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传递家国情怀
——以周末版节目《向经典致敬》为例

2020-02-24 04:58周星宇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艺术作品情怀

□ 周星宇

一、打造文艺经典,肩负重要使命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为了实现这一伟大事业,文艺是不可替代的,文艺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看待文艺的作用与位置,认知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担。”

在这个收视率至上的时代,《中国文艺》栏目组的工作成员一直坚守初心,打造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艺术经典节目品牌。节目主旨是增强民族团结性。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周末版《向经典致敬》节目中,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通过主持人与老艺术家的对话,向观众传递这些艺术家的家国情怀。节目的核心主旨与它的开篇词“走进中国文艺,重温经典记忆”相得益彰。这档节目没有华丽的主持词,也没有靠丰富的艺术形式取胜。节目能长久不衰,源于它的用心和使命感。无论是从节目的定位还是从节目嘉宾的选择来看,都表现出对国家的深情大爱。这种爱国之情,振奋着一代又一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始终不忘初心,《向经典致敬》才能在文艺类的节目中屹立不倒。

二、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与经典作品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学和艺术工作专题讨论会上指出:“艺术家是进行艺术作品创造活动的人,不仅要以经典的艺术作品引领社会风尚,更要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部优秀的作品得到传承,不仅与制作团队、播出平台有关联,更与它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密不可分。《向经典致敬》在嘉宾的选择上十分用心。节目选取的嘉宾都是在我国有十足影响力的艺术家,是几代人的经典记忆。这些嘉宾具备高尚的品格,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与主持人谈话时,表达了自身对于作品的情感以及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演唱家郭兰英老师有许多经典的乐曲创作,如《南泥湾》《我的祖国》等。她的歌声见证了好几辈人一路走来的光辉历史,并见证了共和国历史上的闪亮时刻。节目中,她对自己的定位是大家的老朋友。在谈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她认为这首歌的歌词饱含着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当谈及演出过程时,她总是控制不住情感,热泪盈眶。《我的祖国》传唱至今,其流传已久的一部分原因是郭兰英老师对于音乐一丝不苟的态度,另一部分原因是音乐中所饱含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它的歌词中传递着爱国思想、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正如节目最后的致敬词中对郭兰英老师的评价:“她唱过的每一首歌曲,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坐标和追忆的聚结。每一个被她创造的角色都变成了一个中华舞台上的经典和传奇。”郭兰英老师的歌声以艺术美的形式传递了人民的心声。

作曲家乔羽老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他在节目中谈到了《我的祖国》这首歌的创作经历。《我的祖国》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这首歌曲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愿望。任何传递历史使命并且蕴含真情实感的造物都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乔羽先生谈到自己创作歌词时,是在长江边被长江翻滚的波浪所震撼,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触,迸发出了创作灵感。在歌词中,作者饱含着对祖国山山水水的深情,其旋律也充满了对祖国的眷恋。

艺术作品的传承与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著名导演王扶林老师执导的1987版《红楼梦》被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他负责总导演工作的1994年版《三国演义》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历史剧。在四大名著中他执导过《红楼梦》《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三部作品,实现了把书中人物搬到银幕上的愿景。这些作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明的智慧造诣,是传统社会风貌的缩影。这些作品无形中向观众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观者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对文化产生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形式:既是我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三、经典作品的呈现与向心力的凝聚

在电视节目数量不断增加、节目内容越来越快餐化的今天,人们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日益退化。《中国文艺》栏目的工作者始终肩负着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对节目里出现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严格把关,其内容传递了人文关怀。

《向经典致敬》作为周末版的节目,倾向于传播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展现华人艺术家的风采。通常在开场白“走进中国文艺,重温经典记忆”之后,主持人开始向观众介绍今天所请来的老艺术家,并随即介绍这些老艺术家的搭档、好友。主持人在采访的基础上,和嘉宾一起重温他们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以及感悟。观众通过聆听他们的对话以及现场影像的展播方式,领略这些作品传递的艺术价值。

有一期节目,采访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老师。在傅庚辰老师回顾《映山红》的创作背景时,《映山红》的曲调慢慢响起,现场的大屏幕上也出现了以红军为背景的画面。这种视听语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以更直观的方式,让观众们感受了这首歌传递出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势,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团结,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质。

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日益加深。《我爱你中国》被外国音乐节称为“东方奏鸣曲”。这首歌经过了时间的考量,被历史所铭记。随着“一带一路”的扩展,这首歌的传播范围更为广阔。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叶佩英老师的用心演唱,更是因为作曲家郑秋枫老师把国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感情谱写得淋漓尽致。

在这期采访郑秋枫老师的节目中,歌曲呈现部分打破了传统范式。对于创作契机的回忆由主持人孟盛楠完成,对于《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呈现,则是通过叶佩英老师的现场演唱和经典回顾的展播两种方式完成。富有个人情感化的演唱伴随着现场屏幕中依次显现的海内外艺术工作者竞相传唱这首歌的画面,形成了由点及面、富有张力且具有十足感染力的演出效果。正是这种曲目本身的情感内蕴和节目中呈现经典作品的演出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使观众对于经典作品的感动不仅在旋律和歌词中,更在向心力、爱国情怀的凝聚上。

《向经典致敬》节目选取了很多具有典范性的、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中国人从小就对国家具有深厚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总是与一些地点关联起来。节目运用独特的视听语言,大大丰富了经典作品的深层意蕴。郑秋枫老师在创作《祖国四季》时,到过苗寨、宝岛台湾,又奔赴新疆,最后回到首都北京。他将地缘情感写入音乐中,在音乐中所传递的情感是一根牢固的纽带,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凝聚与团结。

四、节目实现对中国精神的传递价值

(一)经典作品蕴含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如果要打造文化类节目的精品,同时保证收视率长久不衰,《中国文艺》在内容的选取上必须要贴近经典的文艺作品。经典作品的呈现必然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誉且艺术功底极其深厚的艺术家。节目中选取的经典作品都是几代人的经典记忆。一个艺术家享誉良好口碑不仅是因为他们呈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多的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蕴藏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多是传递着心系故土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寄托着中国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二)主持人发挥着传递情怀的作用

在节目播出之前,只有主持人做了充足的准备,对嘉宾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节目中自然地与嘉宾交谈。在《向经典致敬》中,主持人与嘉宾形成了多元化的互动。主持人在提问环节十分具备专业化素质,通常都是从嘉宾的人生经历入手,后深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从主持人的提问中,许多关键词如“爱国”“人民”“凝聚力”“传递”能够让嘉宾的情感自然流露。这些关键词成为一个节目的情怀以及价值传递。艺术家在对话中流露出来的爱国之情是真诚的,同时也为观众精神世界的提升提供了丰富食粮。

(三)在环节的设置上独具匠心

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人与人讲究的关系始终是以和为美。节目中主持人的谈话就是以一种极其亲和的态度带动嘉宾的情感并且消除观众与嘉宾之间的隔阂感。节目遵循着起始、发展、高潮、落幕这样的过程,令观众的情绪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依然让观众意犹未尽,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丝毫不显得突兀。栏目的流程一般从艺术家为节目组留下一句话开始,渐渐走近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而推进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意蕴的理解。在艺术作品中传递着一种人文情怀与艺术精神。《向经典致敬》的看点不仅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而且节目的开场词与颁奖词也别具亮点。节目既体现了对真、善、美的传递,也肯定了艺术美的价值——这种艺术美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及持久的流传性。

五、结语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文艺》始终不忘初心,将着力点放在对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中家国情怀的探寻上。同时,它通过独特的节目设置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有序呈现出来。它以独特的人文关怀聚焦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它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何为艺术美、如何激发爱国主义正能量、如何在收视率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艺术作品情怀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