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媒体报道对比
——以《中国日报》和《黎明报》为例

2020-02-24 04:58吴嫣然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巴方中巴

□ 吴嫣然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双边投资项目,也是六大廊道中唯一的双边经济走廊。2017年5月15日,《中巴经济走廊长期规划》在巴基斯坦主流媒体《黎明报》遭到提前泄露,引发了巴基斯坦民众对于“中巴经济走廊”走向的担忧。2018年9月9日,巴基斯坦内阁成员阿卜杜勒·拉扎克·达乌德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巴方将重新考虑中巴经济走廊,进一步引发国际对于“中巴经济走廊”是否会顺利开展的质疑。

一、报道热度差异明显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往往能反映出该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也能发映出该事件话语建构在舆论中所构成的形象。本文通过LEXIS NEXIS数据库,以“PAKISTAN”“CHNA”“Xi Jinping”“Imran Khan”为关键词,报道来源设置为《中国日报》和《黎明报》,时段设置为巴基斯坦总理访华的前后一周(2018年11月1日至2018年11月7日),筛选后共计有关报道15篇。《中国日报》对巴方总理访华的报道仅为2篇,而巴基斯坦《黎明报》的报道量则高达13篇,巴基斯坦《黎明报》的报道量在短短一周时间几乎达到了《中国日报》发布数量的7倍。本文将300字以下的报道视为短篇,300-800字的报道视为中篇,800字以上的报道视为长篇。统计发现,在巴方总理访华的报道中,《中国日报》共计中篇报道2篇;《黎明报》共计中篇报道6篇,长篇5篇,短篇2篇。与巴基斯坦《黎明报》实时追踪、频频发文相比,《中国日报》在该议题上则报道很少,相较之下显得“冷淡”很多。

二、中立和正面报道为主,报道主题多元,中方注重远景规划,巴方强调现状改革

新闻媒体的倾向性可以通过媒体选择对某些事实进行报道或不报道来体现。本文把支持巴方总理访华或用语积极归为正面报道,把客观地、不含倾向的报道归为中立报道,把不支持巴方总理访华或用语消极的报道归为负面报道。统计发现,《中国日报》共计正面报道2篇,《黎明报》共计正面报道5篇、中立报道5篇、负面报道3篇。

施旭(2014)在《中国话语研究》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框架(SIMPHC),提到话语形式(form)强调关注话语的内容和话语中使用的策略。梵·迪克也提出新闻话语的主体组织可能比其他话语类型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因此本文针对两报主题词组进行整理后发现,在相关报道上,主题词多达13条,议题丰富体现出中巴媒体报道主题的多元性。两报共同聚焦“中巴合作”“进博会”“外交机制”“合作备忘录的签署”等与总理访华有直接联系的主题词,不同在于《中国日报》更加注重远景规划,选择对“中巴合作”“中巴外长战略对话机制”和“中巴15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等未来合作的主题进行了详细报道;《黎明报》则更加强调对国内现状的改革,除了对“总理访华”进行简单的描述性报道外,还聚焦中巴双方前期的合作与发展情况,并透过此次访华延伸到国内现状,比如从“中方对巴经济援助”“沙特阿拉伯资金支持”“债务问题”和“阿西亚·比比亵渎案”等事件切入,探讨总理访华对当下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沙特阿拉伯资金支持”与总理访华联系起来,强化总理访华背景,暗指总理访华目的与对外寻求资金支持有关。巴方媒体在报道上内容更聚焦短期实际问题,多元的延伸主题词组丰富了访华报道的话语背景。

三、措辞对比鲜明,中巴关系认同一致,对总理访华态度不一

梵·迪克提到从方法论来说,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相关新闻报道在描述中巴关系、巴基斯坦总理访华时所用的词汇时有明显不同。

描述中巴关系时,《中国日报》使用了特殊(special)、优先(priority)等;《黎明报》使用了全天候友谊的结果(a consequence of the all-weather friendship)、进入一个新时代(enter a new era)等。

描述巴基斯坦总理访华时,《中国日报》强调强化双方全天候伙伴关系(strengthen their all-weather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加快中巴经济走廊建设(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黎明报》则支持与批判兼有,选用了积极(rosier)、重要(important)、活力(momentum)、乞求施舍(carry begging bowl)等表述。

在中巴关系的措辞上,中巴双方都对“中巴友谊万岁”形成了强烈共识,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关系“全天候友谊的结果”。

在总理访华的事件上,《中国日报》对总理访华持支持的态度,认为总理访华后会对巴基斯坦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黎明报》在报道中则体现出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同《中国日报》观点一致持支持态度,认为此次总理访华对中巴双方都会带去长远利益;另一种观点则对总理访华持质疑态度,报道中使用立刻飞去(jetted off)来形容总理访华的匆忙,连用2次本可以(should have)来表达总理在访华前应当先处理内忧,再去中国商量规划双方的未来长期发展的观点,认为总理对于国内局势不重视、不作为。

四、改善中国对巴基斯坦媒体外交的政策建议

通过从微观及宏观层面对2018年11月1日至7日间《中国日报》和《黎明报》巴方总理访华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双方媒体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第一,强化双边合作,向国内受众普及中巴信息,互惠互通,避免出现双方媒体各说各话。第二,报道内容不妨多关注人民,使中巴话题更为鲜活,增强媒体可信度。中方媒体在涉及中巴话题时,更注重对高层和政府往来进行报道,整体话语风格严肃,局限了目标受众。应增加与“人民”相关的报道,文章用更亲民的方式来普及中巴往来和中巴经济走廊,以此拓展目标受众,扩大影响范围。同时,鲜活的中巴人民故事是中巴往来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呈现和真实案例,能提高中巴媒体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可信度和影响。第三,如何借助巴基斯坦媒体的中国情结打造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话语氛围,也是中方值得关注的合作方式。在全球多元纷呈的时代,中巴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巴媒体乃至其他相关媒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如何提高新闻话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讲好中巴故事,值得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巴方中巴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漫画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印度“状告”巴基斯坦
中巴建交
В Синьцзяне приступили к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у китайско-пакистанского логистическ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