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肋”到“香饽饽”
——谈如何发挥园本教育的有效性

2020-02-22 09:42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陈少熙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鸡肋保教园本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陈少熙

在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园本教研作为幼儿园最为常态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学习研究形式,已经得到幼教界的广泛认可。

笔者对基层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很多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并未发挥其有效性,未能达到预期的价值。问题不是出在园本教研这一组织形式上,而是在于“有效”二字上。当前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流于形式,园本教研周周有,开完会议合上笔记,一切又归零。园本教研变成了一种例会式的存在。第二,组织不健全,成员分工不明确,有的幼儿园只将所有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区别大、不同年龄幼儿的差异大等,要求幼儿园的教研组既要有整体的大教研组,又要有不同年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小教研组,否则大一统的教研组是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发挥其作用的。第三,研讨问题欠选择,经常在研讨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对于要研讨的问题常是“拿来主义”,即当下看到别人研什么,也开始研什么,或随便确定研讨内容。第四,研讨过程随意,研讨前的准备不充分,研讨的过程走过场,教师参与度不高,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没有获得成长。第五,专业引领性不够,有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但由于专业力量的不足,常常出现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

正是以上几个在幼儿园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园本教研成为一些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眼里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园本教研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使“鸡肋”成为“香饽饽”?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园本教研的有效性。

一、认识园本教研的作用,确立园本教研地位

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对园本教研有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园本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园所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可以依靠教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但同时也需要同伴的支持。园本教研让教师在群体中学习,在与同伴交流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任何一所幼儿园的发展都需要全园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园本教研研讨的是园内存在的保教问题。教职员工通过园本教研能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在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园所的保教水平。

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才能自觉地重视园本教研,给园本教研留有专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是确定园本教研地位的重要体现。在时间上,幼儿园管理者应将园本教研与幼儿园的其他会议分离,切忌会中会,因为这样的安排常常会让教师精力上无法兼顾或混淆主次。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要避免随意取消或减少园本教研时间。在空间上,各个幼儿园可充分利用班级、多功能厅、操场等适合研讨的环境,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教研场所,因为园本教研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像开会那样围坐在一起,更多时候需要进行现场的模拟再现,需要教师亲身操作感知。

二、健全机制,合理构建研讨团队

教研组是根据一定的保教任务,将园内教师系统组合而建立的融集体与个别、实践与探究于一体的专业的保教研究组织。教研组不是松散的、临时性的集合体,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性,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组织教研组,完善教研制度。

通常情况下,一所幼儿园的教研组可以这样建立:第一,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园性的大教研组,大教研组的教研组长负责具体事务;根据园所人员情况,教研组长可以是教学副园长兼任,也可选取专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大教研组主要解决的是全园共性的保教问题或进行统领性的课程实践研究。大教研组的优势在于能组织全园教师共同学习领会课程的理念与精神,更经济地解决共性问题,交流共享更广泛的信息,统一基本的保教要求与经验。

第二,由同一年段教师组成的年段小教研组,成员主要由年段教师组成,年段长兼任小教研组长。一般情况下,年段小教研组独立开展研修,承担着年段的教研任务,即针对本年龄段幼儿的活动与发展进行保教工作的实践研讨,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小教研组的教研是小组研究,是组内成员自我实践、同伴互助的过程。

第三,因对某一专项进行研究而组成的专项业务教研组,如美术教研组、音乐教研组等,成员可由幼儿园根据需要进行安排,或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专项业务教研组主要研讨的是针对某学科或者特定领域的内容,探寻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或活动实施、指导策略,并梳理出一定的经验,在园内交流共享。

不同层级的教研组在组织结构中有的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如全园性的教研组统领年段教研组的学习与研究,全园性教研组组长要及时与各年段小教研组长沟通相关教研管理工作。在教研内容上,不同层级的教研组的教研内容既要有各自的特点,也要相互照应。如全园性的教研组开展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专题研讨,各年段小教研组即可围绕这一教研主题,结合各自年段的特点开展教研活动。

三、编制教研活动计划,保证教研活动有的放矢

园本教研研什么?如何研?这是决定教研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幼儿园不同层级教研组编制教研计划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教研内容的确立、教研形式的选择、教研活动的安排,都是在教研计划编制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究竟研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幼儿园管理者和教研组长们关注的焦点。其实,细细想来,尽管课改的理念在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在提高,“解读幼儿”“研读教育内容”以及“探寻教学方法”,依旧是园本教研的核心内容。幼儿园内任何工作都要围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的任何实践研究都要基于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在发展中的幼儿,他们的经验、兴趣以及学习方式都在变化。教师需要不停地解读幼儿,以幼儿为本,才能选取适宜的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兴趣与经验的教育内容,也才能在活动中采取适宜的支持、指导策略。幼儿园的园本教研,要从教师在保教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帮助教师解读幼儿,并通过集体的力量,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策略。园本教研一定要在把握准确核心内容和教研视角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当前的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实际专业发展情况,准确地确定教研的内容,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研活动的具体安排,决定了教研计划的目标与内容是否能够被脚踏实地地贯彻执行。整个教研活动计划中最具可操作性的部分就是教研活动的具体安排,但这也是目前最被大家所忽略的部分。教研活动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教研组长把教研目标与教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解,保证教研过程的连贯性与有序性,避免执行过程中的盲目化。在此制订计划以及安排计划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层应注意几个问题:要多考虑以实践研究为主的教研活动,让教研发生在现场,让行动支撑理念落实、问题解决、实践反思,切忌坐在办公室里空学空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安排不宜过满,如果频率过密,容易导致教师思维疲劳,造成敷衍了事;计划要有弹性,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进行思考与调整;要兼顾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案例分析、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内容与形式,帮助教师通过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编制教研计划,一定要注意教研形式的创新,但不能只是追求形式的创新而放弃了内容的有效性。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在教研形式的确立上“下足了功夫”,出现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活动没有引发教师们的思考与碰撞,“辩论式”的教研活动没有看见正反方观点的坚持、冲突与批驳……形式是新颖了,但在新的形式之下缺乏实质内容,形成了只有“热闹”的教研场景而没有真正的教研实效。

四、教研组长精准策划与实施,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如同教师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有活动前准备、活动实施、活动后反思一样,教研组组织一次教研活动,也要经历制订计划、现场实施、评价反思等阶段。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精准地开展一次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就必须选择教师关心的真实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并确定教研计划。

无论哪种层级的教研活动,从教研计划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教研组长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好预案。教研组长对于研讨内容的调查、资料收集,要做到先组员一步,同时预想在教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本次教研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可能形成的结果。二是预先告知。教研组长可以通过教研公告的方式将研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教研活动前大家需要做的“功课”提前告知参与教研的教师。三是人人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要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关注教师之间的专业差异;应努力创设一个相对平等的对话氛围,研讨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旁观者,有的只是对话题的认真思考以及共同的经验分享。四是发挥研讨活动组织者的作用。教研组长根据研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把握研讨的方向,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教师开展研讨,并进行有效的梳理。五是回归实践。教研组长要注意落实教研活动成果的验证、实践,避免“教”与“研”的分裂,应鼓励教师将教研活动的研讨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实践、验证。

猜你喜欢
鸡肋保教园本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贫困地区幼儿园保教过程科学化的重点指向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
“退可守”没错,但也别忘了“进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