次围绕苏洵的《六国论》所展开的综合活动拓展系列课的系列一的内容,经典古诗文就犹如一颗神奇的种子,穿越时空的隧道,落在现代学子的心田上。

1.课前准备

(1)研读课文,确定把第三段作为拓展的重点段落,本段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布置任务,每组围绕一个国家选择一种方式进行课文内容的演绎,可以讲故事、唱歌、表演课本剧、吟诵、朗诵、配音等。

(2)学生讨论后确定表演内容,分别是课本剧《荆轲刺秦王》、配音《齐国的野心》和讲故事《秦国的反间计》。教师对课本剧的编剧、配音、视频内容、讲故事的脚本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2.课堂展示

(1)复习回顾《六国论》内容结构,学生朗读第三段。

(2)分别展示小组活动成果:课本剧《荆轲刺秦王》、配音《齐国的野心》和讲故事《秦国的反间计》,学生分享活动感受及收获。

(3)教师进行点评及总结。

3.课后参赛

在学校电视台的支持下,每组把活动成果录制成视频,参加学校技能节比赛,获得了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系列一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拉近了和课文的距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拓展打下了基础。

(二)系列二:“慎思明辨《六国论》”

《六国论》是议论文中的千古名篇,但也有人认为看似逻辑严密的《六国论》,存在不少不合史实的“漏洞”。系列二我们主要针对《六国论》中的“漏洞”展开拓展探究,学习“思辨三步法”。

1.第一步:有的放矢——梳理原文,找出疑点

教师理清文段结构,找出质疑点。学生讨论完成学案。苏洵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待查证的疑点: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的计策是不是使燕国招致灭国之灾的主要原因?

2.第二步:持之有故——查找资料,探究分析

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可用信息呢?一般情况下,可从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两个角度查找信息。

(1)纵向分析:所谓纵向分析,是以时间为线索来查找信息。(学生分组完成学案。)

(2)横向分析:所谓横向分析,是从和结果相关的因素入手来查找相关资料,而对相关因素的划分越细致,找到的信息会更丰富,越有可能得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结论。从材料中筛选信息,填写表格,对比了解燕国、秦国兴衰的原因。(学生分组完成学案,每个小组查找两个因素。)

3.第三步:言之成理——形成观点,表达严整

(每组根据个人学案,完成小组汇报小结。)

汇报小结写作要点(五层式语段结构):概述质疑点—用判断句表述自己观点—列举证据(纵向、横向查找到的信息)—分析论证—推出结论。

(三)系列三:“我思故我辨”

本课是前两个系列的迁移运用,通过指导学生围绕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活动,树立明辨纷繁的社会现实状况的思辨意识,初步形成语段(质疑)写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思辨能力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是运用批判质疑的思辨方法,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难点是查找资料,筛选信息,推出看法,写作语段。

1.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电子竞技”相关资料,设计投票问题,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布置学生阅览;学生阅览相关拓展资料,完成投票,为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做准备。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

教师回顾拓展课前两个系列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展评系列二“慎思明辨《六国论》”学生课后的小组汇报小结,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回顾“思辨三步法”:(1)有的放矢,观点鲜明;(2)持之有故,论据充分;(3)言之成理,表达严整。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明确思辨的步骤,初步领会语段(质疑)写作要领,为接下来的迁移拓展活动做铺垫。

环节二:问题导向

展示阅读材料: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营师和电子竞技员两个来自新兴产业的职业。

一些人认为,电竞并不是一个好职业,至少在国内来看绝对不是。首先是大家观念落后,电竞不被看好。其次是产业链不完善,选手退役之后出路堪忧。最后是电竞是一个非常伤身体的职业,即使设备再先进环保,人一直坐在那里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选择电竞职业需谨慎。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教师提问:(1)你赞不赞同材料的观点?(2)你觉得三个理由符合实际吗?(3)这几个理由能不能推断出观点?

本环节设计意图:苏洵写《六国论》意在警策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做法,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展开讨论的。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新兴职业的发展动态,运用思辨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环节三:小组活动

明确活动内容:

组1:质疑“观念落后,电竞不被看好;组2:质疑“选手退役之后出路堪忧”;組3:质疑“电竞非常伤身体”。

明确活动步骤:

(1)组长分工,确定组员查找资料的明细;(3分钟)

(2)学生利用手机搜集资料,完成个人学案;(10分钟)

(3)组长收集组员学案,讨论汇总,完成汇报小结。(5分钟)

三位教师入组指导,在学生完成每项任务后将学生学案拍照上传到学习通平台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评分。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在搜集资料、完成个人学案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2)多位教师入组指导,解决班级授课制因人数多造成的指导不力的问题;(3)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适时直播课堂小组活动进程,教师及时点评、评分,能够激活你追我赶的气氛,不断更新学习任务,维持学习热度。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收获,提出建议: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纵览悟读,养品明理。

四、结论

经典古诗文拓展课课模以体验式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等为主要教法和学法,按照“演绎体验—拓展探究—迁移运用”的步骤,从感性到理性,从文本到实践,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最终达到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拓展课教学中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范维胜.文化视角下文学课堂的拓展性教学刍议[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6).

[2]蒙丽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例谈初中生古诗文拓展阅读对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3).

[3]谢群花.让学生走进个性张扬的古诗文真学课堂[J].教育界,2017(35).

[4]覃如洋.职校文言文(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今日南国旬刊,2009(8).

[5]龙燕浅.谈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6]温小军.改进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路径[J].今日教育,2014(11).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六国论课本剧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