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给疾病以污名

2020-02-13 10:00初心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耻污名疫区

●初心

疫情防控中,最大的敌人便是隐瞒病情。隐瞒疫区归来和朋友外出聚餐造成传播,隐瞒发热等症状蒙混过关,隐瞒轨迹行踪导致密接排查遗漏……在隐瞒病情背后,往往隐藏着病耻感,而这又往往来源于大众对疾病的污名化。

何为疾病的污名化

肺结核曾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这种现在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针对疾病的污名化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还有就是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社会污名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来。这次疫情中,对悬挂湖北牌照车辆的歧视,对湖北人的恐慌,我们见得还少么?

当患者被社会打上一个“有毒”的烙印,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认为自己得了病是件很丢人的事。害怕世俗的压力、害怕被身边人指指点点,害怕被疏远没有面子。必须承认这种“害怕”在我们的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躲开很多东西,但唯独难以躲开来自别人的流言蜚语。

什么影响污名化程度

谣言是污名化的第一个助推力。在疾病的认知空档期,是谣言最有生命力的时候。疫情暴发初期,传染病各方面的不确切,就很容易通过谣言被妖魔化。至于污名化的程度则取决于该疾病的特点,在一项疾病污名化研究中,列出了3个因素,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责任度:大众认为一个人所患的疾病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人们认为患者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引起大众负性评价,人们越无法产生同情心。比如,人们认为感冒是着凉引起的,得了新型肺炎是因为你在关键时期还乱跑引起的。相比前者,后者更令人难以接受。艾滋病至今仍被很多人简单误解为滥交、同性恋等所引起的,长期以来更是无法被大众所接纳。

2.罕见度:某种疾病越不普遍,人们便觉得它越严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这可能仍然源于人类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产生恐惧。新冠肺炎作为最新出现、尚且无解的传染病,众人自然恐慌。

3.危险度:人们认为患者会对自己产生的威胁越大,偏见就越强。大众传媒在这个维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铺天盖地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里(把假象当作科普,把偶然当作规律,把相关当作因果),加剧了人们对疾病传染性的恐慌。

面对污名化的疾病,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病耻感所造成的隐瞒,不仅会延误治疗造成病情恶化,更会让周围的人暴露于风险之中,甚至造成疾病的蔓延。

如何帮助疾病去污名化

歧视、标签化和病耻感都会让人们羞于开口求助。有关传染病正确、及时、广泛的信息,有助于消除一定的社会偏见和误解。当人们恐惧一种疾病的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事实,而非各类断章取义、情绪性扭曲的信息。

众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家庭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如果来自疫区城市/国家的人,感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偏见和恶意作对,这时候家庭成员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边,那么他们便真正成了孤立无援。

当你越了解“病耻感”,往往越能够体会到承认疾病、直面疾病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现在正是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战胜病耻感,直面疾病的时期。当病耻感得到缓解,当没有人隐瞒,这场战斗才离胜利更进一步。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群体性问题。

猜你喜欢
病耻污名疫区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癫痫照顾者的病耻感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