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0-02-13 12:41杨婷婷卢亚梅周元清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脑梗塞心脑血管全身

杨婷婷,卢亚梅,周元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眼科,广东 清远 511518)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严重损害视力的急性发作性眼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后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全身基础疾病者,因此临床医师需重视其全身疾病的治疗,以降低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某院近6年中收治的所有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病历资料,研究其全身情况,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中做好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

1 对象和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住院确诊的所有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共69例,患者均行了视力、散瞳眼底照相、裂隙灯下前置镜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以及颈动脉彩超、血脂四项、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标准:①视力突然无痛性下降。②眼底检查见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动脉变细,血管呈串珠状改变。③FFA检查见视网膜动脉充盈迟缓或可见视网膜动脉充盈前峰,视网膜动脉管腔内荧光素流变细、可呈节段状或搏动性充盈;黄斑区周围小动脉荧光素充盈突然中断如树枝折断状,形成无灌注区[1]。排除患有视网膜动脉阻塞之外任一眼底病变的患者,研究时段内重复入院时仅纳入首次入院统计。将所有符合要求的患者全部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伴发的全身基础疾病情况、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颈动脉彩超及血脂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视力预后。疗效判定以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行以上定义为治疗有效。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单眼发病68例,其中右眼发病28例,左眼发病40例,双眼发病1例。男性49例,女性20例,男女构成比为2.45∶1。患者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62.4±11.0)岁。其中,50岁以上者62例,占89.86%。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2 h~50 d,其中24 h内36例,占52.17%。

2.2 全身基础疾病情况

69例患者中,合并全身基础疾病的55例(占79.71%)。其中,合并高血压29例,高血压、脑梗塞8例,高血压、糖尿病6例,脑梗塞5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心房颤动1例,糖尿病、心房颤动1例,心肌梗死1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1例,慢性肾衰竭1例。

2.3 颈动脉彩超、血脂及影像学结果

69例患者中,颈动脉彩超结果异常者61例(占88.41%),其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者4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并颈动脉狭窄者10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8例。

血脂升高者44例(占63.77%),其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者14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11例;甘油三酯升高者9例;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者5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者2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2例;胆固醇升高者1例。

头颅CT或MRI结果提示有脑梗塞者36例(占52.17%)。36例脑梗塞患者中24例合并血脂升高,合并颈动脉结果异常者35例。

2.4 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

69例患者中,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26例(占37.68%)。其中发生脑血管事件20例,全部为脑梗塞。心血管事件3例,其中心肌梗塞2例、心力衰竭1例;心脑血管事件3例,其中2例为脑梗塞合并冠心病、1例为脑梗塞合并心房颤动。

2.5 治疗预后

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均经积极扩张血管、降眼压、吸氧、改善循环、营养视网膜及原发病治疗,治疗后视力较入院时提高者两行及以上者8例(占11.59%),余61例视力无改善。

3 讨 论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的急症之一,病变动脉供给营养的视网膜由于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从而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其因发病前无明显征兆,大都就诊不及时,即使经积极治疗后视力恢复仍然困难,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本研究统计结果,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治疗后视力提高者仅8例。且此类患者同期或者后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意外,既往欧洲的一项研究中,77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中19.5%的患者发生了中风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本研究中发现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26例患者5年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临床医师除了重视眼部治疗外,更应该将焦点放在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上,积极筛查其全身危险因素,并请相关内科会诊协助诊治,以降低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视网膜动脉阻塞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9.86%,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者。本研究发现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合并全身基础疾病者55例,其中高血压最常见。高血压导致动脉血管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硬化,使血管内皮缺氧受损,同时血小板聚集、活化并激活凝血因子和凝血酶,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易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指出[3],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再发风险,且收缩压降低越多,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果越显著。而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因此临床医师接诊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时,应注意询问全身病史及测量血压情况,重视对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系统调控,及时请心内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治。

此外,本研究统计结果示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颈动脉彩超结果异常者61例,大都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多发斑块或狭窄;血脂升高者44例。高脂血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脂类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形成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斑块脱落可导致全身血管任一部位阻塞。若栓子运行到视网膜动脉则造成视网膜动脉阻塞,若运行到脑血管则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若运行到心血管则发生心血管意外如心肌梗塞。因此对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需重视完善血脂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若发现异常者应及时请神经内科协助诊治,以减低患者远期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发现6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头颅CT或MRI提示有脑梗塞者36例。临床工作中,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即使没有任何神经系统表现,也应该尽快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缺血灶的可能[4]。若结果异常者应及时转专科治疗,以阻止或者减少后期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中枢神经系统梗死的专家共识中将脑卒中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细胞因缺血导致的永久性损伤,说明视网膜动脉阻塞是脑卒中的一类[5]。视网膜动脉阻塞与脑梗塞、心肌梗塞一样,都是全身不同部位血管发生缺血性病变。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是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其筛查并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治疗,以降低此类患者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大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梗塞心脑血管全身
石榴全身都是宝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老鳖全身都是宝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