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020-02-16 14:46朱小霞
教育界·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朱小霞

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积极争辩,合作探【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联系生活;主动参与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很好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把握,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编排的意图,以及明确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师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创造共同成长的机会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必能使效率达到最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往往在课堂上示弱,笔者的口头禅是:“这个问题,我有点不懂,谁能帮帮我?”例如,在讲授找次品中,笔者拿了三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告诉学生有一个比另外两个稍轻,该玻璃球是次品,笔者颠来颠去,实在无法找出哪一个是最轻的,就说:“谁能帮帮我?”学生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所以纷纷出谋划策,讨论的结果是将3个棋子分为3份,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进行称量,若平衡则另一个为次品,若不平衡则上起的一边为次品。之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4个中有一个次品若保证找出,至少需要几次?该如何找出?学生争先恐后,纷纷提出方案,天平两边先各放1个,若平衡则次品就在剩余的2个中,再称一次就可以找到次品;若不平衡则一次就可以找到次品;也可以各称2个,在轻的2个中再称一次找到次品。“那9个呢?”学生很快说出方案。在大家说出方案后,师生共同讨论到底哪种方案可行、哪种方案最优。

本节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的同时,还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着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什么就说什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学生创设观察、发现、思考、交流和提炼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讲授平均数时,笔者记起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句话,“错着错着就对了,说着说着就会了”。笔者大胆尝试对学生完全放手,也会故意说:“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班某人数学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所以我们班数学成绩是同级四个班中最好的。”看着学生一脸诧异,笔者问:“有问题吗?”有人马上说:“我们班还有考十几分的同学,他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呢。那又怎么说?”马上有人附和:“说邻班的数学成绩也有比我还高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观念。此时,笔者问:“看来要对比我们班和别的班的数学成绩的好坏,用某个同学的成绩来衡量是不可行的,那么要怎么比较呢?”有人喊出用平均分,继而引出新课的平均数。笔者出示本班和某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问学生:“平均分是怎么得来的?与谁的成绩有关吗?”由于前面已有铺垫,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与全班学生的成绩有关,笔者继而出示了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看看这个平均分到底怎么来算。学生议论着,纷纷发表意见。有分高的给分低的分一点等意见。笔者马上抓住这一点,又出示了一组较为简单的数据,A、B、C,3位同学跳绳,A跳了7个,B跳了8个,C跳了9个,三人跳绳的平均数为几。由于数字简单,学生很容易看出平均数是8。“再想想,如果列式计算的话,怎么能算出8?”学生基本上能看出来了。所以,学生在共同的交流探讨中学习新知,效果自然是事半而功倍了!

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所以笔者只要有机会就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授分段计费中,笔者先模拟跟班长一起去坐出租车。先询问收费标准,三公里以内十元,超出部分每公里1.4元,从a地到b地共2.7公里,需付多少元?从a地到c地共4公里,需付多少元?从a地到d地5.6公里,需付多少元?

笔者通过创建学生熟悉的打车情境,唤起学生对计费问题的已有经验,并顺势引入分段计费的例子,让学生围绕身边的真实消费需求进行探究计算,在探究中理解什么是“分段”。

又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列比例式对应关系,笔者便对学生故作神秘地说:“如果谁告诉老师你的身高是多少,老师就能知道你的脚长,不信你试试看。”学生瞪大了眼睛:“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笔者挑了几位学生所给的数据并分别爆出他们的脚长,学生在验证之后大为震惊。此时,笔者告诉他们每个人的身高和脚长的比例是多少,然后列出等式,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想看自己的身高和脚长之比是否符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去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巧设情境,渠成引图

1.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唤醒经验,铺垫新知。

例如,笔者在讲授折线统计图时,因为学生在上学期的研学中参观了市科技馆,所以在课件的PPT中,笔者把学生参观时的图片放上去,问学生:“知道这是我们去哪儿的照片吗?”学生齐喊:“科技馆。”此时,笔者出示了近三个月参加科技馆的人数,然后说:“我遇到麻烦了,这些数据如此混乱,谁能帮老师整理整理。”学生纷纷出谋划策,展现出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知道了数量多少的基础上,如何能看出它们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预测下个月参观科技馆的人数,继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的特点。

2.巧用线段图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若能借助线段图则可大大减小解决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植树问题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将两千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两段、四段或八段。每段长多少,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画出线段图后设疑:若这两千米长的是一条路,要在路上植树,两端都植、两端植一端或两端都不植,可以怎么植,能值几棵树?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线段图上栽载看。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就能发现两端都植、只植一端或两端都不植与平均分成的段数间的关系了。

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点拨,抓知识的关键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在課堂上让师生、生生充分交流,分享共赢。学生应大胆说话、主动参与,并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积极争辩,合作探究。所以,教师要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交流、练习,要基本做到问题堂堂清。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例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