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肠促胰素类新型降糖药的面纱

2020-02-13 10:00祝海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4期
关键词:激动剂降糖药胰岛

●祝海

近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新型降糖药不断出现。其中,有一类降糖药与肠道内分泌的激素密切相关,这就是肠促胰素类药物。

由于这类降糖药在国内上市不久,大多数糖友对它们缺乏了解,使用者较少。那么,肠促胰素究竟是何物,它从哪里来?作为降糖药物,又有哪些特点与优势?这些广大糖友关心的问题,下面就做一简要介绍。

肠促胰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信使

我们都知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在以往,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主要由高血糖浓度触发。即饭后升高的血糖浓度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

但这一认知始终无法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在摄入等量葡萄糖的前提下,口服葡萄糖时体内产生的胰岛素量,要比直接静脉注射葡萄糖时产生的胰岛素量显著增多。这意味着“口服”这一需要肠道参与的过程,可通过其他渠道,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麦金太尔等发现,肠道细胞在吸收葡萄糖入血的同时,会同步分泌一种肠源性信使激素——肠促胰素,它能“告知”胰岛β细胞加紧分泌胰岛素,以做好降血糖的准备。

糖友普遍存在肠促胰素效应减弱问题

正常人在进餐后,肠促胰素开始分泌,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这被称之为“肠促胰素效应”。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肠促胰素效应”所产生的胰岛素占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总量的50%以上。但2型糖尿病患者,其“肠促胰素效应”普遍不足。1986年瑙克等人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肠促胰素作用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进餐后肠促胰素浓度升高幅度较正常人有所减小。这提示,肠促胰素系统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肠促胰素是一类肠源性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等。其中GLP-1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于是,科学家们便将肠促胰素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的一个新研究方向。研究者合成和制备了类似的激素,并通过静脉注射至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由此发现了肠促胰素GLP-1类似物的降糖活性。

肠促胰素的降糖机制

1.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额外补充肠促胰素GLP-1类似物,可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效应”减弱的现象,促使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同时,肠促胰素还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的合成,改善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的进展。

已有研究证实,肠促胰素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发挥作用的。即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肠促胰素降血糖作用停止,使得血糖不至于降得过低,从而避免出现低血糖。

2.阻止胰岛α细胞分泌可致血糖升高的胰高血糖素 胰岛中除了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还有一种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细胞,以便在血糖消耗完毕时,及时升高血糖。α细胞如不恰当地发挥作用也是糖尿病血糖升高的机制之一。肠促胰素不仅可促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它还可以抑制α细胞的作用,从而使血糖下降。

此外,肠促胰素对α细胞的作用也是依赖葡萄糖浓度发挥作用的,即血糖高时它才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从而达到降血糖目的,因此有人将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称为“聪明的降糖药”。

3.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发挥“胰岛素增敏剂”功效 不少2型糖友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即身体不再那么听胰岛素的话,去及时消耗掉葡萄糖。后续的研究证实,肠促胰素可以让肌肉和其他细胞动起来,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问题。

4.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具有减轻体重的功效 血糖的主要来源是我们从食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它们进入胃部后,会被排空到肠道中消化、吸收。肠促胰素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和胃液分泌,抑制食欲及摄食,延缓胃内容物排空,从而减少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此外,它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从而使人体产生饱胀感和食欲下降,通过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以减少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量。

临床应用的肠促胰素类药物

要将肠促胰素GLP-1应用于临床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极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其血浆半衰期不足2分钟,必须持续静脉滴注或持续皮下注射才能产生疗效,这一特点大大限制了GLP-1的临床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已经提出两种方案,来延长其作用时间:一是开发GLP-1受体激动剂或称肠促胰素类似物;二是开发DPP-4酶抑制剂。

1.GLP-1受体激动剂 该药可以模拟天然GLP-1的生理功能,且作用时间延长,使其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与天然GLP-1一样,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与GLP-1受体结合,发挥血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及抑制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同时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通过抑制食欲等途径降低体重。

目前我国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有5种,分别是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和长效两大类。短效制剂:艾塞那肽(每日注射2次),贝那鲁肽(每日注射3次);长效制剂:利拉鲁肽、利司那肽(每日注射1次),艾塞那肽周制剂(每周注射1次)。

目前认为,如果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基础胰岛素疗效不佳,就可以联合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多数为轻中度,呈一过性,很少会导致治疗停止。通过小剂量给药,缓慢加量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少胃肠道反应。

2.DPP-4抑制剂 该药通过抑制DPP-4的蛋白水解活性,从而提高体内GLP-1的浓度,进而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目前,我国上市的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5种(俗称格列汀类降糖药),均为口服制剂,除维格列汀每日2次,其他均为每日1次给药。

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无论单药治疗,还是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该药具有不增加患者体重、低血糖风险和不良反应少见等优点。对于传统口服降糖药物禁忌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使用DPP-4抑制剂单药治疗,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可以加用DPP-4抑制剂联合治疗。

猜你喜欢
激动剂降糖药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绿萝花中抗2型糖尿病PPARs激动剂的筛选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GPR35受体香豆素类激动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AMPK激动剂AICAR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