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2-24 04:53赵雅琴朱慧鹏王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心率

赵雅琴 朱慧鹏 王冉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集中于老年人群中,病情恶化,易导致患者死亡[1]。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0.9%,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上为高发人群[2]。因患者出院后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坚持治疗方案等,致使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住院率高达50%[3]。基于此,为有效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改善其院外康复效果,本研究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均确诊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且心功能分级均为Ⅱ-Ⅳ级;居住本地;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并发症;智力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不愿配合研究。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61~79岁,平均(64.96±0.78)岁;病程1~16个月,平均(7.45±5.14)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平均(67.45±0.66)岁;病程1~18个月,平均(9.37±4.5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护理,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留取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发放健康手册,指导其多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并合理安排锻炼,劳逸结合;对抗心力衰竭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不良反应等内容向患者做出详尽讲解,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停服或漏服,发现不适及时报告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主动关心患者,嘱其保持心情愉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选取资历深、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科室护士长2名及责任护士6名组成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进行统一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小组成员每周针对所遇问题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完善变更护理计划。

1.2.2 建立患者疾病管理档案 患者入院时,实时记录患者各方面情况,根据患者检查指标、身体状况、病情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建立患者疾病档案。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订合理的科学护理方案和健康档案。

1.2.3 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

1.2.3.1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实施运动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病情制定出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表,并监护其完成。出院时对其进行运动康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教,增强运动意识,减轻运动顾虑和担忧。采取有氧运动与抗阻、柔韧性运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有氧运动多以打太极拳、慢跑、爬楼梯方式为宜,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骑行脚踏车、跑步机等运动器械进行康复训练,但一定要注意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有氧运动前一定要进行5~10 min的拉伸扩展等热身运动。抗阻运动和肌力训练多以弹力带、哑铃等简单辅助工具进行运动,每次3组,每组15次,时间20~30 min。柔韧性训练一般在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之后进行的拉伸训练,每次5 min,每组肌群保证牵伸体位10~20 s,重复3~4组。运动频率一般2 d进行1次较为适宜,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患者能坚持每天运动比较理想。训练注意事项:(1)心率是确定运动强度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静息心率增加40%~60%即为运动中允许达到的靶心率,即运动中的适宜心率。训练过程中,通过监测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2)速率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速率为准,运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若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心率加快与基础心率相差>20次/min等症状时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训练。

1.2.3.2 随访 患者出院时发放《CHF患者自我护理记录册》,指导患者如实记录填写。出院后进行每周1次电话院外生活方式指导,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询问近期身体康复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电话随访内容及时做好记录并归入病患档案袋。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家庭访视,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了解最近身体状况,对其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并从科学的角度指导患者家属进行适当护理调整。加强指导排痰训练和腹式缩唇呼吸法。监护患者进行耐力和抗阻力运动,运用叙事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情况调查,对全程访视做好记录及收集整理数据,对患者日常护理进行指导与纠正。并叮嘱患者需按时复查。

1.2.3.3 社区联动延续性护理 与其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联系,与管辖区域的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疾病档案资料,并详述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情况,由社区服务站护士继续进行患者出院后的依从性督导以及家庭必要护理措施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对于疾病的自我管控能力。

1.2.3.4 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 鉴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现行的网络应用不熟悉,出院前,医护人员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下,邀请患者家属加入“康复护理爱心之家”微信群并关注本院公众号,对患者家属进行微信群功能介绍及使用方法的指导。保证患者家属出院后能熟练运用微信群使用方法,以便于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本微信群结合图片形式,固定每周一三五定时推送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健康宣教知识,包括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基本治疗护理方法、饮食指导、运动指导、遵医服药指导、心理疏导等。该微信群为患者提供了护患一对一交流平台,人工对话解答患者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和改正患者康复训练具体情况。

1.3 观察指标 (1)采用本院自制的遵医行为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包括按医嘱服药、自测体重、自测血压心率、合理饮食、定期复诊等9个维度共计50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分值为0~2分,分数越高则表明遵医行为越好。(2)对两组依从性进行问卷调查,评分有3个等级,完全依从:患者能完全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治疗;部分依从:患者可以接受护理人员的治疗,但治疗不主动,部分不配合护理;不依从:患者完全不能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满分为100分,80~100分为完全依从,50~79分为部分依从,50分以下为不依从。依从性比例越高,说明患者依从性越好。(3)患者出院8周后,对两组进行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满分为100分,每项的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比较 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引发心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多为心率失常、呼吸困难、心慌、水肿等[4],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病情反复等特点[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治疗过程复杂并治疗时间长、反复住院等因素,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最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随之不断增加[6],根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已高达45%左右[7]。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和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8]。因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研究显示[9],导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原因多是由于出院后得不到专业、系统的护理干预,并且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不按时服药、不按规律作息饮食。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患者出院后就意味着护理干预结束,很明显这种护理模式很难满足健康需求[10]。延续性护理是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针对性和系统地督促患者康复训练,促进病情恢复[11-12]。

本研究将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护理中,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建立患者个体化病历档案,制订一系列科学的护理方案和健康档案,通过采用微信平台、社区联动、电话随访、家庭访视、运动康复指导等手段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程度,激发患者对自身疾病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结果显示,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遵医行为,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对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心率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心率多少才健康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