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若飞:救援阻止不了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

2020-02-09 03:02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救援队防灾甘肃

李菡丹

他们是重大灾难面前的逆行者,他们是生命安全守护者,他们是与死神斗争的战士,他们就是身穿蓝色战衣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日与大家一样工作、生活,但只要接到被困人员的求助信息,他们立即挺身而出。

“我们是具备专业救援技能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成为政府救援有益补充。”全国青联常委、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说。从2012年为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到2013年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担任队长,六年来,他参与救援工作120余次,与队友一起营救幸存者13人,打捞遇难者遗体275具,累计为各类单位、学校开展防灾自救知识讲座与防灾演练300余场,受益人数78000余人。今年,他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回想几年经历,於若飞感慨:“有救人后的喜极而泣,也有无能为力的黯然落泪,更有近乎山穷水尽时的徘徊犹豫。这些画面不断凝聚成一条我对‘救援的认知轨迹,并逐渐感受到这是一份‘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将‘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理念付诸于每一次行动,就是对这份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救援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

“90后”於若飞出生于甘肃岷县,毕业于西安外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年5月,岷县发生泥石流灾害,还在上大学的他向学校请假回家做了一名志愿者,主要参与物资发放。几天后,由于他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会说普通话,他被派到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带领救援队员们赴灾区深处进行灾情调查,协助打捞泥石流遇难者遗体。

“那几天,我和救援队员们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能回来,一条山沟十几个村子,我们徒步逐一排查。”在和蓝天救援队共同工作的四天里,於若飞看到救援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和对生命的尊重,“我非常认可他们的救援状态,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救援工作结束后,回到学校的於若飞加入陕西蓝天救援队,踏上公益救援之路。想成为一名专业蓝天救援队队员,仅靠一颗乐于助人的心远远不够,於若飞开始学习急救、无线电、单绳索攀降、水上打捞、高海拔救援等21门技能,还前往中国国家救援队、中国地震紧急救援培训基地接受培训。

陕西秦岭是著名旅游名胜区,每年都有无数户外爱好者徒步于秦岭深处,感受大自然带来的震撼,但往往有很多新手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2012年1月,一群户外爱好者登山突遇暴风雪,2死6伤。於若飞和队友们奉命前往救援,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经过一天努力,这6名幸存者获救下山,每个人脸上、手上都被冻伤。於若飞看在眼里,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於若飞与队友赶赴雅安市芦山县开展救援工作,为以最快速度进入救灾现场,他们徒步走40多公里,换8次车。

他回忆,“当时有的地方人进不去,只能用无人机进去拍。有一天,一架无人机在返回途中没电了,摔在坡度大约45度、高度40多米的悬崖上,需要人从山下爬上去,取回无人机”。

於若飞二话不说拿起绳子就走。当他爬到半山腰时,余震开始,瞬间,许多鸡蛋大的石块纷纷往下滚落,此时他发现对讲机没电了,他坦言,“当时心里真得很紧张,我停下来等余震过去继续往上爬,不知爬了多久终于把无人机取下来”。

时隔七年,於若飞清晰记得有一位年轻母亲,丈夫和三岁儿子在雅安地震中遇难,她和刚出生三个月的小宝宝幸存下来。当这位母亲来给孩子领奶粉时,於若飞拿出一箱奶粉给她,可是她只拿了一袋奶粉,对於若飞说:“因为家人遇难,我受了刺激,这几天没有奶水,但是调解几天就能好。一包奶粉够孩子喝三四天,剩下的奶粉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真诚、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於若飞,他红着眼眶,急忙掏出随身仅有的480元钱硬是塞到了这位年轻母亲背篓里。

一次休息时,一位编导朋友问於若飞,“救援最高境界是什么”?他回答“快速救援”,但这位编导告诉他“救援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这次闲聊让於若飞懂得“防”大于“救”的意义,“减少伤亡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防灾自救知识普及”。

起初,於若飞去大学做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总是吃“闭门羹”,“人家以为我们搞传销,卖设备”。出师不利,但他没有放弃,“我们想很多办法,去很多学校,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我相信十几所学校里总有一所学校会让我们试讲”。

於若飞认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叫现场环境适应性,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环境中。自救互救的技能是熟能生巧,学的越多,实践的越多,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更强,在真实灾难中获救机会就更大。现经常有人主动找我们去做防灾自救知识普及培训”。

“救人的念头总比害怕更强烈”

2013年7月,岷县发生6.6级地震,於若飞再次奔赴家乡救援,在岷县灾区工作近一个月。“甘肃地形特殊,自然灾害频发,救援力量不可或缺。”这次救援工作结束后,於若飞在兰州建立全国第一支以“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为工作目标、以大学生为基础的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经过五年努力发展为甘肃蓝天救援队。

从开展简单的防灾知识普及发展到能承担大型综合救援;从建立之初只有3人的救援队发展到现在拥有队员73人、预备队员181人、志愿者千余人的专业救援队伍;从当初只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发展到现在形成包含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医疗救援、空中救援、搜救犬、車辆机动、综合后勤保障等八个门类,并积极发起辅助建立甘肃省地市州的蓝天救援队伍,截至目前,蓝天救援队在甘肃武威、张掖、平凉、宕昌、天水、白银、金昌、陇南等市州已经生根发芽。甘肃蓝天救援队每一步发展都饱含於若飞和队员们的坚持和努力。

为让甘肃蓝天救援队得到更好发展,於若飞大学毕业后开过服装店、酒吧……他将这几年的收入基本都用在救援队了。他说:“救援队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采购、社会捐赠、队员AA制,还有我个人投入。我觉得在生命面前,钱不算什么,没了还可以再赚,但生命只有一次。”

有一次救援任务是打捞一名溺水者。“溺水者是一名无人机操作手,他在人工湖边进行无人机飞行操作时,由于湖边坡度比较陡,不小心滑下去了。”由于路程较远,於若飞和救援队员们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之后花了将近20分钟,用水下声呐探测仪定位到这名遇难者遗体在水下的具体位置。随后,於若飞与队友仅用5分钟就将遇难者遗体打捞上来。

在兰州,很多年长者都喜欢早上去五泉山公园爬山。这天刚下过雨,一位大伯找了根树棍像往常一样去爬山,结果到晚上还没有回家,家人向甘肃蓝天救援队求助。於若飞接到电话立刻通知几名救援队员一起上山找人,他们找了一夜,树洞、深坑,每一处都不放过,终于在一个洞口发现一根比较新的树棍,洞有十多米深,这位大伯正躺在洞底,但尚有意识。他们赶紧将人救出,交给120急救。

“他身上有10多处骨折,4个月后出院时下半身还不能动,但是他执意让儿子推着他来找我们,送锦旗和5000元钱,我把锦旗留下了,钱没有收。”於若飞说,“蓝天”拯救不了世界,阻止不了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他坦言“也曾害怕过,但是救人的念头总比害怕更强烈”。

跨越国界的爱心救援

2015年4月25日,我国近邻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於若飞代表甘肃蓝天救援队奔赴尼泊尔参与国际救援。“当我得到通知要参与国际救援时,心中既忐忑,又迫切。来不及多想,我便匆忙收拾行李赶赴广州。”

4月27日15时许,於若飞到达广州与国内其他蓝天救援队队友会合,开始进行物资对接。22时许,他赶往深圳接收无人机。当他办好一切手续、带着无人机返回广州白云机场时,已是28日凌晨1时许。他和队友们又马不停蹄地整理物资。4时20分,他躺在整理好的物资上睡了一会。5时刚过,他和队友们开始办理物资托运……转机、待机,装物资、卸物资。於若飞和几位队友终于在4月28日下午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机场。

在地震灾区,於若飞主要负责救援所需物资、装备的管理,以及志愿者抵达尼泊尔后的对接工作,有时也与其他队友一起去现场参与挖掘、搜救工作。此次在尼泊尔国际救援任务中,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不通、没有后续补给,以及当地恶劣环境等。队友们常常错过饭点,靠巧克力、饼干充饥,经常是凌晨两三点刚刚躺下,5点又起床开展工作。

於若飞说:“我们的专业救援水平和敬业精神,获得当地民众称赞。很多当地民众有困难就找中国救援队,每当看到中国救援队车辆和人员通过时,当地居民都会热情地上前用生硬的中文向我们表示感谢。”

他回忆,有一栋三层楼在地震中倒塌,经过地毯式搜寻,他们在一处坍塌楼层下发现一名中年男人,但已无生命体征。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决定把他“救”出来。而此时,塌陷空间特别狭小,只容得下一人钻进去,用冲击钻将钢筋混凝土打碎。而冲击钻带来的震动有可能带来空间二次塌陷,救援人员很可能陷于困境。

此時,谁去?於若飞说:“在救援中,我们有一条规定:家里有父母在,且年龄70岁以上或是孩子不满18岁的队员不能去冒这种风险。当时能进去的只有我和另一名救援队员。”

“我是党员,我来!”於若飞站出来。他按照规范操作,清除压在这名中年男人身上的钢筋混凝土,人被抬出来。

於若飞回忆,当时在救援现场,还站着来自俄罗斯、韩国的几位救援者,“他们眼神肃穆地看着我们,注目了很久。我想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也是对中国救援队的敬重”。

救援间隙,於若飞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一路的感受:感谢国内航班乘务组把所有吃的都给我们。8点奔赴加德满都,有位哥哥这两天一直帮我们协调道路通行事宜,感谢他的帮助!感谢在尼泊尔开餐馆的华人娜姐提供食物……5月1日这一天是於若飞25岁生日,他写下:谢谢队友们的祝福,谢谢你们!晚上去巴德岗杜巴广场送净水器,苏州队的哥哥给我做了一大碗长寿面,感谢!大家这份情,小弟无从报答,只能在救援时不给祖国和蓝天救援队丢脸。

同年8月,於若飞代表甘肃蓝天救援队筹集64箱应急药品赶赴缅甸参与水灾国际救援,蓝天救援队成员受到当时缅甸民众热烈欢迎,并受到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接见。

通过参加国际救援行动,於若飞说最深刻的体会是在异国他乡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多年来,甘肃蓝天救援队在於若飞带领下还参与兰州国际马拉松连续三年现场安全保障工作、23届百花电影节志愿者培训工作、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保障工作、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志愿者培训工作等大型活动、赛事。於若飞作为现场指挥及培训教官安排协调出色,队伍整体工作成绩突出。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一支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的人道救援组织,甘肃蓝天救援队在第一时间组织清点备灾仓库里的消杀设备、防护装备和消杀药物,并向有关部门请战。动员志愿者,防疫培训,在社区、街道、市场开展消杀工作,建立疫情防控消杀中心为车辆提供消杀,助力复学准备,入社区宣传防疫贴士……在於若飞带领下,救援队员们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防疫工作。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是蓝天救援队队训,也是於若飞的自我要求,他说:“我们有一个共同梦想,在危难中给人带来生机,给他人多一些帮助和温暖。”

猜你喜欢
救援队防灾甘肃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致敬甘肃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安全”开会
第17站甘肃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