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专注看清脚下的路

2020-02-09 03:02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20年22期
关键词:调车编组值班员

王碧清

“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而不退缩。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能说这个岗位不好、辛苦,我就调走了。我感觉这样的人到哪儿也不行。”这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北站下行运转车间驼峰值班员陈林,在2019年度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铁路人”发布现场分享时,所讲的心声。因为作业环境差、难度大,不止一人劝他换岗,这个倔强的“铁三代”都拒绝了。面对艰苦,他执意坚守。

驼峰连结员,是在编组场内按照列车解体计划,进行拆解的调车员。他们在驼峰上依次对列车进行解体,解体后的车辆利用自身惯性溜放到编组场预定股道线路,再按照计划重新编组成列。

郑州北站,这座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是亚洲最为繁忙的货运列车编组站之一,主要担负南北京广、东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四个方向货物列车,以及郑州枢纽地区小运转列车编组工作。陈林所在的下行运转车间,担负整个编组场约65%调车作业量,被称为“十里编组场”。从空中俯瞰,编组场内轨道密布,即使深夜也依然车声隆隆。这里没有客运段人流密集,一辆辆“铁疙瘩”哐当哐当驶来,又缓缓离去,有一种枯燥而流畅的秩序感。

8年间,陈林没有一次违规作业,被同事称为“无敌解钩手”。班组领导评价他“很主动,很积极”,新入路的年轻人敬佩“很少人像他那样认真”。“每次上班,12小时很快过去,再看时间会发现,过得好快,又要下班了”,陈林的声音和缓而有力量,言语间有热爱,有敬畏,更有情怀。

“别人能干,我也一定可以”

对于常年在室外作业的驼峰连结员来说,不间断的动态作业,对连结员身体素质、业务能力要求极高。驼峰连结员长期随着移动速度在5至12公里/小时的列车奔跑,用摘钩器将连接车钩分离,完成摘钩,同时注意脚下,不要被错综复杂的道岔和深浅不一的道砟绊倒。这是一个对体力和技术都要求较高的岗位,费力辛苦,颇具危险性。在这里,身高体壮的职工更受欢迎,岗位人员流动性也较大。

2012年夏,下行运转车间提钩组二班班主任王小明听说即将来一名退伍军人,挺高兴。但一见到陈林,王小明不由心里凉了几分:他能行吗?

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约110斤的陈林,站在班组中,确实不起眼。甚至,有同事建议陈林申请换一个岗位。陈林倒没有太多顾虑:大家差距能有多大?别人能干,我也一定可以。

按照规定充分休息、认真整理着装、仔细观察学习每一个操作环节、研读各项规章制度,陈林经历了半年左右的学习准备。不过,老师傅们担心陈林干不了,并没有给他具体分工,陈林主动提出试一试。检查计划、准备防溜措施、了解解体重点,陈林开始摘钩作业。

摘钩时,机车先将需要解体的列车缓缓推向驼峰峰顶,陈林随着车体一路小跑。他手握约两米长的摘钩器,把摘钩器一端的U型头卡在列车连接处,身体与右侧行进车列形成约45度夹角,以右手为支点,左手向下发力,协同车体移动惯性,不到3秒钟,一次利落的摘钩完成,两节车厢渐渐分离,继而摘另一钩……

工作第一年冬,寒意深沉,光线昏暗,陈林正随着右侧车体奔跑。突然,脚底一个趔趄,他被道砟绊倒,身体一瞬间向左前方飞去……来不及思考,倒地后的疼痛感,将他拉回现实,左裤腿也被磕破。如果当时是从右侧绊倒,陈林很可能会被卷到车轮下,后果不堪设想。从那以后,陈林更加留意观察所经道岔分布状况,尤其遇到大雪天气,更要提前熟悉路线,再也没有摔倒过。

为更好完成工作,陈林要求自己工作时留出预估量。摘钩时,他会跑到更远的位置,常常比其他人多跑出一大截距离,尽管累一些,但工作起来更为从容。万一遇到列车风管没有摘开、铁丝没有解开等问题时,陈林可及时应对,“如果发生突发情况,就得紧急停车,那么最少耽误三到五分钟。反之,如果每一钩节省三到五分钟,一列车大概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解体,就能提高解体效率”。

一年左右,陈林已熟练掌握驼峰连结员工作各项技能。因为干活精准高效,不需要多余的调度与提示,陈林渐渐和驼峰值班员形成一种配合的默契。陈林也以实力赢得王小明等前辈的信任与点赞。王小明说:“我们这个岗位也来过一米八的大个子,不到三天,就不干了。陈林依然坚持干,这个特别难得,发现小个子比大个子还能干。”

现在,作业场摘钩区域已经换成塑胶地面,更大程度保障作业安全,但陈林每次作业前,依然会认真查看解体作业计划,在脑海中提前预演摘钩流程。近8年,每一班12小时,每一班2000余量列车,陈林做到每一钩心中有数。

“像他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如果说连结员是追着火车奔跑的解钩执行者,那么驼峰值班员就如同“指挥官”,负责班组列车解体计划的制定,以及对调车长、连结员的有效调度。

在过去信息化作业设备还不普及的年代,駝峰值班员通过喇叭进行指挥,因此又被称为“喇叭头”“老驼调”。喇叭声一响起,编组场内外都听得真切。“老驼调”工作难度更高,因此也是能人辈出的岗位。驼峰值班员上岗虽在室内,但承担的责任也更重,陈林还记得自己入职后到值班员岗位参观时的向往。

在日复一日实际操作中,陈林积极跟着老师傅请教学习,总结工作方法,同时,他也认真学习调车相关规章制度、理论知识。在老前辈鼓励下,他参加集团公司团委和站内组织的业务比武、技能竞赛,多次获得近乎满分的成绩,被大家称为“业务冠军”。

王小明说:“他不仅仅听老师傅怎么去做,还喜欢看书,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好。现在谁还看书啊?陈林看。谁还在做题啊?陈林做题。现在考试成绩好,有奖励。他经常拿奖励,带动其他年轻人也学习、考试,形成挺好的学习氛围”。在陈林影响下,他所在班组连续两年获得车站“调车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

工作中,陈林会在笔记本总结注意事项,还结合编组场调车安全红线管理内容编写工作顺口溜:“危险不出现,防溜是关键;车闸要拧牢,铁鞋不能少;领车不瞭望,警钟要常敲”。

为更好保障安全生产,下行运转车间也在总结规范作业标准,陈林主动分享自己实践经验,提出建议。最终,站内集思广益,凝练总结出三个“第一趟”工作准则:即在接班后第一趟调车作业、饭后第一趟调车作业、交班前最后一趟调车作业这三个时间点,注意不拖沓、不走神、不盲目提速等作业事项。如今,三个“第一趟”早已成为郑州北站调车作业安全卡控关键时段。陈林不仅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也时常会提醒新入路的连结员,一定要在这三个时间点,定心凝神,引起重视,以防出现漏摘、错摘等情况。

陈林虽然年轻,但凭借精湛业务能力,在任调车长期间,带出多名优秀徒弟。老师傅们非常信任陈林:“为什么他的徒弟增多了呢?他讲的东西更细致。既有前人经验,也按照书本上的条款去教。现在规章制度也在变化,他都会教最新的作业注意事项,这一点特别好。”

“95后”的张松是陈林带出来的五名徒弟之一,在张松印象中,陈林总是很早到岗,换好工作服,参加点名,工作前认真查看列车作业计划,即使作业流程已烂熟于心,也一丝不苟预先推演作业流程,每次作业前都如此,无一例外。

“很少人像他那样认真”,张松以陈林为榜样,要求自己“像他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张松认为,这种影响是长期的自我管理:提钩时认真核对计划,提前预想,指挥机车时逐架确认信号,提醒司机和作业人员本次作业的注意事项。

2017年12月,陈林任二班副班主任。王小明讲:“我个人私心来说,有点不希望他调离这个岗,他在这里,我很放心。”

严格自律,心怀敬畏

工作中陈林专注而快乐,他总愿意多替他人考虑,优化整体工作流程,找到更为便捷高效的作业时间点和操作顺序。

在妻子李楠眼中,陈林“生活里笑嘻嘻的,可开心了,在家很少提工作上的事”。最初还是男女朋友时,李楠理解的铁路工作,稳定、舒适。直到一次接陈林下班,看到工作岗位上的陈林戴着黄色的帽子,已经起皱的衣服,沾满黑灰的手套,仿佛一个陌生的陈林,“生活中的他还是比较精致的”。目睹陈林工作中的一丝不苟,李楠觉得,“那一刻,他更靠谱了”。

每逢节假日,总是铁路人坚守岗位、最为忙碌的时段。春节阖家团圆的日子,有时正好也是陈林当班。陈林对于自己陪伴家人时间少,心中有感激也有愧疚。一次下夜班,他想坚持一下,就直接陪妻子和女儿外出参加活动。然而,连日熬夜让他体力透支,还是病倒了。李楠有点害怕:“可不能再这样了。”夫妻之间也更加互相体谅、理解与支持。

女儿每次听到陈林脚步声,会快跑到门前乖巧地说道:“爸爸辛苦啦,爸爸累不累?我给你捶捶。”陈林是女儿心目中的英雄,说起“爸爸最帅了”,女儿的眼睛里闪着星星。2020年年初,2019年度中宣部“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在央视频道播出,刚满三岁的女儿兴奋地守在电视机前,家人叫她,她都顾不上。

尽管陈林工作繁忙,但李楠的幸福感跃然于笑容间,“就感觉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他有一种坚韧劲儿,可能也和他当兵的经历有关系”。

刚入伍时,一次聊天,有新兵对来自郑州的陈林说,“城里娃吃不了苦”。陈林有些意外,也没有太多辩解,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五公里越野考核、帮助有困难的士兵、连续两年负责队里黑板报……无论体能,还是综合素质,陈林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第一年,他荣获“优秀士兵”称号;第二年,他成为同一批士兵中唯一入党的战士。

在部队中形成的坚毅品质、吃苦耐劳精神,令陈林在工作中勤勉自律。入路后,他从“不被看好”,到成为“业务状元”,先后荣获2018年度郑州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局集团公司第九届“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2019年度郑州局集团公司安全功臣、郑州局集团公司尼红式青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新时代?铁路榜样”、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铁路人”……车站领导对陈林关心道:“干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荣誉意味着责任,要继续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南来北往,郑州北站编组作业场运转不息,天空不时有鸟飞过。陈林说,能在郑州北站工作,很自豪。他认为,这样的机遇每个人都有,就看自己能否把握得住。面对荣誉,他也不希望过度“英雄化”自己,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是一切的源头与初心。“摘钩作业其实是熟练工种,虽然技术含量不特别高,但岗位责任重,作业环节环环相扣,影响面较广。学无止境,工作当中要更加小心,不是不敢做这个工作,而是了解越多,心中更加小心、更加敬畏”。

陈林的祖父和父亲也从事铁路工作。在他记忆中,鐵路工作忙碌,在客运段工作的父亲常常外出,而母亲的独立与坚强、凡事尽量依靠自己的品格,也影响着陈林。很多时候,母亲上班,不得不把陈林留在家里,不到四岁的他就自己一个人,牢记“小闹钟上短一点的针指到6,妈妈就回来了”。

“依靠自己更为踏实”,陈林认为这是家人给予自己的精神财富。陈林说,如果将来女儿也想成为一名铁路人,一定不会反对。“多数岗位都是平凡,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事,但可以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实现个人价值”。

如今,陈林已经获得驼峰值班员任职资格,现阶段正在跟着老师傅观摩学习,朝着他入职之初向往的驼峰值班员岗位又进一步。“不能躺在‘荣誉簿上,而是以一切从零的心态,杜绝‘半瓶子晃荡,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新岗位,虽然少了身体上经风沐雨,但心理压力和责任更重,“每个人解体作业方案都不一样,但整体工作思路决定郑州北站解体效率”。而陈林自我认知与要求也始终清晰如一: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个岗位。

猜你喜欢
调车编组值班员
加强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一种自动生成某型部队编组ID的方法
群文阅读有效性的思考
试析如何提高变电站值班员的倒闸操作规范性
选准议题巧编组 鉴赏阅读提素养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之我见
浅谈如何保证调车作业安全
值班员的猴儿子
运用事故致因理论 预防调车作业事故
完善变电站值班员的倒闸操作规范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